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公示
来源:市规划局 作者: 发表时间:08-19 11:14

依据《城乡规划法》,经省政府同意,我市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本轮规划修编先后开展了《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实施评估、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规划纲要及成果专家评审等一系列工作。

为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现将《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方案予以公示,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公示时间为2015年8月17日至9月28日。

一、总则

(一)规划依据

依据《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等。

(二)规划期限

2014年至2030年。近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

(三)规划范围

宣城市域:宣城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约1.23万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中心城区9个街道(济川街道、鳌峰街道、西林街道、澄江街道、敬亭山街道、双桥街道、飞彩街道、金坝街道、向阳街道)和代管的天湖街道、3 个镇(古泉镇、孙埠镇及沈村镇部分)和2个乡(养贤乡、五星乡),总面积约 723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东至水阳江及人和路-麻姑山路、西至极盛路、南至青弋江大道和500KV 高压线、北至青弋江大道,包括金坝和向阳街道城市集中建设区,总面积约 236平方公里。

二、城市规模

2030年宣城市域人口规模 340 万人,城镇化水平70%。

2030年宣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80万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80平方公里。

三、城市性质

皖苏浙交汇区域中心城市,长三角重要的工贸基地、旅游胜地、交通物流枢纽,历史文化和山水生态名城。

四、城镇化发展战略

1、区域关联:周边区域对接战略。积极利用三省交界部位的区位优势,依据相关的区域发展规划,主动对接周边区域(包括东北两侧的长三角区域、西侧的皖江城市带、南侧的皖南徽文化旅游圈),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寻求宣城发展的外部机遇。

2、主体多元:分区引导发展战略。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明确各个空间单元的主次职能。将宣城市七个空间单元(区市县)分为综合功能提升区、产业发展优先区和生态保育重点区,从而形成“一核两区”的空间格局(“一核”:宣州作为综合功能提升区;“两区”:宁国、广德、郎溪片区作为产业发展优先区,泾县、绩溪、旌德片区作为生态保育重点区)。多业融合,做“特”服务业、做“强”制造业、做“精”农副业,促进城市经济和就业岗位的多元化,提高城市空间格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3、强化中心:中心城市提升战略。强化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交通枢纽、形象品牌,提升中心城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促进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建构向外对接区域和向内辐射市域的快捷交通网络。

4、市域协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为目标,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协作、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形成高效聚集和高度协同的城镇体系和城乡网络。

五、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城镇空间布局

规划形成“一核六极”的市域城镇体系、“三区四边”的市域功能区划、“四廊两联”的市域交通网络,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1、“一核六极”:城镇体系

一核:宣城市中心城市。

六极:宁国市、广德县、郎溪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

2、“三区四边”:功能区划

三区:形成市域发展的主体功能区划,包括“宣州综合功能提升区”、“北部产业发展优先区”和“南部生态保育重点区”。

四边:宣城市域向外对接四个区域板块,包括向东对接浙江板块(杭州都市圈),向南对接黄山板块(黄山旅游圈),向西对接皖江板块(皖江城市带),向北对接江苏板块(南京都市圈)。

3、“四廊两联”:交通网络

四廊:主要城镇发展轴线和交通廊道相结合,形成“井”字形的快速交通网络,向外对接四个区域板块,向内串连七个空间单元(一核六极)。

两联:作为“四廊”的补充,强化市域内部关联,形成两条主要的内部联系通道。

通过“四廊两联”的快速交通网络,促进和支撑“一核六极”的城镇体系和“三区四边”的功能区划。

(二)市域城镇等级结构

宣城中心城区: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的一级城镇。

县(市)域中心城区:6 个县(市)域中心城区是市域城镇体系的二级城镇。

中心镇:24 个中心镇是市域城镇体系的三级城镇。

一般镇(街道、乡):50 个一般镇(街道、乡)是市域城镇体系的四级城镇,包括 28 个建制镇(街道)和 22 个乡。

(三)市域城镇规模结构

规划形成各区市县两类五档的城镇规模结构,包括 50 万人以上中等城市 1 个,20-50 万人Ⅰ型小城市 3 个,20 万人以下Ⅱ型小城市 3 个,2-5 万人建制镇 7 个,2 万人以下建制镇 45 个。

