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东流山下别样红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8-04 11:08

翟大雷

微信版第1375期

亲爱的读者,您一定了解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吧?当年血战厮杀的主战场 ——东流山,就屹立在茂林镇境内。

今天呈现在您面前的,就是东流山下那一片田园人家 —— 高湖村。

这是坐落在青弋江中游右侧支流濂溪河畔的一片古村落。

这是一方浸透烈士鲜血的热土。

这是一颗镶嵌在茂林镇人文宝库中的璀璨红宝石。

编钟溯西周 境内文脉长

“高湖”为上村“高坦”和下村“下湖田”的合称,因地形得名。

上村“高坦”,村后有一片高而平坦的地形。

下村“下湖田”,村边有一山丘,形似鹅鸭,传说古时地理先生来此打眼一望,说是孵鸭形,主丰收,好场子。山脚田畴平旷如湖,远观恰似鹅鸭下湖。

该村历史悠久,境内文脉源远流长。

1978 年,高坦出土五只扁圆形句鑃,四只陈列于省博,一只珍藏于本邑。藏品口缘纵径 9.7 厘米,横径 16.6 厘米,厚 0.6 厘米。有扁形柄,长 10 厘米,正、背面各有 12 凸点,横三纵四排列,外表有浮雕。经鉴定属西周中期青铜制品。

清代该村隶属冠盖乡茂林都。

1952 年取高坦村与下湖田村各一字,设高湖乡,隶属茂林区。此后遂有“高湖”地名。

建国初期至二十一世纪初,上、下两村时有分合,其隶属关系几经更迭沿革,先后隶属二区(茂林区)南容乡,茂林区(第二区)高湖乡,茂林区新湖乡,茂林区南容乡,茂林公社,茂林区南容公社,南容公社,茂林区南容乡,南容乡。

2001 年全县乡镇区划调整后,上、下两村合并为高湖村,隶属茂林镇,驻地上左家。

高湖村位于茂林镇东南方。东与濂长村交界;南与南容村隔河相望;西与奎峰村为邻,北与长征村接壤。面积 9.6 平方公里,共有 15 个村民组,1400 余人,水田2671亩,山场8800多亩。按人口数量,村民以徐、张、吴、李、汪、王诸姓为主。

绿水村边过  青山郭外斜

高湖村地面,上村成串,下村成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田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源人家,让人流连忘返。

“绿水村边过,青山郭外斜”,既是地理环境特征,又是历史人文载体。

源于泾旌界山千米濂岭的濂溪,出濂长村,流经高湖蜿蜒北去,注入青弋江。这是高湖儿女的母亲河。它滋润了河畔田园,哺育出岸边文化。

村边尼姑庵和土地庙香火很是旺盛。传说外乡学子为求取功名来此庙求签测运,后果然荣登龙虎榜首。状元公备足祀品,前来烧香还愿。遂留下“状元岭”地名。

高湖有个叫“旭官人”的村子,共有三十来户人家,因明代著名学官徐旭迁居该地而得名。

徐旭,字启东,号朴轩。曾在本县“兰麓书院”授课,高徒满座。他先后出任隆庆州学正、德州学正和钱塘县训导,历时 20 年,清正廉洁,有口皆碑。晚年迁居高湖,德高望重,享誉乡里。他教子有方,其子徐冠官至四品。

高湖村历史悠久,古风盎然。民间大型纪念活动“汪公会”远近闻名。为纪念唐代越国公汪华,高坦汪姓联合本镇濂长村长坑、潭仓里汪姓,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隆重出会。人们推着 3 辆神舆,上载汪华等 3 尊塑像,由“唐封越国公汪公大帝”虎头牌开路,后面六角香亭一座,32 副锡制銮驾,16 顶黄龙伞,3 面帅旗,16 面绣图彩旗,还有香盘、花筒、签筒、玺印、令箭、令旗、万岁旗等一应仪仗依次跟进。族人将神像从汪公庙迎至汪氏宗祠供奉。顶礼膜拜,祭祀如仪。历时 3 天,规模空前。轰动周边乡村,引来观众如潮。

村后那座巍峨高山(海拔835 米)为高湖、长征两村界山,因唐代逸士东流府君隐此而得名东流山。该山震惊中外,当然更在于现代历史上曾经的红色与壮烈。

1934 年 12 月,方志敏寻淮洲率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从太平谭家桥越濂岭,出濂坑,经高坦,到达茂林。沿途用杉树皮、老漆、红土等熬成涂料,在高坦人家墙壁上,留下浩气千古的抗日标语。这是红军第一次在东流山下开展红色宣传,播撒革命信念。

