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吴坚的革命生涯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12-22 10:24

叶彩霞  吴小元

微信版第1447期

吴坚,原名吴爱莲,1923年5月14日出生于泾县茂林镇。吴坚在家排行老三(原名吴爱莲),上有一兄吴炎曦、一姐吴友廉(原名吴玉莲),下有一弟吴报鸿。

求学    革命

由于父亲吴梦奇在外做管帐先生,母亲张静之身体不好,吴爱莲要带小弟,所以直到9岁吴爱莲才就读于茂林私立福群小学,15岁入私立广益中学茂林分校上中学。

福群小学由中华圣公会在1923年创办,原名圣公会小学,1931年,改名为福群小学,校长是陆绍泉。芜湖广益中学茂林分校的校长也是陆绍泉,他还是茂林圣公会会长,一位爱国人士。“五四”运动后,陆绍泉积极传播进步思想。天津南开中学的茂林籍学生吴玉如、吴云生和吴如松也寄回许多进步书刊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很多青少年包括吴爱莲,受陆绍泉影响,在这两所学校中接受了完全迥异于封建私塾教育的良好现代教育,为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基础。

1934年12月,方志敏率抗日先遣队北上,一部在太平县谭家桥与国民党军激战,后撤至茂林,沿途用杉树皮、老漆、红土等熬成涂料,在茂林人家墙壁上留下许多抗日标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这是红军第一次在茂林开展红色宣传。当时红军的哨兵就站在吴爱莲家的门口。记得哨兵曾和蔼地对她说:你们家是好人。这在她的记忆中留下了最早的红军印记。

1937年 “卢沟桥事变”爆发,上海、南京失守,和泾县不远的芜湖、宣城相继陷落。大批难民涌入茂林,国军从茂林仓皇过境。12月,在芜湖芜关女中读书的大姐吴友廉为躲避战乱携同学黄明英(凌奔)一家回到茂林老家。吴爱莲从她们的口中听到了日寇的残暴,从难民的身上看到了无家可归的凄惨,也有机会接触到了更多的抗日进步书籍。

1938年4月粟裕、钟期光率新四军先遣支队500余人经茂林东进抗日。5月14日,陈毅司令员率新四军一支队2000余人入住茂林。部队离开茂林前,在吴氏大宗祠举行告别皖南民众大会,陈毅发表了演说,川音振聋发聩。一支队还在舞台上演出节目,其情景热烈而悲壮。在茂林期间为寻淮洲军团长举行隆重奠仪,陈毅司令员亲撰碑文,亲购青石,请石匠镌刻,永以为志。

随即邓子恢领导的民运部很快派出了皖南第一支民运工作队——茂林工作队(对内称茂林工作委员会)。邓子恢对这支工作队十分重视,亲自从民运部、皖南特委和战地服务团中挑选精干力量30余人,由皖南特委组织部长陈时夫任工作队长、工委书记,带队进入茂林。同时,军部还派五团一个营暂驻茂林,负责安全。民运部组织科长曾如清、武装科长陈茂辉都在薇园的吴爱莲家住过(后搬到辑园)。

这支民运工作队纪律严明,待人和气,与百姓亲如一家,对群众秋毫无犯,不抢粮食,不强占民房,不抓民夫。他们深入到民众中,运用唱歌、演戏、贴标语、开大会等各种形式,揭露日军暴行,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讲解抗战必胜的道理,与广大民众同甘共苦。不长时间,共产党茂林工委相继组建了3个中心党支部和33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上千人。茂林迅速成为当时方圆百里的新四军民运中心。1939年5月11日的《抗敌报》这样描述:暮色里,晚风送来一片歌声:“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 “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在这响亮的歌声里,新四军迅速发展壮大,并日益牢固地在民众之中扎根,千千万万的中国老百姓汇入抗日的洪流。

1938年7月,吴爱莲的姐姐吴友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是茂林工委在茂林村发展的第一个党员。茂林工委还组建了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学抗会等抗日团体。在工作队的教育下,在姐姐的引领下,吴爱莲也参加了青抗会,跟着民运队员去开展各项活动,宣传发动群众,动员民众参加抗日军队,积极支援抗战前线。8月姐姐吴友廉参加了新四军,离开了茂林。姐姐离开后,吴爱莲由汪奇介绍秘密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不久其弟弟吴报鸿也加入了先锋队组织。此时薇园成了当时工委的秘密联络站。

吴爱莲像

茂林村同时期还有一个新四军的兵站,负责人是茂林有名的“汪老太”吴鸿赐。1938年,58岁的吴鸿赐率先参加妇抗会,并担任理事,积极工作,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妇抗会主任。兵站主要负责补给和转运物资,物品接收、保管和安排过往人员食宿等工作。秘密联络站则负责党内人员来往食宿、休息。吴爱莲按吴鸿赐的指示负责接送、站岗、放哨、传递情报。

