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宣城老照片:建筑古迹(上)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5-25 10:53

童达清编辑整理

微信版第1341期

01广教寺双塔

广教寺坐落在敬亭山东南麓,唐大中二年(848)宣州僧人清越创建,后经历代营扩,成为一方丛林,高僧大德辈出。双塔建于宋绍圣三年(1096),塔身呈四方形,各有7层,高20余米,塔砖多雕刻着佛像,塔内有木梯可供攀登,并镶嵌苏轼手书的《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石刻。1937年末,日寇侵占宣州,广教寺毁于战火,但双塔幸存。1988年1月,广教寺双塔被列入第二批国保单位。(焦正达)

03开  元  塔

开元塔位于宣州市区内陵阳第三峰(今开元小区内),始建于西晋永安元年(304),初名永安塔。隋仁寿二年(602)重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塔。今存开元塔为宋代风格的楼阁式砖塔,平面为六角形,底边长八米。塔共9层,高34米左右。塔内有木梯可登临,登上开元塔,但见陵阳叠嶂,敬亭巍峨,宛溪句溪二水似镜,济川凤凰双桥如虹。“句溪塔影”自古为宣州十景之一。(童达清)

04河沥溪大桥

照片原载1937年刊印的《宁国县志》,为县志卷首风景图,宜我轩摄。河沥溪大桥,原名永福桥,由邑人胡珂捐资二千两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嘉靖五年(1526)夏,建成不久的永福桥毁于洪水,胡珂再捐资五千两重修,于嘉靖七年(1528年)四月竣工。永福桥位于河沥溪古渡口原址,故又名河沥溪桥、东津渡桥、东津桥,现代习称河沥溪大桥。民国二十四年(1935),因芜屯公路通车,利用该桥为公路桥,拆除了桥上所有障碍汽车通行的附属建筑,包括2对桥头石兽、桥坊遗迹、桥亭遗物等等,并对石板桥面做了沙土铺垫。建国初期,1950年整修大桥,并改造桥头坡道;1954年加固桥墩,并动用工兵挖出抗日战争期间布埋的地雷15颗;1958年挖除桥西第一孔填塞的土石,加砌拱圈。1972年,因车行道拓宽,拆除古桥栏和部分桥头建筑,两侧增建悬臂梁人行道,铺筑混凝土桥面,重建栏杆式桥栏,又在桥西头南侧建三层楼桥头堡。自此,桥面之上的外观完全失去传统模样。1995年,因拓宽东津路,紧挨古桥北侧新建五孔复桥,为此大规模拆除东马路、西马路、河沿街的古旧民居。后又因重修河沿街堤岸,致河沿街的古河堤、古码头彻底消失。从此,古桥的周边环境也失去历史风貌。2013年9月,市政府投资1055万元,实施古桥保护性加固工程,于2014年12月29日竣工通车。本工程对古桥的墩身和台身注浆加固,并加高台身,在桥拱之上架设板梁,使拱身不再受力,以利古桥主体结构永续保护。同时,新建雕饰石材栏杆,佩以石狮望柱头,使桥体外立面尽可能接近古貌。通过这次大规模的整修改造,古桥更加坚固,更加适于公路交通,同时焕发了古风古韵之美。(黄国华)

05龙  首  塔

龙首塔位于今宣城市区鳌峰公园内。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知府朱大器鉴于府学东南地势低洼,遂建龙首亭以增益之。万历初亭圮,即在原址改建为塔。1937年11月底,因陈诚将第三战区司令部设在鳌峰公园内,日机对鳌峰公园进行了疯狂轰炸,但龙首塔幸免于难,至今保存完好,为宣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一为1934年7月29日记者李国源拍摄,图二摄于1938年2月。(童达清)

