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宣城老照片:建筑古迹(下)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5-25 11:37

童达清编辑整理

微信版第1342期

016绩溪县城西门

望翚门位于绩溪古城西门岭,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民国二十五年(1936)重修,筑有谯楼和哨垛。南侧有西班牙人建造的天主教堂。(图/章恒全,文/耿培炳)

017绩溪木牌楼

木牌楼位于县城西街中段,是明成化元年(1465)县城西关章英的登科牌坊,简称“登科坊”。该坊选用贵州楠木建造,颜色乌黑,二柱三层木构瓦顶,饰以砖脊、瓦当鳌鱼角,两根粗大的楠木圆柱,前后各有一块花岗岩长石条抵靠稳固。1956年11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誉为“江南一绝”。1970年因街道拓宽被拆除,但木牌楼作为城区地名仍沿用至今。(图/章恒全,文/耿培炳)

018汪村汪公大庙

汪村汪公大庙距县城5公里,汪村登源河西。旧志载:汪华初起事,择地建城堡,“乃引弓远射,矢堕唐金山南”,遂筑城屯兵,后人称“汪王故城”。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在故城遗址敕建“忠烈庙”奉祀汪华,又称“登源祖庙”,俗称“汪公大庙”,附建园林,占地3.27公顷。殿宇宏敞,前后五进。殿后有“劝忠楼”和“司马公祠”。照片即“忠烈庙”(正殿)未毁前民国时的形貌。(图/章恒全,文/耿培炳)

019天 寿 寺 塔

天寿寺塔位于桃州镇迎春街北侧,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始建,初为五层六门木楼阁式砖塔。后屡经修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遭火灾,飞檐、楼板、塔顶化为灰烬,仅存砖制塔体。1984年重修,基本恢复原形制。2016年再次全面修缮。现存塔体地上总高39.97米,其中塔身30.1,塔顶4.15,塔刹5.72米。底座周长26.4米。1956年1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7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一、二为1984年维修前的塔貌,图三为正在维修时的天宁寺塔。(文/陈希敏)

020旌德乐成桥

位于旌德县三溪镇徽水、抱麟溪、玉溪三水汇合处的乐成桥(南河桥),始建于明代,复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为11孔半圆形石拱桥,全长156米,仅次于歙县太平桥,为皖南第二大石拱桥。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江建兴,文/方光华)

021“半山一笠”亭

泾县茂林镇魁峰山顶有清雍正年间建立的飞雄塔,山腰建有集贤亭一座,又名魁峰阁,因亭形如蓑笠而称之为“半山一笠”。亭建于魁山南面的半山腰,三间两层,呈半月形朝向茂林村,两根粗大的木柱由一楼伸向二楼。二楼正中悬“半山一笠”四字隶书匾额,为嘉庆二十一年(1816)吴永琳所书,横悬“直峰凌云”匾,楼上内板壁匾额、楹联、字画多幅。楼两边为镂空雕花雀替,精美绝伦。

民国二十二年(1933)时任泾县国民政府县长的叶粹武赴茂林考察民情,茂林区区长吴朋三、商会代表吴皖生、唐纯青、士绅潘隽夫、王颂文、吴梅谷、曾任庐江县县长的吴庆元等一帮商界、政界名流陪同。事毕众人登临泾县茂林魁山,在集贤亭前合影留念。除戎装在身的两侍卫外,其余均长袍马褂,脚穿圆口布鞋,手持折扇,神情悠然。二楼白底黑字的隶书“半山一笠”匾额分外醒目。(叶彩霞、吴小元)

022茂林十三牌坊群

茂林是千年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建筑独具特色。据《吴氏宗谱》记载:村内牌坊众多,其中有十三座连在一起的牌坊——贞节坊、节孝坊、居贤善俗坊、贞烈坊、节烈坊等。牌坊群自南向北摆开阵势,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坊"长廊。牌坊每座宽10米,高约15米,采用三间四柱三楼式结构建筑而成。整个牌坊分上中下三层。下层为础、柱和拱门,拱门上方有横额,一般为旌表人的姓名、头衔、纪年;中层是梁柱、横额、拦板,横额内刻着朝廷加的谥号、奖封和主要事迹;上层为楼顶、横额和檐角,横额里嵌有“圣旨”“恩荣”“诰命”“敕封”等字样。茂林牌坊集棠樾牌坊的大气和西递牌坊的秀美于一体,造型典雅古朴,雕饰丰富精美。1959年兴建泾县弋江大桥时,该牌坊群被拆除。(吴大鸿)

023宣城县学前的坊亭

宣城县儒学位于原宁国府治西南,今长塘小区与绿宝小区南侧。图一由宣城籍天主教张凤藻(1915—1994,见图中)摄于抗战前。坊、亭均在县学左侧。其亭形似笔筒,民间称为笔筒亭。图二摄于抗战时期,笔筒亭前堆积着日军的作战沙包,可谓大煞风景。(童达清)

