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根植智能网联 中关村的“合肥故事”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方彭依梦 发表时间:02-03 15:11

上世纪80年代,中关村因“电子一条街”闻名遐迩。40年间,中关村见证了中国波澜壮阔的创新发展历程。从曾经的“电子一条街”到今天的“一区十六园”,中关村已成为产业创新与区域发展融合共生的代名词。

正如“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先生在2001年接受北京电视台采访时所言:“中关村代表的是市场经济与高科技结合的区域性发展,未来将影响全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如今,激荡着创新、机遇和探索精神的全新中关村,正从北京出发,将其所代表的产业创新模式,融入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城市血脉之中。

2015年,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关村协同发展公司”)正式成立,目标是通过复刻“类中关村”的产业生态体系,以“央地结合”的模式因地制宜,在全国科技产业发展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协同京津冀 驶入长三角

以北京为源点,中关村协同发展公司率先在京津冀打响“发令枪”。2017年,北京中关村携手天津市宝坻区,斥资千亿共同打造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此时,一座14.5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城正在京城以东迎风崛起。而一年后,在距离首都1000公里的安徽合肥,“类中关村”生态体系也在这里落地生根,树立起中关村长三角战区的首面创新旗帜。

迈入长三角城市群,中关村为何以合肥作为“轴心”?

追溯历史的长河,中关村结缘合肥已50年有余。1969年末,“珍宝岛事件”致使中苏关系紧张,出于战略考虑,创办于中关村的中科大被迫南迁。彼时,择“木”而栖的中科大,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合肥,由此埋下了合肥通往创新高地的第一颗“种子”。而在4年前,中关村发展集团投资、培育的兆易创新与合肥牵手,共同投资180亿元推进存储器研发产业化项目,成就了合肥继京东方之后的又一波科创增量。

此后,同为国家科学中心的北京与合肥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壮阔版图中遥相呼应,合肥市与中关村企业的合作也开始从单点突破转向全面开花。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关村企业开始在合肥设立独资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促使合肥成为了中关村全国区域辐射的长三角核心城市。

哪里有中关村企业,哪里就应该有中关村的创新服务。

2018年底,在合肥市政府的见证下,包河经开区管委会与中关村协同发展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年,双方的合资公司正式落地,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应运而生。

根植智能网联 中关村“合肥模式”向阳而生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

根植于合肥包河区的产业基础,在历经数月的产业调研与研判之后,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成为包河区与中关村共同的选择。2019年,双方共同编制的《合肥市包河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正式发布,打响安徽发展智能网联产业的第一枪。

而在此后的1年有余,以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为空间载体,园区吸引了超

50家科技企业,大唐高鸿、星云互联、北科天绘、域驰智能、楚航科技、仓擎智能等一众智能网联细分赛道的优秀企业在这里蓬勃生长。

看得见的是智能网联企业的汇聚与成长,看不见的是以137亩园区土地为空间承载的智能网联产业生态集成。以空间运营为基石,以产业投资为引擎,以科技金融与科技服务为两翼的“类中关村”生态体系在合肥中关村协创园向阳而生。

此外,合肥中关村还在园区内积极构建产业生态平台,成功打造了5G自动驾驶示范平台、智能网联共性技术平台与数字化园区服务平台,园区已跃为5G数字化智慧园区的合肥标杆。与此同时,合肥中关村与包河区政府协同并进,参与编制《合肥(包河)智能网联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方案》,包河区政府用45亿投资展开了合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恢弘图纸。

产业建设的目标之一,是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今年1月,由发改委11部门联合发布《安徽省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未来安徽要形成3—5家智能汽车整车企业和若干家智能汽车业务规模超过10亿元的零部件企业。日前,《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决议》公布,在合肥市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表述中,将“芯屏器合”正式升级为“芯屏汽合”。

而在刚刚公布的 “合肥十四五规划”中,合肥进一步指出要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2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

这意味着,以包河区为策源地,以合肥全域为城市版图,合肥已将智能网联产业融入到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壮阔蓝图之中。

聚力打造智能网联合肥模式,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 “加电”

站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之上,如何挥舞好发展智能网联的大旗,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是关键。

合肥中关村协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璐曾在一次题为《车路协同的产城融合模式与实现路径》的主题演讲中表示,智能网联的“合肥模式”,是围绕“顶层规划、培育市场、经济闭环、支撑体系”十六字展开的宏大叙事。

其中,顶层规划是指政府协同专业机构,因地制宜因产施策,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直击产业发展痛点的顶层规划与架构,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据了解,无论是已经发布的《安徽省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实施方案》,还在正在起草中的《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关村、中国信通院、工信部电子五所,以及合肥当地的重点高校、科研机构以及重点企业均参与其中,形成集体智慧的结晶。

产业策源之后,是新兴市场的培育。

眼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处于从技术突破到规模应用的“先导期”,要实现产业发展的纵身一跃,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企业的主体地位。具体体现为政府通过落地应用场景,为企业与创新机构提供产业发展土壤,从而推进前沿技术从创新到示范、从示范到规模应用,最终形成产业集聚。

据知情人士透露,《合肥市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方案》正在编制之中,未来两年内,合肥将打造基础设施规模化先行区、智能网联产业链协同发展区与多维场景应用示范区。

而要在产业发展的沃土上实现新兴市场的拓展,则离不开经济闭环的支撑。

回归到产业角色分配,智能网联技术需要一个极具有辐射力的产业主体进行承接。显然,车企是汽车产业的话事人,在产业推进和技术革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坐拥蔚来、江淮、安凯、长安等一众核心主机厂的合肥,正在闯出一条以建设 “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为核心目标的产业升级之路。未来,合肥将依托本土主机厂优势,推进创新项目和科技企业与主机厂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大主机厂本土化采购力度,形成产业链的纵深跃进。

这一发展路径,已从刚刚发布不久的《安徽省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得到验证。该文件指出,合肥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将以引入和培育国际化智能汽车品牌为契机,充分发挥龙头领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培育用户市场的同时,促进产业集群形成。

而支撑体系,则是多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组织脉络。这其中,既要有专业化机构的协同发力,又要有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紧密联动,从而形成以“立法、政策、资本、空间、先导”为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2020年9月,由工信部电子五所、合工大汽研院、合肥中关村、合肥市包河区城投公司共同组建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正式成立,为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法规制定、示范区先导区顶层设计提供重要支撑。

产业创新需要思想者,也需要行动派。未来,在合肥智能网联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合肥中关村将持续扮演好“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的产业角色,通过“产业策源、政策协同、资源链接、企业服务”,协同多方产业力量,共同输出中关村的合肥方案。

【责任编辑:靳琼靓】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