1938 年,新四军军部移驻云岭,民运工作队开进高湖。贴标语,唱大戏,开会演讲,走村入户,组织农会,建立民兵。抗日宣传如火如荼,铁军形象深入人心。

可是,谁曾想,“民国二十九年腊月,东流山开火,七天七夜。”(当地长者语)于是,东流山与新四军连在一起载入史册。

1941 年 1 月 6 日(农历腊月初九,是日小寒),前哨战在高坦村口打响!清晨,新四军二纵队老三团三营派出一个排在高坦附近警戒,突然与国民党 40 师 120团搜索队接火,悲壮而惨烈的皖南事变发生了!

激战地东流山、战地医院“汪氏宗祠”、最后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会址“徐氏宗祠”(不存),都坐落于高坦!“九女引爆”“七女跳崖”的凄美壮烈,就定格在东流山血色晚霞里。

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事变后,白色恐怖笼罩着茂林地区,笼罩着高湖一带。但高湖人民同所有老区人民一样,坚强不屈,没有被国民党嚣张气焰所吓倒。他们掩埋了战士遗体,清理了战场,擦干了眼泪,挺起了脊梁,跟着地下党,跟着刘奎、洪林,跟着皖南新四军游击队,同国民党进行殊死搏斗。天开日出,终于迎来了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

他们中有不少人参加革命队伍,浴血奋战,参加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有的甚至献出年轻生命:徐志凯、徐志芳、汪时炎、张云海、 徐天寿、徐天春……县志上《英名录》中这一个个名字,就是高湖人民心中一座座巍峨丰碑!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也许是天人相通,也许是地磁效应。据当地老人说,几十年过去了,有好多次,雷雨天,漆黑夜,山上还会飘来噼里啪啦枪炮声或新四军女兵的歌声。更具神秘色彩的是,有人家半夜还听到敲门声:“老乡,开门!”

70 年过去了,这里早已小楼林立,换了人间。但那一间间布满弹孔的破旧民宅,人们还不忍拆去;那一堵堵浸透鲜血的残垣断壁,人们还不愿推倒。东流山上战壕工事和枪管弹壳依稀可寻。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为早日实现烈士遗愿,为建设自己美好家园,高湖人民意气风发,架桥开路绿化荒山。从上村到下村,先后架设五座钢筋混凝土大桥。阡陌纵横四通八达,土膏滋润庄稼丰收。农家小楼鳞次栉比,人居环境日益改善。

村里先后建起粮站车站水电站,油榨碾坊糕饼坊,砖窑厂、竹器厂、综合厂、宣纸厂,代销店、理发店、豆腐店、铁匠店。生产经营、加工服务,发展经济,方便生活。

二十世纪 60至 80 年代,高坦(村)成立黄梅戏小剧团。生旦净丑老中青,吹拉弹唱文武场。道具行头,一应俱全。连本大戏,折子小曲。自编节目,改革创新。农闲时节,巡演于县城周边,活跃在乡村舞台。弘扬民族传统,宣传国家政策;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素质。做出重要贡献,留下文艺佳话。

当年坐落于高湖村的“南容知青五七农场”,记载了十年岁月,见证了一代沧桑,折射了一段历史,也延伸了一方人脉。

在皖南事变中被辟为新四军战地医院的“汪氏宗祠”已得到保护性大修。

政通人和,风稔年丰。生活富裕起来的高湖人尊师重教,加大教育投资,悉心培养人才。1979 年恢复中、高考制度以来,高中生、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一如雨后春笋。

美好乡村创建以来,在市县镇各级领导关怀和指导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为导向,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为目标,高坦中心村严格按照规划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投入资金300万,建设1800平米的健身文化广场。2020年新建红色主题教育广场,主题墙上绘有鲜红的党旗和主题词——“传承红色记忆,弘扬铁军精神”,周边是红色故事彩绘。购置体育器材10套,完成濂溪河小流域治理600米,对通衢主桥“幸福桥”进行加固改造,实行道路硬化16100米,石板路维修1100米,拆除违章建筑16户,安装路灯55盏,村庄绿化5000平米,粉刷墙面20000平米,新建休憩观光凉亭,。通过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饮用水工程,民饮自来水和道路硬化村域全覆盖。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有诗为证:郁郁葱葱东流山,绿色银行年年丰。濂溪河畔高湖村,农家待客足鸡豚。红色旅游前景好,美化生活慰忠魂。

先辈地下若有知,含笑九泉佑子孙。

(作者系泾县茂林中学退休教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