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流动的古道——临溪码头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5-24 11:08

胡清宇

微信版第1523期

绩溪因水而得名,县志载:“此县北有乳溪,与徽(翚)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境内河网遍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为0.75公里,且全为源头,绝无过境之水。全县流长2公里以上河流117条,其中10公里以上16条、20公里以上5条、40公里以上3条,是新安江、青弋江和水阳江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岁月里,河流是重要的交通线,是流动的“古道”,并与陆上道路相连接,构成交通网通往四面八方,在群山间、激流中开辟了一条条与外界互通互联的生命线。

临溪古码头就是这些生命线上的一个点,是绩溪历史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水陆码头。

临溪位于绩溪县南11千米,与歙县毗邻,是古徽州的名镇之一,素有“小小绩溪县,大大临溪镇”之说。此地海拔为全县最低,县内三条最大的河流—登源河、大源河、扬之河在此交汇,注入练江,流往歙县。三河交汇处形成了一块小小的三角洲。岸边有成片的竹园和古树杂木,河滩上芳草如茵,时见白鹭低空飞翔;登源水清,水势较弱;扬之河浑,水势较大,乡人称登源为“母河”,扬之为“公河”,交汇处清浊不淆,泾渭分明。当地老人还有一种说法:梅雨季节,只要看看两河的水势就可预测近日的雨情和未来的水势:母河盖过公河,则虽猛而将止;公河盖过母河,则既缓且绵长。每年讯期三河口波浪翻滚,声振数里,气势颇为壮观。

临溪码头在扬之、登源、大源三水合流处,徽宁、新岭驿道与徽杭(登源)古道交会点,临溪村西。码头所在地河面宽阔,水深平缓,适宜停船。码头连接着三条航道,一是临渔航道,练江上游临溪至歙县渔梁,全程22.5公里,县境内3公里。沙石河底,水流急,续航可达淳安、杭州或上海。明弘治十二年(1499)重建渔梁石坝后,河道渐淤砂石。清中叶自渔梁上水抵临溪,通10吨木船。民国初水深2米,河宽30至100米,枯水期,水道窄处3~5米。三五人打帮通行一船。枯水期船带木板,拦水入港道。上水背纤,通1.5吨木船,2—3天抵临溪。下水可载3吨,半日到渔梁。二是湖临航道,登源河下游湖里至临溪,水程10余公里,通航至清末。三是华临航道,扬之河下游华阳镇杨柳村至临溪,水程10余公里,通航至民国初年。此外登源、大源、扬之河自古通竹筏(俗称竹排),顺水撑篙,逆水背纤;多在桃花汛期,从山溪流放(俗称“赶羊”)至河宽处集材场。集材场的竹、木扎排后大批放运(俗称“放排”)至临溪再转运渔梁。

历代县内物产及百货进出,多由登源河、扬之河下游或临溪码头船运。临溪民船俗称“坝上船”,木质构造,两头尖翘,长约10米、宽1.6米,底扁平,深0.6米,越渔梁坝,可上达屯溪,下抵淳安、杭州诸地。明至清初,船筏往来,商旅络绎。清中叶后河道淤塞,上水航程渐减,临溪遂成商埠重镇。清道光初年,临溪至渔梁有百余船只往来;民国15年(1926)前后,仍日有数十艘进出。当时临溪码头“年运费数万金”,为县内和旌德、泾县、宁国、歙县、昌化等地“商货出入之总汇”。出口以粮食、山货、石灰、中药材等为主,进口为食盐、棉布、百货等。

自古以来,山水深处有人家,依山傍水建通道。临溪村自呼龙山脚沿扬之河南岸而建,高于河面20多米,居岩岸高端而踏实,临清河碧波而安澜,足可见先人遴选村址之高明,“临溪”因此得名。临溪东连钱塘、南通赣北,北接芜宁,自古以来是水陆交通之要道。

临溪商业在清代乾嘉期间便已初具规模,经几起几落,至民国20年(1931)间达到鼎盛,有牌号的店铺达109家,包括馆栈业、米店、盐行、南北杂货店、酱园、油坊、药店、饮食店、洋铁店、染坊、轿行、骡马棚、赌场等,1926年,苏德源大杂货店投资创办了全县第一家电厂。当时该镇营业税额占全县营业税总额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小小绩溪城,大大临溪镇”的说法就是从那时开始流传的。