024春归台天主教堂

光绪二年(1876)一月二十八日,宁属六县府试生员因不满外国传教士的傲慢行为,冲进西门西阪头天主教堂,砸毁教堂部分用具。其后金式玉神父与乔迁于总铎与宁国府知府高崇基交涉,高崇基赔偿4000银元,并拨给春归台地一块以重建教堂。春归台天主教堂建于其后不久。1924年,芜湖、安庆、蚌埠三教区在此联合成立圣心小修院,1939年8月迁往芜湖,1942年仍迁回宣城。1950年后基本停止宗教活动。教堂被用作宣城县政府办公场所。2005年因火灾,教堂被拆毁。(童达清)

025独 山 砖 塔

独山砖塔,又名镇妖塔,位于郎溪县凌笪乡独山水库东畔。该塔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砖木结构,六面两层,塔高七米。塔内南壁原嵌有碑记,碑文曰:“此地多疾疫,又匪患不断,恐有山妖作祟,故建塔以镇之。”为郎溪县现存唯一一座古塔。该图摄于1981年之前。(图/孔腊生,文/黄为民)

026徐氏贞节坊

徐氏贞节坊,位于市区小东门内,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底。徐氏,周世德妻,周浩母。咸丰二年(1852)周世德早逝,徐氏含辛茹苦抚养二子成立。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李秀成部取道谢家山进袭浙江,徐氏与二媳冯氏、骆氏相继罹难死。光绪八年(1882)奉旨准其建立专祠专坊。光绪十八年(1892)周浩升任江西南安府知府后,遂在城内小东门自建祠、坊,坊额“旌表诰封资政大夫周世德原名世楠之妻诰封夫人徐氏专坊”;并捐田680余亩作为祠产,以备岁时祭祀。该坊于1955年被拆除,石料供修建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童达清)

027翠  云  庵

翠云庵位于敬亭山腰,始建于唐大中年间,原为宣州刺史裴休的卜静室。元末毁于兵,明宣德间重建,始名为“翠云庵”。翠云庵原为寺庙,民国初改住道士,如时有耿老道即以武艺高超著称。此图由张凤藻摄于解放前。(童达清)

028防空报警楼

绩溪县西门岭防空报警楼,原为西班牙人所建天主教堂的附属建筑,为三层楼房。由于位处城内地势较高的西门岭城墙边,抗战时期作为防空瞭望报警哨,如遇敌机进犯就从此楼发出防空警报。(图/章恒全,文/耿培炳)

029泾县弋江大桥

泾县青弋江桥,又称弋江大桥、大桥、老大桥,位于老南(陵)雄(路)33km+870m处,南北两端分别是红星路(原名大桥南路)和南华路(原名大桥北路)。大桥横跨青弋江,始建于1959年1月,1962年2月主体工程竣工。桥有7孔,每孔跨径27.5米,全长247.5米,为变截面悬链线实腹式石拱桥。桥面行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栏杆高1.1米,部分石料取自著名的茂林十三牌坊构件,桥两侧嵌有“弋、江、大、桥”四字的方块石刻共8方。1990年代中期曾多次对桥面及人行道进行过整修、安装了路灯等。1996年底在桥头两端分别安置石狮四尊。

弋江大桥不仅是沟通青弋江南北两岸的重要纽带,更是泾县城区重要的地标之一。作为一道人文景观,它紧邻青山绿水古城墙,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在建成后的几十年里,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后因年久失修和城市防洪需要,2010年拆除后重建为混凝土斜拉桥。(陈松)

030鼓角楼修复

广德鼓角楼又称谯楼,位于今广德县城桃州镇升平街和景贤街相交之丁字处北侧,旧为广德州署正门。初建于北宋治平、熙宁间,历经修缮,至抗日战争时全毁,仅存基座。1994年采取社会集资方式,筹资48万元进行了修复。1995年2月28日,修复工程全面完成。图为修复后的鼓角楼全景。(图/夏寅,文/周大超)

031宁国东岸大桥

图片选自1988年编印的《东岸区简志》,摄影作者冯毓青、杨静。东岸大桥位于西津河东岸街市的古渡口,是当年宁国县经桥头铺、东岸、方塘,通往板桥的必经之路。东岸大桥是宁国县公路部门自行设计与施工的第一座公路大桥,1978年7月1日建成通车。该桥设计合理,结构牢固,外形美观,曾荣获宁国县科技二等奖。大桥全长152米, 4孔,每孔净跨30米,水泥混凝土桥面,行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8米,钢筋混凝土栏杆高1米。桥下两端建有人行孔道,净跨各3.5米。桥高10米。桥东端建有角亭1座,内竖建桥纪念碑1块,正面镌刻安徽省原副省长、著名书法家张凯帆书题写的桥名“东岸大桥”,背面刻有宁国县革委会建桥碑记。因建港口湾水库,东岸大桥在2000年2月库体清理中被炸毁。东岸古渡口原架设有宽1米的木架桥。东岸大桥建成通车后,木架桥被撤除。(赵祖军)

(本集选自宣城市政协编《宣城老照片》一书)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