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杜牧的宣州生活——基于杜牧宣州所作诗文展开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6-09 15:09

孙露露

微信版第1346期

摘要:杜牧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在唐代诗人中具有重要地位。杜牧虽出生高门,但他本人的仕途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二十六岁进士及第,制策登科,在京仅为官半年便开始了在江西、宣歙、淮南等地长达十年的幕府生涯。杜牧曾两次到宣州任职,前后历时约五年,在宣州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可以复见杜牧在宣州的政治生活、游赏生活、交友生活的部分图景。

关键词:杜牧;宣州;生活;诗文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杜牧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卒于宣宗大中六年,年五十岁,所处时代正是晚唐多事之秋。”[1]1关于杜牧的生平经历,在缪钺的《杜牧年谱》中可见一斑。杜牧出生之时政治环境并不安宁,正值安史之乱后五十年,当时藩镇跋扈,民生依旧艰苦,这也是其诗文多忧时伤政之作的原因之一。

杜牧生于官宦之家,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便进士及第,在考取进士时,得到吴武陵推荐,“拜命于东都试举人”的崔郾对杜牧所作《阿房宫赋》大为赞赏,并许杜牧为进士第五人,杜牧也曾作诗云:“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年少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及第后寄长安故人》)。出生高门,少年科第,他这一生本该是一片坦途,但他的仕途生活并不顺利。制策登科之后,在京仅为官半年便跟随沈传师到江西观察使府做幕僚,大和四年(830)九月,沈传师调任宣歙观察使,杜牧又跟随他到宣州。

大和七年(833)四月,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将杜牧调任扬州,大和九年(835)受朝廷任命为真监察御史,由扬州赴长安供职。随后其好友李甘“因反对郑注、郑训,被贬封州司马,杜牧即移疾,分司东都”[2]151。开成二年(837)春,此时杜牧已经三十五岁,因其弟杜顗患眼疾,告假百日前往扬州探望,百日后,“应宣歙观察使崔郸之辟,为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携弟前往宣州”[2]155,这是杜牧第二次前往宣州为官。此次在宣州幕中待了一年半,直至开成四年(839)二月才离开宣州赴京供职。十年幕府生活,杜牧约有五年时间都是在宣州度过,而宣州历来富有人文气息,杜牧在此期间亦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复见其部分生活图景,主要分为宣州政治生活、游赏生活和交友生活三个部分。

杜牧宣州政治生活

杜牧曾两次宣州为官,第一次跟随沈传师到宣州,是作为观察使幕僚,其工作主要为处理公务之类。这里首先要提及杜牧在江西为幕僚之时,“在某年二十六,由校书郎入沈公幕府。自应举得官,凡半岁间,既非生知,复未涉人事,齿少意锐,举止动作,一无所据。至于报效施展,朋友与游,吏事取舍之道,未知东西南北宜所趋向。此时郎中六官一顾怜之,手携指画,一一诱教,丁宁纤悉。两府六年,不嫌不怠,使某无大过而粗知所以为守者,实由郎中之力也。”[3]468(《与浙西卢大夫书》)可见得,在初入江西幕府为官时,杜牧“未涉人事”,工作上的“报效施展”“吏事取舍之道”多受卢郎中,即卢弘止(江西团练副使)帮助,才使得他并没有什么大的过错。

在宣州为幕僚之时,杜牧的工作生活和在江西相似,依然包括处理公务。曾受沈传师之弟沈述师之请,为李贺诗集作序,谓“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无得有是!”[3]408认为做文章思想内容是首要方面,应如《离骚》那般,注重“感怨刺怼”。从其诗句“载笔念无能,捧筹惭所画”(《偶游石盎僧舍》)亦可见杜牧平时“载笔”“捧筹”忙于公务,偶尔闲暇之际才会出游。[4]133

