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绩溪传统家训家风的当代意义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1-05 10:24

章锡辉

微信版第1455期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个人修身、齐家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是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石。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风的传承以家训为最主要表达方式,家谱或族谱是家训的最主要载体。

绩溪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赵吉士《寄园寄所寄》云:“新安各族聚姓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礼》,彬彬合度。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抷;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嘉庆《绩溪县志》称:“深山大谷之人,皆聚族而居,奉先有千年之墓,会祭有万丁之祠,宗祏有百世之谱。”伴随着宗族意识的不断强化,祠堂随处可见,记录和反映徽州宗族家训的谱牒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绩溪民间现存族谱101部,这些族谱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精神财富,是挖掘和传承良好家风家训的重要依据,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1、以忠义为上的爱国观。“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由此可见,家庭好,国家才会好,民族才会强。家庭和国家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只有不断用好家风才能为高尚的家国情培基。

绩溪冯村冯氏家训“家戒篇”记载:“百行奚先?曰忠与孝。”告诫族人要把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父母的孝敬放在首位。仁里程氏上祠堂“庭训”记载:“忠:士人贵位,熟不曰显亲扬名哉?……然所谓忠者,又岂仅捐躯徇国而已耶?凡分猷宣力,恪恭厥职,不二不欺,无论崇卑内外,总皆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如诸葛武侯所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乃所谓纯忠。”忠不仅是入朝做官报效国家,也不仅仅是捐躯献国,而是恪尽职守,不论地位高低贵贱,都要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绩溪明经胡氏龙井派祠规开宗明义就是:“训忠”“训孝”“表节”“重义”。“训忠”要求入仕的宗族子弟,“在位而恪供乃职,始不负于朝廷,乃有光于宗祖”。

伏岭邵氏家训记载:“忠上之义,担爵食禄者,固所当尽。若庶人不传质,为臣亦当随分报国,趋事输赋,罔敢或后,区区蝼蚁之忱,是即忠君之义。”认为担任各级官员的族人必须尽忠报国,而作为宗族的普通劳动者尽忠报国在于纳赋服役。绩溪三奇士之一邵作舟,身为北洋幕府幕僚,究心于当世之务,1887年写成近世“危言”(《邵氏危言》)第一书,其后又主笔了改良变法第一折(《变法自强疏》),慧举了中国铁路第一人,并在政治、哲学、经济、军事、舆地、水利、铁道、音韵、文章学等领域多有建树和创见,充分体现“位卑未敢忘国忧”的爱国报国之情。

2015年12月,就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通过挖掘传统家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2、以正家为基的齐家观。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就明确把“齐家”作为“治国”的重要前提条件。《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易传·彖》说:“正家而天下定矣。”三国时期的陆机认为:“圣人教先从家始,家正而天下化之。”安定天下必须从“正家”做起。这是所谓的“齐家而后治国”。绩溪《章氏家训》是中国著名的家训之一,原名《太傅仔钧公家训》,作者是五代十国时的章仔钧,世称其为太傅公。《章姓家训》其内容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亡家两字,曰嫖与贱;败家两字,曰暴与凶。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吃紧在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非正;产业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礼懈如痴,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妻妾为之泣。岂可立于世而名人类乎哉!”这部家训通俗介绍了传家之宝、兴家之本、安家之要、防家之法、亡家之途、败家之因。

800多年前,福建浦城章仔钧后裔中的一支,跋山涉水,于宋朝宣和二年(1120),定居绩溪登源河之畔的瀛洲。历经沧桑,章氏后裔崇本敬祖,薪火相传33代,形成“瀛洲章”“西关章”“湖村章”等章姓繁衍地。他们世代耕读,恪守家规,“十户之村,不废诵读”“邦无尤民,民无尤行,刑罚设而不犯,风俗美而不流”。就“西关章”而言,早在清朝嘉庆年间,盐商大贾章道源就以一己之财,建“西山书屋”,延师课读,使章氏家族贫困子孙能免费入学接受教育。道光六年(1826)绩溪筹建“东山书院”,章道源首输千金以倡,促成了这一关系绩溪近代教育的壮举。其嫡孙章定严、章定建、章定熙三人,于清光绪年间分别担任和州、安庆和颍州教谕,有一门“三教谕”之美称。“湖村章”继承“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的优秀传统,清朝出文武两位举人即“武魁”章刚和“文魁”章献琳。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因此家庭、家教、家风事关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利用传统家训资源,开展家庭建设,弘扬传统家庭美德。