06谢  朓  楼

谢朓楼,又称“谢公楼”“北楼”“叠嶂楼”,位于宣城市中心的陵阳山二峰上,自南齐谢朓任宣城太守创建“高斋”以来,一直是宣城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历代屡经废建,建筑规格不详。从顺治十四年(1657)梅清所作《叠嶂楼图》看,乃是三层三檐歇山顶式楼阁建筑。四周树木繁茂,谢朓楼在树木的映衬下,愈显雄伟高大。太平天国时战毁,光绪初宁国府知府高崇基再建谢朓楼,限于财力,复建后的谢朓楼仅为两层攒顶阁楼,规模气势已不复从前。1935年,乌以风任宣城初级中学校长,曾对谢朓楼加以修缮,并在楼内悬挂谢朓画像。这两张照片均摄于抗日战争前,图二为乌以风摄。(童达清)

07怀  谢  亭

怀谢亭,位于谢朓楼北,康熙三十八年(1699)由宁国府知府佟鹦彩创建。其后修废情况不详。图为1934年的怀谢亭,仅为一简陋之尖顶草棚,可供游人在此小憩。(童达清)

08宣 州 南 楼

南楼位于今鳌峰公园内,因与北楼遥遥相对,因名为南楼。其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二月,由时任宁国府知府佟赋伟在原文昌阁的基础上重建而成。南楼地势高峻,矗立南楼,城内外景物尽收眼底。自建成后即成为城南重要的文化活动场地,文人们常在这里觥酒交欢,赋诗作画。嘉庆元年(1796)宁国知府刘宝筤曾重修南楼,道光间旌德朱霖亦曾捐巨资修缮。民国二十二年(1933),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周君南将鳌峰开辟为鳌峰公园,对南楼重新修葺,并在南楼内创办图书馆,称第九区图书馆,俗称南楼图书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陈诚将第三战区司令部设于鳌峰公园,11月25日,陈诚至宣城,鳌峰公园遭日机狂轰乱炸数日,南楼被夷为一片瓦砾,所藏图书也丧失殆尽。(童达清)

09泾县翟氏宗祠

翟氏宗祠座落于桃花潭东北。该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安徽省现存最大最古老的祠堂。翟氏宗祠占地十亩,底层建筑面积达3500多平方米,前后共三进。祠内有前门、天井、享堂和寝楼。祠堂门前有石狮石鼓各一对。石狮圆头暴眼却笑容满面,特别之处是它的腹部和四条腿都有鳞片,仿佛又属鱼类。石鼓也非同寻常。如此沉重的大鼓竟浮云托起,吞云吐雾的似一条长着扁尾鳍的游龙。石狮的鳞片厚实粗大,而游龙的鳞片细腻精致,这种石刻高超巧妙、极为罕见。大门上有“江南名族”横匾,享堂中悬“忠孝堂”红底金字木匾。祠内顶梁上有各种各样的木雕,做工极为精细。祠内仅柱子就有210根,昔日祭祖时曾一次摆下108桌酒席,祠内梁上曾悬有108块金匾,其中“南阳世家”横匾为明郡守董懋中题赠,“理学名贤”匾及御笔批题“著述有功后学,秉心可对皇天”系钦赐明嘉靖己末进士翟台的。1997年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来此,欣然提笔为其题名为“中华第一祠”。98年6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为“中华第一祠”外景。(董朝辉、肖春树)

10桃花潭之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桃花潭东北,始建于清乾隆32年,为古时文人兴会之所。文昌阁为八角形的三层翘角楼阁,顶高25米,底层周长49米。外有围墙环绕,占地10亩左右。三层楼阁逐层收分,八角高翘系有风铃,顶端宝刹上指云天,造型秀丽端庄。底层外有回廊,8根方形大理石石柱,下为青石柱础。墙上嵌有两块青石碑,一为里人翟士吉撰《创建文昌阁叙》,一刻山东道监察御史赵青黎撰《翟氏创建文昌阁记》。底层向南开门,青石门坊,方砖地面,8根檐柱和4根金柱支撑。屏风前悬挂“盛世文明”木匾。二层外有回廊,设有木栏板供人远眺。檐柱上有狮形斜撑,四面砖墙上开拱券小门。楼内屏风上刻《阴骘文》,上首悬“文光射斗”木匾。三层楼外同样有回廊栏板,狮形斜撑。八面开门,门扇窗棂上装斜方格,当中有四瓣一花图案。阁内悬挂“共登云梯”匾额。文昌阁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人每登楼阁,凭栏俯瞰,桃潭美景,尽收眼底。(董朝辉、肖春树)