杜牧还常奉命前往其他地方行事。大和四年(830)奉命自宣州前往京师向工匠王处士请教刻漏法,“大和四年,某自宣城使于京师,处士年余九十,精神不衰,某拜于床下,言及刻漏,因图授之。”[3]421后来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施惠于民,颇有政绩”[5]44,便是用此次外出学习到的刻漏之法,始造刻漏于城南门楼。[3]421大和七年(833)春,杜牧奉沈传师之命前往扬州聘问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于扬州途中听闻杜秋娘故事,颇有感慨,“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写成《杜秋娘诗》:

我昨金陵过,闻之为歔欷。自古皆一贯,变化安能推?夏姬灭两国,逃作巫臣姬。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织室魏豹俘,作汉太平基。误置代籍中,两朝尊母仪。[1]41—43

杜秋娘是镇海军节度使李锜之妾,后来李锜叛乱,杜秋娘随即被没入宫,受宠于宪宗,宪宗死后,穆宗将其命为皇子傅姆。最终几经辗转被放归金陵。杜秋娘一生命途多舛,诗人从杜秋娘年少时期写起,直至写尽其一生,“自古皆一贯,变化安能推?”则表达了对人生命运难测的感慨,并将其与夏姬、西子等女性相比较,点出了不同人物的相似命运。

后文接着由女子的命运联想到男子:

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射钩后呼父,钓翁王者师。无国要孟子,有人毁仲尼。秦国逐客令,柄归丞相斯。耳何为而听?目何为而窥?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因倾一樽酒,题作杜秋诗。愁来独长咏,聊可以自贻。[1]44—46

由上文对女子的论述,联系到士林男子,在当时的环境下,女子的命运尚难揣测,士林男子又何尝不是一样呢。杜牧由杜秋娘事联想到士林,而这一切归其缘由又离不开当时的政治环境,最后诗人感叹“愁来独长咏,聊可以自贻”则回归到自身,在诗人看来,与自己相同处境的士人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整首诗虽写杜秋娘宫中二十七年的遭遇,然所涉及的都是“宫闱内部执政之军的事情”[6]41,杜牧通过对杜秋娘事的描写,揭示了隐藏在宫廷内部的秘事丑闻。[6]42

开成二年(837)秋末,杜牧携患眼疾不能见物的弟弟杜顗前往宣州,官为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此次到宣州是杜牧在长安供职之后,虽然在京为官但境况并不好,朝廷政局多变,其好友李甘、李中敏也因得罪受文宗宠信的郑注而或被贬岭南,或辞官隐退。后经历“甘露之变”,朝廷动荡不安。杜牧再次踏上宣州的土地时已经三十六岁,携弟赴宣州之前,杜牧曾向崔大夫上书,以求援引:

“今藩镇之贵,土地兵甲,生杀与夺,在一出口,终日矜高,与门下后进之士,榷得失去就于分寸铢黍间,多是其人也。独阁下不自矜高,不设堑垒,曲垂情意,以尽待士之礼。然知后进洁洁以节业自持者,愿受阁下回首一顾,舒气快意,自以满足……某也于流辈无所知识,承风望光,徒有输心效节之志。今谨录杂诗一卷献上,非敢用此求知,盖欲导其志,无以为先也。往年应进士举,曾投献笔语,亦蒙亟称于时。”[3]471

崔大夫即崔龟从,字玄告,清河人。崔龟从曾以御史大夫镇宣歙。[3]473这封上书目的是为了求崔大夫援引,从而到宣州任职,文章谈论了如今藩镇割据,各藩镇之间争夺土地兵甲,士人命运难测,而崔大夫却能重用人才,以礼对待士人。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崔大夫的赞赏,并献上自己所作杂诗一卷,希望能够得到崔大夫的援引。

杜牧文章中有许多干谒政治人物之作,除上述《上宣州崔大夫书》,还有如《上宣州高大夫书》《上淮南李相公状》,其中《上淮南李相公状》根据《杜牧年谱》记载作于开成三年(838),即杜牧在宣州幕中时所作。

