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探秘:它究竟是不是明代状元之墓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11-30 16:24

沈跃宝 童达清

第947期

沈懋学,字君典,号少林。万历五年(1577)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六年因反对内阁首辅张居正“夺情”,托病辞官归宣城。万历十年(1582)因病英年早逝,年仅四十四岁。万历十五年(1587)十月安葬,其亲家、著名文学家屠隆曾亲临其葬;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为作《翰林院修撰承务郎沈君典先生墓表》,南京国子监祭酒汤宾尹作《翰林院修撰承务郎沈君典先生墓志铭》,然其志、表均未言其葬地在何所。

据《洪林沈氏宗谱》记载,沈懋学葬于杨坝桥。嘉庆《宁国府志》卷十三亦载有:“修撰沈懋学墓,在洪林沈祠西南杨坝桥,附曾祖谦十左。”嘉庆《宣城县志》卷二十九载:“赠知县沈璞墓,四望山北十里泉冈山。”“修撰沈懋学墓,附沈璞墓左。”

可是新版《芜湖县志》(1990—2003)第十四篇第二章却记载,沈懋学墓在芜湖县(今湾沚区)三元镇豹山村竹塘后,封土高约5米,墓碑高89厘米,宽65厘米,厚21厘米,碑文为阴文楷书“明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山林沈公之墓”。并言上世纪五十年代墓后有盗洞,但未及墓道、墓室。最近笔者看见一篇《终于找到宣城状元沈懋学墓》的博文,该文发表于2013年,再次强调沈懋学墓在豹山村竹塘自然村后。

2013年的墓址图

那么到底是家谱、《宁国府志》《宣城县志》错了,还是新版《芜湖县志》县志错了?笔者决定一探究竟。

5月25日,星期二,夏风习习,我们驱车赶往豹山村,一路走走问问,问问走走,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眼前是一片低缓的丘陵,丘陵下有座很大的池塘,想见就是“竹塘”了,丘陵北是一座稍高的山丘,自然就是“豹山”,不过这里豹山有三座,恐怕当地人也难以区分。

我们缓步走上山坡,很快就看见长满杂草的机耕路旁矗立着两尊石像,不过一尊已经断去半截,完好的一尊头戴乌纱帽,双手合拢,庄严肃穆,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不过我们没有过多停留,因为在我们的知识储备里,此石像与神道有关,而沈懋学只是区区七品,还享受不到这样高的级别,且懋学殁后,负债累累,也无财力营此巨制。就是说,此石像,定然与沈懋学无关。


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在一片柴竹林中,找到了所谓的“沈懋学墓碑”。站在小山顶,举目四望,视野开阔,前有来水,后有靠山,此地果然是一处风水宝地。

墓碑半掩于黄土中,地面部分已经严重风化,字迹漫漶,几不可辨。我们决定挖开下半部分,从村民家借来铁锹、水桶、抹布,焚香顶礼之后,开始挖掘。时已近午,艳阳高照,一会儿就汗如雨下,眼睛都模糊了。

很快这块墓碑就露出了真容。经水洗擦拭,碑上字迹已基本可以辨认。如下(字迹不清者阙如):

赐进士第、奉政大夫、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奉年侄黄愿素顿首拜题翰林院修撰少林沈公元配王氏之墓男有则、有贻,孙 曾孙崇祯十三年岁在庚辰

真相至此大白!原来这不是沈懋学之墓,而是其原配夫人王氏之墓。

据《洪林沈氏宗谱》记载,王氏,宣城县直溪人。直溪,在宣城县东二十里,有直溪铺。直溪王氏也是簪缨世家,王盖,弘治十二年进士,曾任户科给事中;王遵,正德六年进士,累官四川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

王氏生于嘉靖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生子二:有则、有贻,女三,一适贡秉国,次适殷之柱,三适濮阳榜。万历三十八年(1610),其长子沈有则考取进士,奉母王氏入京,次年谒选,授行人司行人,奉诏出使楚藩。有则想顺便送母亲回宣城,谁成想走到山东东平州,因天气寒冷,王氏感触风寒,竟一病不起,时为万历四十年正月二十八日。沈有则内心愧疚不已,不免大恸,哭泣七日夜不休,也病卒于道。赖孙沈寿元、沈寿康扶梓以归,“葬竹塘三豹山”。王氏墓碑的发现,正与《洪林沈氏宗谱》的记载相合。

至此,此一段公案可以了结了:葬于豹山竹塘村的,不是状元沈懋学之墓,而是其夫人王氏之墓。将来修《湾沚区志》,可以改之矣。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此墓碑的撰题者黄愿素,字行可,号若镜,歙县黄村人。万历四十七年三甲第164名进士,曾任抚州府推官,历升吏部考功清吏司主事、郎中,崇祯十年任会试同考官。康熙《徽州府志》卷十四有传。那么, 黄愿素为什么会为王氏题碑?他和沈有则父子又有怎样的联系?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研究的。

历史的魅力就在这里,揭开层层面纱,还有无穷的谜团等着你!

(作者沈跃宝系宣州区文史爱好者,沈万三研究专家;童达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