3、以诗书为重的修身观。“修齐治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它告诉我们,要想平天下,最为重要的是修身,而学习是修身的基本途征。徽州六县,“邑小士多,绩溪为最”“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宋景德四年(1007),绩溪人首建书院——桂枝书院,这不仅是绩溪历史上第一个书院,也是安徽省最早的书院。宋元丰年间,苏辙知绩溪县事,在他的倡导下,书院大兴,社学和私塾也纷纷建立,文风蔚起。明代绩溪全县有书院57所,居省内前列。

绩溪高氏祖训“兴文教”篇记载:“四民皆是正业,然不读书则不知礼仪,故而为农为工皆当读书。虽不望成名,亦使粗知礼仪,不至为非。”意思是说,高氏宗族的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读书,即使不能成名,但能知礼仪,不至于做坏事。绩溪仁里程氏上祠堂家范“重家学”篇记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皆所以修身也。《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家学之师,必择严毅方正者为师法,苟非其人,则童蒙何以养正哉。”意思是说学习是修身的方法,但要选择严厉刚毅正直的老师才能施以正确的教育。绩溪黄氏家训记载:“童子年七岁者,送入乡塾。至十一二岁,如其资质颖悟,可期限远大者,则令习举子业,务使操修克慎,达则为良臣,穷则为善士。”要求家族子女年满七岁送入乡塾读书,至于资质颖悟、有发展前途的年青人,要求他们通过科举,加强道德修养,努力成为国家的良臣或做为善之人。绩溪城北金紫胡氏家训中,有筹公作的《四景读书歌》,其词为:“春读书——春风和花香,鸟娟助吟哦,五车经史须勤究,休使光阴暗地过。夏读书——夏雨凉薰风,解热扇文房,心专自有怡心处,学力精深未可量。秋读书——秋月明光联,烛火耀三更,圣贤旨趣无难会,妙悟须知静里生。冬读书——冬雪霏兽炉,茶鼎伴书幛。从教砺砺功成就,消息天人验道徽。”

据嘉庆《绩溪县志》和民国《金紫胡氏宗谱》的记载统计,自宋至清,金紫胡氏族人中举人以上者达38人之多,共有164种著述问世,其中以乾嘉时期的汉学著述最多。在乾、嘉、道年间,金紫胡氏出现以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翬为代表的家族学者群体,因长于经学尤其是《三礼》的研究,成就卓越,影响深远,史称绩溪“礼学三胡”或“礼学三胡”。这是对徽州朴学乃至清代考据学的延续与弘扬,绩溪“三胡礼学”是自江永、戴震以后又一个学术高峰。

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好学才能上进。只有读书学习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才能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

4、以孝悌为本的仁爱观。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维系生存发展的伦理根基。孝悌是为人之本,是道德之要。孝,指对父母回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简言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百善孝为先。何为孝:孔子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而且在于尊敬父母,否则与养牲口没有区别。如何尽孝:“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行就是子女对父母感恩报恩的行动。

涧洲许氏祖训“孝父母”篇记载:“凡孝子,第一是爱父母,第二是敬重父母,第三要守身,存善心,行善事,扬名以显父母,这才是真孝子。”坦川洪氏家训“敦孝行”篇记载:“孝也者五常之本,百行之厚也。夫天地生人以伦为重,圣贤垂训惟孝居先。父母之恩,昊天罔极。彼虎狼知有父子,禽鸟也能反哺,何况于人欤?……凡我族众,务知孝知亲。”父母的恩情是广大无边的,作为洪氏族众必须知道孝敬父母。坦川洪氏家训“笃友恭”篇记载:“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盖天性之恩一体之爱,无有逾于此者。……凡我族人,皆宜兄友弟恭,同心一德,勿因财生嫌隙,争小忿以废亲,务使一门之内蔼若春荣,则和气自可致祥,家道不患不兴矣。”无论怎样父母都是最爱我们的人,而兄弟间也要互爱互敬,同心同德,不因财产而产生的隔阂,不因矛盾而废除亲情,和气致祥,家道何患不兴呢?据乾隆《绩溪县志》“孝友”篇记载有坦川人汪汝永、汪光杰、汪仲诚、汪启远、洪文功、唐大成等人“割股疗亲”事迹,其中对汪汝永的介绍:“汪汝永,字悠长,坦川人。父患痔,跪吮其疮;病笃,割股和药;殁,为庐墓。乡人称其孝,署县许奖以‘至孝天成’。”