(四)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1、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重点构建“四港汇聚、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有效对接市域周边四个区域板块和整合市内七个空间单元,打造“市县一小时”、“县乡半小时”交通圈。中心城区 1 小时通达沪宁杭合、1 小时联系县级节点,20 分钟镇级节点通达高速公路,30 分钟县级节点到达乡镇。

2、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市域铁路形成“主次枢纽、十二线十五射”的铁路网格局。

市域水运形成以芜申运河(宣城段)、水阳江、青弋江、汪联河等干线航道为主的 22 条航道网络。同时规划设置 7 个港区。

市域高速公路网形成“一环、两联、十一射”的井字形放射高速公路网络。

积极推进芜宣机场建设(标准 4D),加快配套机场快速集散体系建设;完善现状宁国通用机场,规划泾县通用机场。

3、综合交通廊道

统筹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廊道布局,重点统筹合宣杭廊道,沪宣铜廊道,京福廊道、宁宣黄廊道,镇宣黄廊道等市域五大交通廊道。

六、城市规划区规划

(一)城市规划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对接周边区域板块,利用外部发展机遇:城市规划区东邻南漪湖生态旅游区、西靠规划的芜宣机场,西北两侧分别对接芜湖和南京,为产业转移和旅游发展提供有利机遇。

(2)依托地域比较优势,体现城市职能定位。城市规划区具有地理区位、自然环境、文化脉络、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等方面的综合比较优势,也是宣城中心城区所在区域,将成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综合功能承载区。

(3)尊重自然山水环境,形成独特空间格局。一山(敬亭山)一江(水阳江)一湖(南漪湖)是城市规划区内外自然生态环境的核心元素,城镇空间分布格局应当充分尊重自然山水环境,使之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资源。

(4)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注重乡镇特色发展。强化中心城区的引领作用,强化城市规划区内乡镇地区的特色化发展。

(二)城市规划区空间协调规划

(1)芜马宣一体化

宣城中心城区与芜宣机场区域作为芜马宣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前沿,应在功能定位协调基础上,推动产业关联、空间统筹、交通衔接和环境共保。强化宣城中心城区与芜湖湾沚板块的互动合作,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打通芜马宣城市组群经宣城至黄山地区的快速旅游交通通道;协调芜宣机场的建设,推动宣城中心城区经芜宣机场综合交通枢纽与芜湖的快速公共交通联系。

(2)湖协调规划

协调南漪湖地区旅游开发,统筹南漪湖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依托“一山一湖一江”的核心生态要素,形成城市规划区内外“一城一区一廊”(宣城市中心城区、南漪湖生态旅游区和历史文化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格局,山水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发展融为一体。

七、中心城区规划

(一)中心城区总体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双城双片、内核外圈;双源双廊、山水相嵌”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双城双片、内核外圈:综合功能的中部主城和西部新城,产业功能主导的东部片区和北部片区。中部主城作为内核,外围的西部新城和产业片区圈层分布形成内核外圈的形态格局。

双源双廊、山水相嵌:以北部的敬亭山风景名胜区和南部的夏渡森林公园作为生态绿源,以东侧的水阳江和西侧的连续开放空间作为生态绿廊,形成城市自然山水环境融为一体和有机相嵌的格局。

(二)中心城区发展方向

中心城区采取“中优、西拓、南整、北控、东调”的空间发展策略。

中优:完善开发,在旧城改造中提升功能和优化形象;西拓:规划期内功能和空间拓展的主导新区;南整:整合南部生态斑块、市政廊道和城市建设关系;北控:规划期内控制发展规模,作为城市远景发展的预留空间;东调:强化水阳江生态保护,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

(三)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形成“三核四心三带”的公共中心体系,包括三个综合性公共中心、四个专业性公共中心、三条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带。

综合性公共中心:老城区的传统商业中心;宛陵湖周边的商业、商务、文化综合中心;彩金湖周边的政务、商务、商业、教育、文体综合中心。

专业性公共中心:双桥专业市场;敬亭山文化旅游中心;西部片区产业服务中心;北部片区产业服务中心。

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带:昭亭路、梅溪路、宛陵路沿线的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带。

在社区层面上,结合居住社区布局 24 个社区级公共中心,包含为所在地区提供服务的公益性设施和商业性设施。

(四)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利用水路、公路、铁路的综合运输条件,在中心城区形成 4 大工业仓储用地片区:

北部的宣州经济开发区北区利用水路和铁路运输条件,形成规模较大的工业仓储用地片区;中部的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适时推进向都市型工业转型发展;东部的宣州工业园区东区和双桥现代服务业推动转型发展;西部的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

(五)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铁路:结合重大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完善铁路枢纽体系和集疏运系统。

宣城站在既有火车站原址扩建宣城高铁站、城际站,规划由三等站提升为二等站。以宣城站改造为契机,强化与主干路、快速路系统的高效衔接,打造城市公交换乘枢纽,形成高效快速的集疏运体系。

巷口桥站:结合北部片区产业发展,提升完善巷口桥站货运功能,预留巷口桥站至姚湾码头铁路专用线。

孙埠站:规划为三等货运站场。

公路:加强中心城区的主干路网与沪渝高速、宣南铜高速、宁宣高速、宣杭高速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在中心城区南侧预留宣泾高速通道。加强中心城区的主干路网与国省道的衔接,加强与周边城镇及南漪湖、芜宣机场的联系。

港口:整治和完善姚湾作业区、峡石山作业区,完善港区的集疏运体系,形成港口与铁路和公路的水陆联运网络。

城市道路系统:依托宣城中心城区的自然地形和既有发展格局,规划形成“五环十二射、横纵四联”的主干路网。

“五环”:鳌城保护环,截流交通和缓解老城交通压力;火车站疏解环,疏解火车站东西两侧交通;内环,疏解中部主城交通;高速环,疏解过境交通和连接周边区域;外环,串连外围片区和疏解过境交通。

“十二射”:连接中心城区和外围片区的 12 条放射状城市主干路。

“四联”:是指外围片区之间联系的 4 条城市主干路。

公共交通:规划建设“两纵一横”快速公交系统(BRT),中心城区的快速公交轴线贯穿双城双片,并串连“三核四心三带”。

(六)中心城区绿地水系规划

1、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两廊四核、一轴多楔、一心多点,绿网交织”的绿地系统基本骨架,体现“山水相嵌”的绿地分布格局,突出山水城市的景观风貌。

两廊:东侧的水阳江和西侧的连续开放空间形成区域性生态绿化廊道。

四核:敬亭山风景名胜区和夏渡森林公园为区域性生态核心,宛陵湖和彩金湖为次级生态核心。

一轴:连接敬亭山和中心绿地的绿化轴线。

多楔:连通内部和外部的多个生态开放空间。

一心:位于中部主城的中心部位绿地。

多点:其它城市公园。

绿网:道路和河流的绿带网络,依托道路绿带、山体、河流沿线等生态空间加强城市绿道建设。

2、水系规划:

中心城区水体分为水阳江水体和青弋江水体。

规划水阳江水体形成“一主三辅六支”和“两湖”的水体格局,一主为水阳江,三辅分别为宛溪河、双桥河和白马河,六支分别为清溪河、梅溪河、道汊河、泥河、解放河和双溪河,两湖为宛陵湖和彩金湖。

青弋江水体主要包括两条排涝通道,分别是长桥河和西敬河,其主要任务为排除区域涝水。

(七)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

总体城市设计结构概括为“一山一江、五区四轴、五大节点”。

一山一江:敬亭山和水阳江形成自然山水景观格局。

五区:规划形成五个特色景观片区,分别是老城区特色景观片区、宛陵湖特色景观片区、彩金湖特色景观片区、敬亭山风景名胜区特色景观片区、夏渡森林公园特色景观片区。

四轴:规划强调形成两主两次四条景观轴线。两主:南北主轴(敬亭山-中央公园-宛陵湖-夏渡森林公园),东西主轴(彩金湖-中央公园-鳌城-水阳江滨水公园);两次:“X形”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带景观轴线。

五点:结合地标建筑集聚部位形成五大景观节点。中央公园的大型景观建筑(中部)、宛陵湖片区的大型公共建筑(南部)、彩金湖片区的大型公共建筑(西部)、鳌城片区的重要历史建筑(东部)、敬亭山入口的大型景观建筑(北部)。

联系电话:2616541

邮箱:xcscxghjbyzx@163.com


宣城市城乡规划局

2015年8月17日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