那时的临溪,河中舟楫成排,桅樯如林,每日来往船只百余艘,市面日吞吐货物一两百吨,码头上人声鼎沸;街道上骡马成群,人流摩肩擦背,热闹非凡。至今临溪村还存有一条长近700米的古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临溪乡政府工作,每日往返于古街,仍可见花岗石路面上的车轮凹辙,成排老店铺的门板上钉着用于系牲口的铁环。南京电视台曾在临溪老街取景拍摄电视剧《儒林外史》。我当时供职于临溪乡文化站,导演安排我客串了一个古代书生的角色,穿着布衣长衫在镜头前一闪而过……

我家住在上塘村,与临溪隔河相望。涨大水时虽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因此母亲常说“隔河千里远”。于是人们就在河上架起木桥以利通行,涨水期间木桥冲散,由“永济桥会”雇船摆渡。扬之河西岸有一山坡(土名叫和尚岭),地势平坦,昔有寺庙,庙中住持永济和尚念民生之疾苦,发誓要在河上建造石桥。为此他东跑西跑,化缘募捐,终因积劳成疾,抱憾而逝。庙里僧众用永济所募钱财,成立“永济桥会”购置山场田地出租,所得收入用于高脚木桥的建设和管理,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1971年,县“五七”大学曾置木船渡运本校师生,逾年,渡船被洪水冲走,遂停。1984年,经政府拨款和村民集资十三万八千四百元建成“临溪西桥”(石拱桥),险阻终变通途,乡民之夙愿于兹得偿。

昔日临溪周边建有8座水碓。1970年代初期,上游大队将原旧水碓的拦河坝整修加固,安装水轮机组,建成了一座“水轮泵站”,为全县最早的水电站,不仅加工粮食而且还使附近的上塘、上游生产队家家都用上了低压照明电,是全县乡村最早通电的村庄。

在登源河末端出口处原有一座三孔石拱桥,长62米,800多年历史,是县内最古的桥梁。最早由歙县殷家村殷氏所建,殷氏后裔世代传承修缮,故名殷翁桥。该桥在抗战初期炸毁,1966年拆去旧墩台,在上游20米另建新公路桥。儿时曾听长辈讲过关于殷翁桥的故事: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登源河发大水,河边村里一孕妇乘船渡河,船至河中遇浪倾覆,孕妇侥幸逃生,其余乘客全部遇难。孕妇脱险后即产下一子,民妇感念上苍眷顾,儿子尚在襁褓里,她就哼着摇篮曲教育孩子要知恩图报。其儿天资聪颖,经父母精心培育终于学有所成,官至尚书,后遵母所嘱,出资建造了一座七孔石拱桥,造福乡梓;乡民感其恩德,将桥取名为“殷翁桥”。殷尚书母亲唱的那首《摇篮谣》便在乡间流传开来:宝宝宝宝/快快长大//进学堂考个状元郎/有朝一日你做了官/回到家里/妈妈告诉你/村头河上造座桥/百姓都欢喜。

据家谱记载,我家从曾祖父那辈一直到父亲均以经商为业。儿时常听我的大姑、大伯和父亲哼唱“写封信啊上徽州”,于是我也就慢慢学会并记住了这首民谣。(后经考证,这首民谣主要流传于临溪以及歙县一带),歌中唱到:“青竹叶啊青赳赳(赳赳:像声字,临溪方言,意为青翠颜色)/写封信啊上徽州/叫爹不要急,叫娘不要愁/儿在苏州做伙头/儿郎在外学生意/心里记住爹娘的话/茴香(回乡)豆腐干/不能自己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有出息儿就不回头/学好了生意我再上徽州……”后来我将这首民谣整理出来并谱成乐曲,编排了一个节目,以临溪古码头上母亲送儿子外出学商为情景,配以朗诵、吟唱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加以展示,代表临溪乡参加了1990年全县“丰收杯”文艺会演并在报刊上发表,有多本徽学研究专著里收录引用了这首民谣。

临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明朝在此设置了“临溪铺”,即官道驿站,清乾嘉年代称“临溪站”。宋天禧二年(1018)年在临溪村南建有义林寺,声名远播,大诗人范成大出任徽州司户参军时曾造访此寺并赋诗一首。义林寺附近还是著名的“澄心堂”纸出产地。

民国24年(1935),芜屯公路通车后,船运衰落,加之河砂淤积加剧,失于疏浚,临溪至歙县河道只通小木船。抗日战争期间公路毁坏,复兴数年。新中国成立后,船运少见,1953年断航。今日,临溪码头早已荒废,河两岸浇筑了平坦的游步道。只有残存的石埠、上岸石阶和后人所立的一块石碑,仿佛在默默地述说昔日的繁华。放眼望去,但见河道通畅,波光粼粼,历史和文化在静静地流淌……

(作者单位:绩溪县政协)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