2016年5月,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这要求我们在弘扬孝悌美德的同时,摒弃传统家训不合时宜的规定,建立新时代的孝亲敬老文化。

5、以积善为德的善恶观。善与恶,这是一对古老的道德范畴,也是一般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善与恶分别是对是否合乎道德的概括,因此,它们与“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这类概念具有同等意义。

绩溪仁里上祠程氏上祠堂宗规记载:“家之盛衰,系乎积善恶而已。何谓善?恤寡怜贫,周急救灾,凡济人利物之事,皆是矣。何谓恶?巧施奸伪,舞弄是非,凡反道败德之事,皆是也。爱子孙者,慎勿遗之以恶。”绩溪冯村冯氏家训“家规”篇记载:“何谓积善?恤人之孤,周人之急,居家以孝悌,处事以忠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何谓积恶?欺凌孤寡,阴毒阳善,巧施奸侫,暗弄聪明,恃己之势以自强,夺人之财以自富,凡所以欺心者,皆是也。”绩溪鱼川耿氏祖训在“积善”篇记载:“在布施作功德者,斋僧不如济贫,济贫不如建桥修路设渡施茶普济事,行普济事不如不妄取人财,施塚不如施棺,施棺不如旋乐,旋乐不如周济教导,使其不饥寒暑湿,以至于病。”“善须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可不畏也?”绩溪黄氏家训“患难相恤”篇记载:“一曰水火,二曰盗贼,三曰疾病,四曰死丧,五曰孤弱,六曰诬枉,七曰贫乏。凡同约者财物器用有无相假,患难虽非同宗,其所知者亦当救恤。”而绩溪城乡,多热心公益、惠及民众的善行义举,世代相沿。据绩溪嘉庆县志记载统计,列入善行义举的人,明代有145人,清代人454人;捐修道路桥梁者有30余例,建茶庵路亭者有40余例。

2013年,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讲话指出,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因此有益于社会的善行义举是可以跨越时空的。

6、以精艺为谋的职业观。中国传统的四民观,即将民众按士、农、工、商四大社会职业来划分。《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书·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汉书·食货志上》:“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士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高氏祖训“守正业”篇记载:“人家子弟无论贫富智愚,皆不可无业。无业便是废人。又不可不守正业,不守正业便是莠民。正业不外士农工商。”这说明每个人从事职业的重要性。坦川洪氏家训“安生理”篇记载:“人各有生,即莫不各有所安之职业。比如士安于诵读,农安于耕作,是耕读者即士与农之生理也。然生理甚多,岂必耕、读两项?或为商为贾,或为卜或为医,举凡托一业以营生,精一技以为湖口者,皆所谓生理也。……凡我族众务须安分守己,各习正务,慎无浪游入于匪僻,斯克称为仁厚之俗矣。”程氏上祠堂家范在“劝生业”篇记载:“子弟辈志在国家者,固当奋志向往,自强不息。其不能者,或于四民之事各治一艺,鸡鸣而起,孜孜为善,必求其事之成、艺之精然后可。”要求家族子弟每个人都要精通一项技艺。