“伏以近日当州人吏往来,及诸道宾客行过,皆传相公以淮海之地灾旱累年,仁悯之心,忧念深切,广求人瘼,大革土风,恤养疲羸,抑挫豪猾。……窃以圣上倚注既深,相公勋业愈重,况兹异政,即达宸聪。伏料穷边绝塞,将议息兵,宣室明庭,必思旧徳,重秉钧轴,固在旬时。某忝迹门墙,不胜抃跃,攀望棨戟,下情无任恋结之至。”[3]552

淮南李相公,即李德裕,时李德裕任节度使,杜牧在宣州幕中,听闻来往的人传颂李相公在淮南“仁悯之心,忧念深切,广求人瘼,大革土风……”的仁政爱民事迹,故而上书表达自己对李相公事迹的称赞。且针对当时的藩镇局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伏料穷边绝塞,将议息兵,宣室明庭,必思旧徳,重秉钧轴,固在旬时。”只可惜自己政途坎坷,才能无处施展,期望深受圣上倚重的李德裕能够采纳自己的意见。

此时杜牧已是第二次到达宣州,虽然此前经历了政变,心境有所改变,但对于时事政治还是有所关注,依然会写一些干谒之文,在其中陈述自己的政治观点,以期得到援引或采纳。


杜牧宣州游赏生活

历代有不少诗人在宣州留下了精彩的诗篇,最令人称道的要数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敬亭山”是宣城城北的一座山,因为谢朓、李白等人在此吟诵诗篇,引来众多诗人的游赏、作诗。南齐著名诗人谢朓曾做过宣城太守,在宣城为官期间他常常出门游赏,并作诗记录,如其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等都是在宣城所作。继谢朓之后,宣城也成为众多诗人乐于游赏之地,一是为了一睹谢朓笔下的美丽景色,另外也想留下自己的作品,以这样的方式与谢朓进行文人间的交流。“诗仙”李白就多次前往敬亭山,除敬亭山外还有“谢朓楼”等景点。李白有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诗中既有对宣城景色的描绘,也有对谢朓的赞赏怀念之情。自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王维、孟浩然等人都曾为敬亭山吟咏诗歌,以传神之笔写下敬亭诗山。

宣州自然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杜牧曾说“十年为幕府吏,每促束于簿书宴游间”[3]554,表明他在十年幕府任职期间时常出游,观其宣州所作诗文,发现其游赏生活多记录于诗歌之中,且游赏之地多为寺庙。如其《偶游石盎僧舍》[1]82—84“敬岑草浮光,句沚水解脉”“梅颣暖眠酣,风绪和无力。凫浴涨汪汪,雏娇村幂幂”,描写了宣城敬亭山旁石盎寺和谐美好的景色,“僧语淡如云,尘事繁堪织。今古几辈人,而我何能息。”尘世虽然繁杂,但诗人依然是乐于接受的,给人以积极向上之感,这首诗为杜牧刚到宣州幕府之时所作,体现出诗人积极为官的心态。

李达《杜牧“十年幕府吏”时期寺院题壁创作》一文认为,杜牧寺院题壁诗大多创作于十年幕府生活期间,而在宣州时期则大多是观览宣州开元寺。[4]129

开元寺,据载,即宣城县城中景德寺,在东晋时名为永安寺,唐开元二十六年改为开元寺,杜牧在宣州时期常前往开元寺游赏,并作诗如下:

如《题宣州开元寺》:

南朝谢脁楼,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藏烟坞。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青苔照朱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晖粉堵。阅景无旦夕,凭阑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1]100—101

由“前山看春雨”可知,杜牧此次游赏开元寺之时是在春雨朦胧的季节,谢朓曾在宣城为太守,谢朓楼为谢朓建,因此也被称为“谢公楼”。“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描绘了寺庙的建筑,周边景物则有松桂树、青苔、白鸟、溪水等。“溪声入僧梦,月色晖粉堵”一句将寺庙夜间清幽寂静的环境展现在眼前,令人心旷神怡,如此寂静远离尘世的环境又何尝不是此时诗人所向往的。这首诗作于作者第二次到宣州时所作,此时经历了好友李甘等人被贬之事,诗人显然心境不似第一次来到宣州之时,而多了几分苦闷抑郁。

