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新四军坚持宣城抗战的历史功绩与启示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8-11 11:53

陈虎山

微信版第1368期

中国抗日战争历时14年,经历了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两个时期。这场中国近代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和对手最凶残、牺牲最惨重的反侵略战争,终结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抗击外敌侵略屡战屡败恶性循环的历史,中华民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实现了伟大的民族觉醒,迸发出空前的团结抗敌的巨大能量,展现出气贯长虹的抗战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拯救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宣城人民的抗战,是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重要历史篇章。从1937年8月14日日军飞机轰炸国民政府空军广德飞机场开始,到1945年9月3日日军投降撤离宣城,宣城人民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整整8年。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宣城不仅是正面抗战的前沿,在这里打响了安徽抗战的第一枪,也是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战场。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新四军及新四军游击队,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带领宣城人民,以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同凶残的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切实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一、日军的侵略给宣城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日军侵入前,宣城总体上虽属自然经济占优势的传统农业区域,但得地近首都南京之利,局部地区已开始了近代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宣城的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但日军的侵略,中断了宣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抗战期间,宣城今所辖范围,根据沦陷程度,分为四类区域。一是全部沦陷县(郎溪、广德)。二是大部沦陷县(宣城县,今宣州区)。三是先遭日军局部占领后为新四军收复(泾县)。四是虽未遭日军占领但却与沦陷各县一样,遭到日军飞机野蛮轰炸(宁国、绩溪、旌德)。故而日军的侵略,给宣城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宣城社会发展的影响灾难深重。

据地方志记载,宣城市抗战前人口共约1344604人,1945年人口降至1086858人,比战前减少了257746人。其中,受灾人口达736000人,无家可归的人口约210000人。日军铁蹄所到之处,皆奉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在宣城制造的一次伤亡平民5—49人的惨案有35起,50—99人的有10起,100—500人的有6起,500人以上的有4起,伤亡无数的有2起。8年间,直接被日军杀死、炸死、烧死的宣城平民(不包括军队伤亡和该市在外地的人员伤亡),累计达40193人。其中,日军在1937年11月30日至1938年3月21日占领广德期间,野蛮屠杀平民24000多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广德惨案”,成为目前知晓的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中国制造的一次屠杀平民800人以上的173个重大惨案之一,被收入国家公开出版的《日军在中国制造的重大惨案丛书》。

8年间,宣城社会财产直接损失按1937年7月前可折算的法币价值,达550多万元,另外,尚有大量的财产损失今已无法按价折算;间接损失按折算后的法币价值计约2880多万元。合计总损失约3440多万元。二、正面抗战,新四军阻止了日军向皖南腹地的进攻

淞沪会战,上海沦陷。日军沿长江和太湖两路会攻南京。国民政府仓猝组织防御。由于宣城是南京西南门户,川军145师爱国官兵奉令在广德一线奋勇阻击,打响安徽境内抗战第一枪,因日军装备先进攻势猛烈,1937年11月30日,广德失守,145师师长饶国华自戕殉国,毛主席评价饶国华为“崇高的模范”。

广德失守后,日军一路向郎溪,攻南京,一路向宣城,攻芜湖。12月3日、6日,郎溪、宣城相继沦陷,自此,国民党军在宣(城)长(兴)线上的防线全面崩溃。形势正如当时宣城的一首民谣所唱:“当年京沪大撤退,兵荒马乱苦难当。大人老爷往后逃,百姓慌张心惶惶。”

恰在皖南抗战形势如此危急的形势下,由南方八省14个地区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奉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部命令,开赴皖南抗日前线,正面抗击和防御日军的进攻,先后取得了防守青弋江、马家园阻击战、五次繁昌保卫战和泾县保卫战等一系列战斗、战役的胜利,成功阻止了日军对皖南腹地的攻势,也保护了国民政府第三战区司令部的安全。其中,叶挺亲自指挥的泾县保卫战(也称皖南第二次反“扫荡”),毙伤日、伪军2000多人(一说3000多人),被誉为“空前的胜利”,蒋介石通电嘉奖。

1938年8月2日,新四军军部进驻宣城泾县云岭,随后,领导东南六省一市党的建设的中共中央东南局也从南昌移至云岭。云岭成为新四军开辟大江南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被誉为“东南保障”和“抗战前锋”。1939年7月中旬,新四军在泾县云岭召开新四军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把新四军建设成为“政治上、军事上最坚强而有党的坚强骨干的、不可战胜的铁的新四军”。

新四军军部在宣城泾县云岭2年多时间里,一面指挥部队迅速展开于大江南北,深入敌后,开辟华中,创建抗日根据地,一面加强部队党的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和军政素质等一系列建设,完成了“本军建军运动”,由组建时的1.03万余人发展到1940年底的9万多人,成为令日伪闻风丧胆的铁军。三、敌后抗战,新四军在宣城建设稳固的抗日根据地