经过九个月的考验,1939年5月,民运工作队的马慧芳、林质夫介绍吴爱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茂林中心支部的汪奇召集曹元树、吴锦祥、吴文惠和吴爱莲四人开会,宣布成立一个新的支部。支部的任务是在同学中宣传抗日思想,物色进步青年。不久曹元树、吴锦祥参加了新四军,吴文惠则脱离了党组织。汪奇又组织召开会议,决定雷赛玉、吴育英和吴爱莲成立新的支部,雷赛玉任书记。新支部的任务是在中学中积极发展新党员。支部先后发展了朱兰芳、吴竹南(参军前叫吴常娴)、梅冠华三同志加入了党组织。

1940年国共两党摩擦不断,皖南的形势逐渐紧张。11月底联络站暴露。12月初汪奇召集党支部开会。为避免损失,党组织决定联络站关闭,雷赛玉、吴竹南、朱兰芳和吴爱莲四人撤离。雷赛玉先撤走了。8日武装科长陈茂辉带领剩下的三人去了云岭新四军军部,第二天听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陆翠(饶漱石夫人)作报告。当时正值教导总队抽调部分干部学员和一批地方干部编为一个大队,编入军直属后方机关人员撤离皖南的队伍。当晚陈茂辉给吴爱莲等三人发了军装,将她们编入了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女兵八队的撤离队伍中。

10日清晨,部队出发离开了云岭。上午徒步涉过青弋江时,国民党五十二师严阵以待,队伍高唱“枪口对外,齐步向前”“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等歌曲,从容渡江。晚上队伍到达驻地。以前从未一天走过这许多路的吴爱莲腿肿得老粗,脚上满是水泡。这还怎么继续行军呀,吴爱莲急得满面流泪。30多岁的红军老班长一边安慰吴爱莲,一边打来热水教她烫脚,并告诉她:年轻人每天晚上烫烫脚,好好休息一下,很快就能恢复,不会影响第二天的行军。为表抗日到底的决心,吴爱莲当晚改名吴坚。从此她离开了皖南,离开了家乡,融入了抗日救国的伟大洪流当中。

北    上经过10多天的行军,新四军途经宣城孙家埠镇、郎溪水西村,到达江苏省溧水县竹箦镇的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由于日伪知道了皖南新四军北撤的消息,增兵加强了公路、铁路沿线和长江的封锁,撤离人员无法按计划渡江。小部分同志绕道上海去苏北。吴坚和绝大多数同志一样分散化装隐蔽在群众家里。

1941年1月1日,弟弟吴报鸿随最后一批撤离皖南的部队到达竹箦镇,与吴坚相遇。吴坚送给他一双棉鞋后两人就分手了。6日“皖南事变”发生,消息传来群情悲愤。不久弟弟等大部分同志分批去了苏北,吴坚则遇到了在皖南茂林做过民运队员后任宜兴县委书记的陈廷玉,随她去了宜兴县委工作。后因听不懂又不会说当地语言,工作无法开展,经陈廷玉介绍去了1940年11月合编的太涌区的二支队独立二团工作。吴坚被分配到政治处任统计干事。在第一次参加袭扰日寇的战斗中,吴坚帮机枪手收集子弹壳。当时新四军弹药奇缺,打完枪的弹壳都要尽量回收,由新四军的军工厂重新装填火药后继续使用。装满衣袋后,机枪手要吴坚先撤,告诉她弯腰利用青纱帐作掩护,“我们比你跑得快”。等吴坚到了集合地点时,战士们早就先期到达了。

1941年1月20日,新的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2月18日中央军委发布新四军整编为七个师。苏南的部队统一编成第六师。3月二支队改编为第六师第十六旅,独立二团编入十六旅建制。4月1日吴坚参加了在宜兴闸口镇召开的十六旅成立大会。9月吴坚调到十六旅文工团任团员。

11月旅部进驻溧阳县塘马村。为庆祝苏联11月7日革命节,文工团组织演出。席间廖海涛政委上台宣布,接到情报鬼子要来袭击,演出立刻结束,部队转移。大家都没有来得及卸妆就出发了。几天后敌情解除,部队又回到塘马。吴坚和文工团其他九个队员被派往驻扎在溧水县里佳山的四十六团一部帮助开展民运工作。28日清晨,听到远处传来激烈的枪声,吴坚和几个战友随着十六团政治处主任陈绍海爬上山顶察看,裉据枪声的方向判断,是旅部遇敌。晚上得知塘马遭日寇十五师团步骑炮兵3000多人袭击,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亲率部队英勇阻击敌寇,以包括两人在内的270多名将士壮烈牺牲的代价,掩护旅部机关和苏南地方党政机关、后方人员1000余人突出重围,十六旅遭受重大损失。塘马战斗后,吴坚被调到卫生队政治处当干事,一方面给卫训队学员们上政治课,一方面给埋伏在田野里的伤员送饭、送水。