又如其诗《大雨行》[1]101—103“东垠黑风驾海水,海底卷上天中央。三吴六月忽凄惨,晚后点滴来苍茫”,描写了开成三年(838)诗人于宣州开元寺遇大雨的景象,诗中提到诗中“大和六年亦如此,我时壮气神洋洋”。大和六年杜牧第一次在宣州之时,那时候的他是“壮气神洋洋”,而此时却是“今年阘茸鬓已白,奇游壮观唯深藏。景物不尽人自老,谁知前事堪悲伤”。时光流逝,再到宣州,再遇大雨,却是不同的心境状态,两鬓白发已然增加,自己的政治抱负仍无法施展,在这样的大雨连绵之际,越发催人难过。

再如《宣州开元寺南楼》:

小楼才受一床横,终日看山酒满倾。

可惜和风夜来雨,醉中虚度打窗声。[1]359

开元寺分为东楼、水阁与南楼,此诗写南楼,“小楼才受一床横”,足见南楼之狭小,诗歌的前两句写白天,后两句写夜间留宿开元寺南楼的景象,在狭小的南楼里听窗外雨打风吹,“和风夜来雨”表明这雨声也是和谐的,只可惜诗人喝醉虚度了这雨打窗扉的美妙之声。

最后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1]202

宛溪,源出安徽宣城东南峄山,东北流为九曲河,折而西绕城东,称宛溪。开元寺就在宛溪畔。[7]50杜牧登临开元寺水阁,不禁感叹六朝时期这里的一番繁华景象,而今却是连天衰草。颈联写深秋的雨和落日楼台上零落的笛声,不免令人倍感凄凉。这首诗虽说是杜牧所写开元寺秋景,抒发的却是诗人慨叹六朝兴衰之事,古今变迁之悲。今夕对比,风物长存而繁华已逝。

除了石盎寺、开元寺,杜牧还曾游赏水西寺作诗《题水西寺》:

三日去还住,一生焉再游。

含情碧溪水,重上粲公楼。[1]320

又有《念昔游》:

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

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1]133—134

水西寺,唐宣州泾县有水西山,下临泾溪,林壑幽邃,有南齐永明中崇庆寺,俗名水西寺。[7]55诗人游赏水西寺,仿佛碧溪水也含情,诗人留恋泾溪水西寺之景,而水西寺的溪水对诗人也“含情”,只此一句将诗人对水西寺的喜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粲公楼”即水西寺楼。而《念昔游》诗,是后来诗人追忆宣州之游而作,诗中写李白也曾题诗水西寺,而李白的仕途之路也不顺利,杜牧游赏此地,想必将自己的身世之遭与李白相比较,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

综观杜牧宣州游赏诗歌,前后两次宣州为官,其心境状态已然不同,在其游赏之作中亦有所体现,第一次宣州任职之时字里行间还能看出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而第二次到宣州时的杜牧经历过朝廷动荡,自己得不到重用以及好友李甘被贬岭南之事,此时诗人不再像之前那样意气风发,而陷入了一种困境,其诗歌或写凄凉心境,或写寺院生活之清静,希望借山林寺庙的清幽环境来排解自己的忧愤之情。


杜牧宣州交友生活

杜牧好友李甘因得罪郑训而被贬岭南,他作《李甘诗》赞扬李甘敢于反抗奸臣的气节,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除好友李甘外,他在多年的宦海沉浮之中也结交了许多知心好友。古人交友多通过一些酬唱赠答之作来交流彼此的心得体会。“杜牧一生,与其唱和者不多,其中与杜牧唱和较密的人是张祜。”[8]80除了张祜,和杜牧交好的还有许浑、邢群、赵嘏、元处士、裴坦、韩绰等人,他们之间也留下了不少赠答送别之作。其中《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1]282历来最为人们称道。