全面抗战8年,宣城先后成为茅山、皖江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战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8年底,新四军第1、第2支队,在陈毅、粟裕的率领下,进入宣城县北乡金宝圩地区,开辟苏皖边抗日根据地。特别是新四军第2支队,在副司令员粟裕的指挥下,1月之内,相继取得了夜袭裘公渡、水阳战斗、狸头桥战斗和奔袭官陡门的胜利,消灭日、伪军300多人,极大地振奋了宣城人民抗战的信心。

1943年9月30日,日军4000多人进犯苏浙皖边,国民党第三战区10万大军不战而退,逃入天目山地区,三日之内,宣城、郎溪、广德三座县城再次丢失。但新四军16旅在旅长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的带领下,敌进我进,尾击敌后,收复了被国民党军丢失的广德、郎溪、宣城等县广大地区。

1945年初,粟裕率部渡江南下,成立新四军苏浙军区,广德、郎溪成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皖南和苏南抗日大反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5年8月24日,新四军收复郎溪。28日,新四军收复广德。9月3日,日寇投降,宣城光复。这是人民战争的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宣城抗战史上写下的光辉篇章!四、组织发展,建设领导宣城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

随着新四军在宣城抗战的不断胜利,宣城党组织建设也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宣城是安徽省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地方之一,早在1925年11月,宣城就诞生了皖南的第一个党组织——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直属中共中央局领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宣城各县普遍成立了党的组织,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抗战前夕,宣城的党组织基本上遭到破坏。新四军军部进入皖南后,由于皖南所处地位的重要,中共中央东南局、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把建立党的组织、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新四军走到哪里,就把群众工作做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立在哪里。

新四军民运工作队深入群众,通过细致有效的工作,与群众打成一片,解决群众困难,实现了新四军的江南化,民运工作的地方化,在此基础上吸收积极分子入党,成立党的各级组织,不仅宣城各县建立了县委(秘密县委),还建立了区域性的党组织,如苏皖特委、宣郎高(淳)县委、南芜宣县委、广郎中心县委、泾旌太中心县委等。仅泾县地区,在皖南事变前,就建立了9个区委、15个中心支部、350个支部,有1353名党员。在新四军的驻区,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抗日组织也普遍建立,一些地方还建立群众自卫性的不脱产武装组织,如猎户队、自卫队等,他们在维护社会治安、配合新四军作战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特别是皖南事变后,宣城地方党组织依靠群众,打破国民党顽固派的围剿和封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对组织和动员群众抗战,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如宣城县委宣传部长、抗日传奇英雄向阳烈士领导宣城县委游击大队打日寇、清叛徒、灭土匪、除恶霸,解人民于水火,成为抗战最艰苦年代党与宣城人民血肉联系的杰出代表,直到今天,他的英雄故事仍为宣城人民口口相传,津津乐道。五、宣城抗战历史的启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开辟未来。宣城人民所参与的抗日战争,历经艰辛赢得伟大胜利,为我们开创未来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启示和精神动力。

第一,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毛主席曾指出:“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也如某所说“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

抗战的历史告诉我们,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无论形势怎样的风云变幻,我们都要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世界人民谋大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根本价值追求。

第二,弘扬抗战精神,强化责任意识。抗战是血与火铸就的壮丽史诗,抗战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体现的是对民族的认同,对国家的责任。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之所以敢一再欺凌中国,直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经济、政治、军事上的落后和社会组织上的一盘散沙。抗日战争历史14年之久,中国人民付出极其惨重的损失才赢得最后的胜利,教训深刻。

历史启示我们,只有建设一个强盛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使中华民族不再遭受入侵者的蹂躏。当年,为了抗战救国,全体中国人民对民族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责任在抗战中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各阶层的利益在抗日问题上找到了最大公约数,它唤醒了民族自觉,形成了全民族共御外敌的铜墙铁壁,矗立起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

今天,我们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对的是甚于“血与火”的考验,更需找到能够动员汇聚全民族力量的责任担当点和利益契合点。这就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二个百年而努力奋斗,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下,使“国家好,民族好,大家好”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利益诉求和目标追求,以此不断强化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不同地域的中华儿女对民族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责任,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巩固民族团结,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

第三,弘扬抗战精神,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有人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宣城是新四军的成长壮大之地,是铁军精神(新四军精神)的养成之所。铁军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听党指挥信仰坚定是铁军精神的灵魂,忠诚爱国全心为民是铁军精神的价值显示,纪律严明百折不挠显现了铁军精神的顽强作风,铁军精神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统一。抗战精神和铁军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我们学习铁军精神,就要像铁军一样坚定信仰——不迷向,就要像铁军一样千锤百炼——不怕苦,就要像铁军一样精雕细琢——不怕难,就要像铁军一样刚柔相济——不怕磨,就要像铁军一样百折无损——不怕挫,养成铁的信仰、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坚决维护。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这既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新四军在宣城抗战历史给予今天人们的宝贵启示之一。

(作者系宣城市委党史地方志室二级调研员,安徽省中共党史学会理事)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