1942年春节,南京学生参观团来溧水驻地访问。吴坚所在的文工团和旅部人员组织演出短剧《红星》,由管理科长乐时鸣和其爱人徐若冰大姐主演,一时传为佳话。1943年1月,一师二旅旅部及第四团与六师十六旅在溧水里佳山地区会师。月底二旅与十六旅合并组建成新十六旅,加上后来整编的特务营共6000余人,大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为使新十六旅旅部的同志们尽快熟悉起来,旅部组织科长王坚宣布在旅部机关的党员中一对一地进行擂台挑战,就当前的形势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辩论。吴坚在这期间认识和熟悉了在旅部电台队工作的王墨和机要秘书顾燕等。3月旅部供给部根据工作需要抽调了10个同志组建学习班学习财务工作。文工团抽调潘吟秋、火华、徐米、吴坚等四人参加。火华参军前在银行工作过,由他任讲课教师,第一课内容是“斤求两”(16进制转换为10进制)。晚上其他三人躺在一起背口诀。也就只讲了一节课就因形势紧张,学习班解散。

当时十六旅执行军部命令精简机关,实行精兵简政,疏散了一部分上海新参军的女同志回上海,同时将旅部的女同志分配到地方工作。3月吴坚被调至溧水县政府任会计,一个月后又调至横山县(汪伪叫江宁县)政府,县长是李钊。吴坚先后在军事科、财政科任会计,后又调县政府任科员,主要任务是到下属各区查粮食账,不久又调县政府任会计。4月反顽战役后,十六旅撤出两溧地区。顽军对两溧地区进行“清剿”,县政府的工作完全转入地下,十分艰苦,几乎一天一转移。一次吴坚去与王波区长查对账,突遇鬼子“扫荡”,被迫转移到石臼湖的芦苇荡中躲避敌人的“清剿”。那一晚上蚊子的侵袭让她记忆犹深。

随着“巩固老区、建设新区、开辟边区”的工作任务基本完成。1945年1月,第一师师长粟裕率一师主力渡江南下与十六旅会合,苏浙军区成立,十六旅改为第一纵队。同月吴坚押送粮食、西药和造子弹的原料等物资去部队,被苏浙军区留下,分配至一分区独立一团供给部任总会计。6月吴坚调至苏浙军区供给部任总会计。

抗战胜利后,为顾全国共合谈大局,9 月22日华中局作出江南新四军北撤的部署。9月29日吴坚随一纵队北渡长江,离开战斗了五年的苏南。10月3日到达苏中的东台,接下来又到了苏北的淮安。苏浙军区于25日改编为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于11月10日组成。吴坚在华中军区供给部任总会计。供给部主要负责军区和野战军全部物资的供应。

1947年1月,新四军山东军区和华中军区合编为华东军区,吴坚调到华东军区供给部,在宋裕和领导下做清理工作。7月华野决定,把重要的后方基地和野战军的领导家属全部撤退转移到东北大连。吴坚10月到华东军区驻辽办事处工作,12月调大连建新公司会计室任会计,1948年4月回华野,6月到达山东渤海华野后方留守处,进行“三查三整”学习至年底。

1949年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吴坚的工作也调动频繁。1月调山东济南北海银行任汇兑股副股长。3月调南进大队任班长。6月任上海军管会金融处第七接管组秘书、联络员。11月调任上海分行第二营业部汇兑科副负责人。1950年5月调北京总行业务训练班学习,7月任上海分行第一营业部工业科副负责人,11月任上海分行淮海中路第三办事处副负责人。1952年5月任上海分行常熟区办事处负责人。

1949年王墨从华野二十四军调上海国际电台工作。1950年春节吴坚和王墨实现了抗战时的诺言:全国解放后结婚。两人的婚礼很简单,背包放到一起,买了半斤糖,几个战友坐在一起一聚就结束了。那时王墨已调到华东邮电管理局工作。有了自己的家之后,1951年第一个孩子出生。

2014年的吴坚(王元摄)

1951年王墨调北京邮电部工作,1953年3月吴坚也调到北京工作,任中国人民银行前门办事处副主任。6月第二个孩子出生。之后吴坚先后在北京农业银行、北京城市规划局、北京地质局、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工作,1983年离职休养。2020年吴坚去世。

(作者叶彩霞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吴小元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