杜牧在宣州时与上级官员牛僧孺、李德裕等人有所交往,前文所提杜牧曾经受命聘问牛僧孺,牛僧孺辞世,杜牧还为其作墓志铭;杜牧在宣州期间也曾写干谒之文求李德裕援引,前文亦有论述,兹不赘述。除上级官员,杜牧在宣州期间与之交好并有唱和之作的有沈学士、元处士、沈处士、裴坦等人。

沈学士即沈述师,沈学士之妾张好好,本为歌妓,为杜牧在扬州时的旧识,杜牧曾为其作《张好好诗》,感慨张好好的不幸身世与遭遇。杜牧与沈学士是好友,加之与其妾张好好相识,故曾作《赠沈学士张歌人》[1]166—168:“拖袖事当年,郎教唱客前。断时轻裂玉,收处远缲烟”,写听张好好唱歌时的往事。“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吴苑春风起,河桥酒旆悬”,则描写了张好好歌声之美妙。此诗作于大和六年(832),杜牧此时初到宣州,在沈传师幕下,而沈述师为沈传师之弟,杜牧曾受沈述师之请作《李贺集序》,亦可以见得二人之间的友好关系。

杜牧在宣州时交好的友人还有元处士。元处士,即隐居在宣州的未仕之人,上文写杜牧在宣州的游赏生活也提到杜牧常前往开元寺游玩,想必也是因此结识元处士,并作有《赠宣州元处士》:

陵阳北郭隐,身世两忘者。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樽酒对不酌,默与玄相话。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1]105—106

又有《题元处士高亭》:

水接西江天外声,小斋松影拂云平。

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1]288—289

陵阳,山名,在宣城,相传为陵阳子明得仙之地;北郭,指北郭先生廖扶。[7]52第一首诗主要写元处士的隐居生活,元处士寓居于陵阳,悠然自得,已然忘却世俗的烦恼,所住居所虽然简陋,但其胸怀却很宽广。颈联以杨雄比喻元处士,称赞元处士就像杨雄那样有着“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良好品质。全诗表现了元处士不沾染俗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高尚情怀。

第二首诗则通过西江、小斋、松、云等景象表现元处士生活环境的恬静美好,末尾“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展现出二人之间的亲密友情,春风浮动,月色明亮的夜晚,元处士教诗人吹长笛,笛声悠扬,回荡于松林明月之间……

除元处士外,杜牧在宣州还与一位处士交好,即沈处士,诗人曾作《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丞招,以诗赠行》:

予亦何为者,亦受公恩纪。处士常有言,残虏为犬豕。常恨两手空,不得一马棰。今依陇西公,如虎傅两翅。公非刺史材,当坐岩廊地。处士魁奇姿,必展平生志。东吴饶风光,翠巘多名寺。疏烟亹亹秋,独酌平生思。因书问故人,能忘批纸尾?公或忆姓名,为说都憔悴。[1]74—77

《樊川诗集注》中注李中丞即当时苏州刺史李款,杜牧很赞赏沈处士的为人,诗中说“处士常有言,残虏为犬豕”,“残虐”指燕赵割据的藩镇,表明他有削平藩镇的志向。[2]51而杜牧本人对藩镇割据亦有许多政见,在其文章中多有论述。因此,李中丞招沈处士往苏州时,杜牧作此时为他送行,表达对沈处士的勉励、赞赏之情。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杜牧与裴坦判官的交游,杜牧在宣州时曾作《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1]203

又有《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

敬亭山下百顷竹,中有诗人小谢城。城高跨楼满金碧,下听一溪寒水声。梅花落径香缭绕,雪白玉珰花下行。萦风酒旆挂朱阁,半醉游人闻弄笙。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画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时联十觥。老闲腰下丈二组,尘土高悬千载名。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对酒不敢起,逢君还眼明。云罍看人捧,波脸任他横。一醉六十日,古来闻阮生。是非离别际,始见醉中情。今日送君话前事,高歌引剑还一倾。江湖酒伴如相问,终老烟波不计程。[1]103—105