鱼川耿氏祖训“劝业”篇记载:“士农工商业虽不同,皆是本职,勤则职业修,不勤则职业隳,修则父母妻子仰事俯育有赖,隳则资身无策,不免姗笑于姻里。”“近世文明日进,职业教育日渐发达。我国顺世界潮流,亦趋重于此。各省现正提倡职业学校,将欲驱普通平民群趋于职业之一途,甚盛事也。夫农生货者也,工成货者也,商销货者也,诚使国民群趋向夫农工商各业,以科学思想发明新理,将见职业精进,大学生财之道即在是矣。”告诫族人士农工商是本职,勤修职业则家庭有依靠,否则反之。同时要顺应时代变化和潮流,加强职业教育。1942年9月由绩溪县各界人士发起筹设,县旅外工商捐助资金创办的安徽省私立中正工业职业学校在鱼川村开学(后因发展需要迁至大石门)。该校办学四期,学生220人,为绩溪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绩溪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3年,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讲话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在绩溪家训中都非常重视勤修职业观念的教育和培养,与当今提倡爱岗敬业是一脉相承的,正是由此造就了“邑小士多,绩溪为最”的局面。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今天,在全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7、以祟俭为用的消费观。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意思是说,节俭,是有德之人共同拥有的品质;奢侈,则是邪恶中的大恶。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治国之道,又是治家之策。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阐述了勤俭是兴国立业的根本,奢侈是亡国毁业的祸根。

鱼川耿氏祖训“崇俭”篇记载:“老氏之三,实俭居一焉。人生福分各有限制,若饮食衣服、日用起居一一朴啬,留有余不尽之享以还造化,优游天年,是可以养福。奢糜败度,俭约鲜过,不逊宁固,圣人有辨,是可以养德。多费多取,至于多取,不免奴颜卑膝委曲徇人,自丧己志;费少取少,随分随足,浩然自得,是可以养气。且以俭示后,子孙可法,有益于家;以俭率人,敝俗可挽,有益于国。”认为做到节俭可以养德、养福、养浩然正气,同时认为节俭与家有益、与国有益。并且认为节俭之道,第一“要平心忍气”,第二“要量力举事”,第三“要节衣缩食”,因此“人皆以薄于自奉,为不爱其生而不知是乃所以养生也。”正如嘉庆《绩溪县志》所云:“视其民,秀者韦布是甘,朴者耕织是务;意其土固确,其风尚醇者欤?得良有司崇朴实以循附之,仿唐魏俭勤之俗,为东南邹鲁之遗。”《歙风俗礼教考》也云:“绩俗极俭,安守本分,为诸邑所不及。”这说明绩溪人勤俭节约之风盛行。

从2012年12月,实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到2013年开展以反“四风”为主要任务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再到把“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写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无不充分体现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思想。全国人民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自觉抵制奢靡之风,大兴节俭之风。

8、以诚信为旨的处世观。“信,国之宝也。”人无信不可,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因此,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

绩溪仁里程氏上祠堂庭训记载:“信,饬纪敦伦,友亦人伦之一也。……试观古人,一诺千金,片言九鼎,偶然相订,久要不忘。若元伯之与巨卿,虽千里如觐面也。今之交友者,口是心违,朝翻暮覆,挟投赠之虚文,掩猜嫌之隐念,彼正大光明者,愿如此其暧昧乎?宣圣有言:人而无信,如树无皮,为子弟者,其勖之!”仁里程氏不仅在家训中对族人提出了诚信的要求,而且在生活中也是践行诚信原则,程序东、程琇斋、程松堂、程石堂兄弟正是在诚信理念下不断经营成为南通首富。他们受江苏发展近代教育浪潮的影响,1902年决定在家乡仁里开办私立思诚两等小学堂,开创了徽州新制小学教育之先河。该校以“思诚”为校名,更以“诚”为校训,其意义深远。思诚小学培养和造就了如程乐亭、程士范、程宗潮、程本海、程仰垓、程颖之、王子野、章希吕、汪乃刚、许怡荪等许多出类拨萃的栋梁之材。

1874年,湖里人胡雪岩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该店有多块匾朝外,唯独有一块匾朝里,就是面向耕心草堂的“戒欺”横匾,“戒欺”两字为胡雪岩亲书,并题有: “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亦可。”正是胡庆余堂遵循“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做到“戒欺”“诚信”,成为胡庆余堂经久不衰的法宝,成就了“江南药王”的美誉,故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通过“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因此,诚信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规范社会行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准则。

9、以廉洁为尚的自律观。廉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王逸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