011踏 歌 岸 阁

走出翟村老街,在桃花潭东岸有座古色古香的二层阁楼,此为后人纪念李白、汪伦两人的深厚情谊所建造的“踏歌岸阁”。其底层为过道,两边是砖砌实墙,下面是麻石砌成的基础,有石阶下河。阁楼底层向老街一面是敞开式,临潭为半圆形门洞。上层为一小楼,向潭一面设窗台栏杆,可供游人凭眺潭上风光。檐下高悬“踏歌岸阁”四字横匾,原为里人翟容所书,后毁。1983年重修,新匾为原安徽省政协主席、著名书法家张恺帆所书。小楼临街一面设木制屏风,绘刻《踏歌送行图》,再现了当年汪伦送李白的动人情景。据有关资料记载,此楼原建于明末清初,乾隆十三年(1748)重修,民国年间和解放后又进行过维修,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董朝辉、肖春树)

012义  门

义门座落于桃花潭西岸的彩虹桥畔,为一座二层门楼,占地面积约有60平方米。底层是万村南面的过道,上层为小阁楼。正面三方实墙到顶,构成“八字”形门墙。大门上方青石嵌镌“义门”二字,上款为“唐贞观五年旌”,下款为“清乾隆壬辰年(1772)重修”。据《泾川万氏宗谱》载:万鹏举于南北朝时卜居泾县,第五代万晏以义门旌于唐贞观时。“义门”即万姓人家五代同居,和睦相处的象征。据传,当时皇上闻听此事,被深深打动。唐太和六年三月,春暖花开时节,皇上派沈传师为观察使,前往桃花潭巡察、考证,得知此户人家共302口人,同食、同作、同住,和睦共处,井然有序。回京后奏报皇上,皇上感其“孝义”,亲书“义门”两字赐赠。不久,万氏便建起了“义门”。(董朝辉、肖春树)

013水东圣母堂

水东圣母堂坐落在水东老街,光绪四年(1878)法国传教士金式玉创建。本图是朱佐豪编译、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书馆1934年出版的《朝圣母简言》一书插图,题“安徽水东进教之佑圣母堂”,上图是“圣堂外形”,下图是“圣堂内面”;图中圣母堂系砖石建筑,建有哥特式的钟楼,内堂是中国传统的木式结构,为“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焦正达)

014绩溪古城华阳门

“华阳门”是绩溪古城的南大门,城墙高两丈有余,门洞上方嵌有“华阳门”楷书大字的青麻石横匾,门洞进深二丈,中间两边有4米多高、2米多宽的楠木大城门靠壁而立。城楼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建,砖木结构,四面挑檐,正面开两门阙,各四扇格子门,正面挂时任县长程必贶所书“众志成城”隶书大字匾额。(图/章恒全,文/耿培炳)

015绩溪南门外牌坊群

徽溪桥到南门外的牌坊群,原有20座高大的牌坊整齐排列(其中仕科坊17座,节孝坊3座),十分壮观。解放初期还能见到13座,这些牌坊清一色由花岗岩构建,四脚座、八石狮(首座为十石狮)、鳌鱼角、三层石拱飞檐式。牌坊下为古道,中间铺石板路,两侧铺鹅卵石。如此大规模的牌坊群,在全国实属罕见;后因市政建设拆除部分,至“文革”前犹存五座完整的牌坊。1967年破“四旧”,被一次性炸毁。(图/章恒全,文/耿培炳)

(本集选自于宣城市政协编《宣城老照片》一书)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