裴坦,字知进,河东(今山西太原)人。进士及第,入宣州观察使府为幕吏,召拜左拾遗、史官修撰。[7]58杜牧在宣州之时,与裴坦为幕府同僚,二人结下了深厚友谊,第一首诗写于开成四年(839)初春,此时杜牧即将离开宣城赴官入京,于是作赠别诗于裴坦,诗人描写了日光、融雪、行人、芳草、马声、山路、寺庙、村柳、小桥等景物,“行人芳草马声骄”则展现了诗人将要出行的画面,山路、柳树等代表离别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春郊送别图”[7]59。诗的下半部分则进入抒情,写裴坦与诗人此刻离别的心情,“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直接抒发了诗人与裴坦分别时的不舍心情,心中万分遗憾二人不能一同离去,悲伤的离别情绪也在这初春冰雪消融之时慢慢扩散开来。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写于杜牧赴京任职途中,诗人与从舒州归来的裴坦相遇,故而题诗赠予裴坦。诗人以敬亭山、小谢城开篇,离别之时,诗人站在城外回头看着自己长住的宣州城,不免心生留恋。接着写寒水、梅花、酒旆等景物,给人清冷之感,离别时的场景便浮现在眼前。路遇友人,难免感慨,回首在宣州为官的这几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而今“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第一次来到宣州时诗人还未三十,正是年轻气盛、意气风发之时,然而世事变化难测,再到宣州已是两鬓斑白,物是人非。诗人第二次到宣州是在“甘露事变”之后,经历一系列人世沧桑之后,诗人的心情万分复杂,此番进京前途如何亦难预料。“是非离别际,始见醉中情”,面对友人,诗人心中万分不舍。整首诗既有对宣城、对友人的不舍与留恋之情,也有对人世沧桑的颇多感慨。

上述多为杜牧题赠给友人之作,从这些诗歌中既能复见他们交友时的一些情况,也可体会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结  语

杜牧“十年为幕府吏”,十年间辗转江西、宣州、淮南幕府,在宣州便度过了大半的时间。如谢朓、李白在宣州一样,杜牧在宣州亦创作了大量诗文,而杜牧居宣州期间生活如何,从诗文中可见一斑,杜牧的宣州生活主要体现为政治生活、游赏生活和交友生活,杜牧宣州任职期间主要忙于处理公务、偶尔也外出行事、写干谒之文阐发其政治主见。公务之余,杜牧常游赏于开元寺、水西寺等地,尤其是第二次宣州任职时期,寺院清幽的环境恰好给予遭遇政治挫折的诗人以慰藉。古人喜好以诗文交友,杜牧在宣州所交好友多以诗歌赠之,常与沈处士、元处士、裴坦等人交往,其中杜牧写给元处士、裴坦二人的诗歌,画面生动,情真意切,字里行间皆流露出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正如杜牧所说“江湖酒伴如相问,终老烟波不计程”。杜牧在他的诗文中留下了宣州生活的痕迹,而宣州也因杜牧的创作而更添一笔诗意。

参考文献:

冯集梧.樊川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78:1,41—43,44—46,74—77,82—84,100—101,101—103,103—105,105—106,133—134,166—168,202,203,282,288—289,320,359.缪钺.杜牧传·杜牧年谱[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51,151,155.(唐)杜牧撰;吴在庆校注.杜牧集系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408,421,468,471,473,552.李达.杜牧“十年幕府吏”时期寺院题壁创作[J].中国诗学研究第十四辑,129,133.张媛.唐代池州诗歌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44.王景霓.杜牧及其作品[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41,42.胡可先.杜牧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50,52,55,58,59.李愚镛.杜牧诗歌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80.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