绩溪旺川曹氏敦叙堂堂训是:“忠、孝、节、廉。”旺川曹氏支祠显承堂厅训是:“忠、信、孝、弟、礼、义、廉、耻。”并进一步指出“廉”的要求是“砥砺廉隅,一尘不染;是训是行,所生无忝。”意思是通过磨炼而使品德端正不苟,一尘不染,不辜负、不愧对自己的父母。绩溪仁里程氏上祠堂庭训记载:“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非一无取也,盖取所可取也。是故,一物之投,必辨所从来,无处而馈,宜却而弗受。得所当得,虽千驷不为贪;取非其有,虽一介亦为盗。宁廉洁留清介之名,毋苟得贻贪污之诮。畏四知于暮夜,期清白以传家,庶知行克矜,无累大德。”

湖村章氏宗祠的照壁上画着一幅“贪兽”图,它告诫章氏子孙:经商不可奸,做人不可贪。其意深刻,令人深思。这对当代人也是一幅警示教育图。绩溪瀛洲章氏宗祠又称清忠祠。所谓“清忠”就是清正忠诚。它告诉章氏子孙,不论做人为官,都应该做到清廉公正,做到对国家忠诚、对人民忠诚、对事业忠诚。在章氏祖训的熏陶下,明朝成化年间南京四川道监察御史章瑞,以国家利益为重,上书弹劾祸国专权的太监刘谨,被誉为“真御史”。嘉靖年间章淮,在任浙江台州府太平县教谕期间,以自己的俸禄奖励学有所成者,赈恤贫穷者。后调长沙任推官,在公干途中突染瘴气死在任上,“死之日,囊无一金”,时人赞曰:“冰清玉洁,一尘不到阶除;烈日秋霜,两任不携家室。”

2016年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首次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家风入纪,意味着良好家风不只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个人私事,也是关乎党内制度规矩的公事。

10、以和谐为贵的社会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中华民族普遍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和谐贯穿于个人修为、国家治理、社会建构等各个层面。

龙川胡氏家训则以宗祠的荷花木雕图为表现形式,以图寓意,以图为训,含义深刻。龙川胡氏宗祠正厅两侧20幅格扇门裙板木雕荷花图,以群荷入图,配以花鸟虫鱼,寓意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谐共荣。在胡氏宗祠东侧槅扇雕版上,以荷、鱼、飞禽等入画,依次寓意“和气生财”“和为贵”“连年有余”“河清海晏”。以荷花配上两只飞翔着的鸟雀和游弋的小金鱼,意为“和气生财”;以荷花配鳜鱼,意为“和为贵”;以荷配鹭鸟,兼有芦苇,意为“一路连科”:图中芦苇成片为“棵”,且“莲、连”同音,“鹭、路”同音,寓意子孙得中高榜、仕途顺遂;以荷花配小河鱼、飞燕,同时配以槅扇门上部的十字形海棠纹饰,构成“河清海晏”,寓意国泰民安。

在胡氏宗祠西侧槅扇雕板上,以荷与其他水族动物入画,构成了“和谐”“和美”“和顺”“和鸣”四幅美图。以荷配螃蟹,意为“和谐”;以荷配鸳鸯,意为“和美”;以荷配大虾,意为“和顺”;以荷配青蛙,古时有“一蛙鸣之,众蛙和之”一说,故为“和鸣”。

这些家训向人们揭示了和谐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是“丰衣足食遂安康,愿公福禄永无疆”的龙川胡氏始祖胡焱,还是“天高地厚胡恩公,千年再世一包拯”的胡富,还是“不是于(谦)胡(宗宪)双少保,大明终作小朝廷”的胡宗宪,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龙川胡氏子孙一直把和谐作为追求的最高理想。

早在2005年,就深刻指出:“‘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11、以生态为要的绿色观。绩溪群山环绕,川谷崎岖,峰峦掩映,正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绩溪古村落的基本格局为“枕山、环水、面屏”,即“前有朝山和案山,后倚来龙山,水口处有两山夹峙把守,夹峙两山多‘喝形’为狮山、象山或蛇山、龟山等,河流或溪水从村基前流过,似金带环抱。”简而言之,“山环水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绩溪古村落布局上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践上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绩溪龙井明经胡氏就有禁伐之族规:“堪舆家示人堆砌种树之法,皆所以保全生气也。各族阴阳二基宜共遵此法,尤必严禁损害。”同样,龙川胡氏宗祠正厅西过厢墙壁上镶嵌着一块立于清咸丰七年(1857)胡氏族规的禁碑,其主要内容是:“自龙须山发脉及土名正班坞金紫山一带左右山场,均为来龙出脉处所。……产石山场,无论众业己业,俱不准取石烧灰,亦不得私卖他姓,所以保祖坟而庇丁命。”碑文还指出:龙须山是徽州府“来龙正脉自此分枝”处,“概行禁止,不得开矿”,如有不肖子孙,勾结外人石工,胆敢破禁开矿,“指名禀县,以凭立拿,严究按律重办,绝不姑宽”。胡氏先人从朴素的保护生态感情出发,号令族人不得破坏生态环境,是具有非常积极意义的。

霞水村“严禁水口”碑文:“径启者。水口之兴败关乎全村之盛众,凡水口内之树木不容人刁一桠伐一枝者,盖以水口之有树如人有衣也,无衣则无护身体,水口无树,何以护村?……谨将例规列于后:一、与水口内毗连之田,刁桠以图利者,无论田之大小,定将其田充公;放火烧者同。水口无田刁一桠者,罚洋拾元,以上照规倍罚。惟闰年做善会时刁桠以便往来者不在此例,但不得藉此肆行刁伐之。一、沿水口内鱼、草亦毋许药割,如违者,公议重罚。”这对水口树木刁桠伐枝和对水口内药鱼、割草的破坏行为进行重罚的规定,有利于水口植被保护,有利于村落生态保护,体现霞水人的绿色观。

正是在这一环境中诞生了绿色美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郭因,郭因认为“绿色文化、绿色美学的根本观点是追寻‘三大和谐’,美化‘两个世界’,走绿色道路,奔红色目标。”而“‘三大和谐’指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和谐及人自身的和谐,包括生理和谐、心理和谐、生理和心理的和谐。美化‘两个世界’,一指美化客观世界,即人类的生存环境;二指人类的主观世界,即人类的精神世界。这条追求‘三大和谐’‘两个世界’的道路就叫绿色道路,走这条路,奔向一个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目标”。他追求“两个美化,三大和谐”的绿色美学,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奏与先声。

12、以敬畏在心的法治观。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律法规是治国理政最重要最基本的规矩。“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绩溪高氏祖训“畏王法”篇记载:“王法者朝廷所设,以治吾民者也,无王法则天下乱。苟平日不畏王法,恐一旦犯法而不自知,及遭刑戮,悔之晚矣。此君子所以怀刑也。故为绅士为民皆畏法,畏法则敬官府,早完粮,苟非不得已,不可轻与人结讼,自能远耻辱而报身家矣。”告诫高氏族人如果平时不敬畏国家法律,一旦触犯法律自己都不知道,致使受刑罚或被处死后悔就来不及了。

绩溪南关许氏惇叙堂祠规在“前言”中写道:“作奸犯科,国家有例。犯国法者,鸣官治之,非家法所当治也。”是指干违法乱纪的事,国家有法律规定处罚。触犯国家法律的人,由国家法办而非家法处理。绩溪仙石周氏“家法”记载:“一、家法以尊治卑,不得以卑治尊。凡族中子弟犯家法者叔伯父兄得以家法治之。若长辈犯国法,自有官治。二、家法治轻不治重,家法所以济国法之所不及,极重至革出祠堂、永不归宗而止。若罪不至此,即当鸣官究办,不得僭用私刑,山乡恶俗有重责伤人及活埋者,此乃犯国法,非行家法也。”阐述家法与国法之间的关系,执法主体、处罚行为的不同。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绩溪家训中关于遵守法律的规定和生活中“空口无凭,立契为据”行事方式,这充分说明绩溪人具有强烈的法治意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我们通过对明清时期绩溪传统家训的分析和梳理,发现众多族规家训都存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这些传统家训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八德为主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精髓所在,但也不可避免存在与现代社会和时代不相符的成分。这需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作者系中共绩溪县委宣传部一级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