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城市“生命线”,我们这样来守护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何珂 发表时间:08-12 15:03

20210811000350a.jpgB001_副本.jpg

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

你居住的城市安全吗?

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电力、电梯、通信、轨道交通、综合管廊、输油管线等,作为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城市的信息传递、能源输送、排涝减灾等重要任务,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近年来,合肥市坚持科技赋能,统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通过整体监测、动态体检、早期预警和高效应对,形成了以场景化应用为依托、以智慧防控为 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市场运作为抓手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合肥模式”,7×24小时守护着城市的安全。最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的意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合肥城市安全发展的经验,打造城市安全发展的“安徽样板”。

科学“硬核力量”,组建“隐蔽网格员”,让基础设施安全风险可防可控

覆盖51座桥梁、822公里燃气管网、760公里供水管网、254公里排水管网、201公里热力管网、14公里中水管网、58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共2.5万个城市高风险点,布设100多种、8.5万套前端感知设备,透彻感知各种类型城市生命线运行状态。

城市桥梁矗立空中,燃气、供水、排水、热力等管网深埋地下,过去对于它们的风险隐患难以感知、发现。如今,借助城市生命线“风险可视”。

8月10日,记者走进位于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的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内,巨大的电子屏上,显示着燃气、供水、桥梁等城市“生命线” 的实时监测情况。比如,针对每个被监控的桥梁,会显示位移、加速度、应变等曲线。这些曲线随着车辆驶过桥梁而呈现不同变化,一旦出现超载、桥梁受损等危险 情况,系统自动报警。

城市安全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 2013年,合肥市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清华合肥院,打造全国首个公共安全领域产学研用基地。2015年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以物联网、云计算、大 数据等手段,探索出以场景化应用为依托、以智慧防控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市场运作为抓手的城市安全发展新模式。目前两期工程完成建设,覆盖51座 桥梁、822公里燃气管网、760公里供水管网、254公里排水管网、201公里热力管网、14公里中水管网、58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共2.5万个城市高风 险点,布设100多种、8.5万套前端感知设备,透彻感知各种类型城市生命线运行状态。

“全国每年都有不少燃爆事故,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70%发生在中低压管网微小泄露,与燃气管网相邻的排污、排水、电力管道集聚,出现新型燃爆风险。”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袁宏永认为,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地下管线和地上桥梁、建筑物增长迅猛,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 的、综合的、耦合性风险,亟须新的解决办法,“以燃爆事故为例,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平台要从微小泄漏研判开始,分析可能影响到哪些管线、多大范围、多大影响 等,从点、线、面到整体进行科学预测”。

科学预测进而达到城市安全的风险防控, 仅靠制度约束、人工巡检等传统管理模式远远不够,需要科学的“硬核力量”进行防控。“我们研发了一批国内首创产品,燃气传感器在地下空间使用寿命达5年, 供水管网检测智能球在25公里范围内泄漏定位精度达到2米。 ”袁宏永表示,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支撑,融合多项信息技术,建设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平台,深度挖掘城市安全运行规律,让城市拥有物联化的“隐蔽网格员”,才能 实现城市安全运行风险的及时感知、早期预测预警和高效处置应对。

下足“绣花功夫”,处理联动化、保障科学化,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已建立20多个智能化预警模型,平均每天处理数据500亿条,每月推送报警信息92.8条,已成功预警燃气管道泄漏216起、供水管网泄漏64起、水厂泵站运行异常45起、重型车辆超载4705起。

“滴滴滴……”7月20日22时17分,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内,燃气专项值班员罗开亮的电脑上突然弹出了预警信息,显示大屏红灯开始闪烁,并发出报警声音。

“繁华大道与邓稼先路西南向南1100米的一处燃气井内可燃气体浓度值超标。经过数据分析和综合研判,基本确认为附近燃气泄漏导致系统报警,我们第一时 间上报燃气集团排查处置。 ”罗开亮告诉记者,通过与燃气公司抢修工程部工作人员的紧密配合,当天23时48分,修复工作完成,系统报警解除。

依托前端传感器,来自全市桥梁、主干管线的数据实时进入监测系统,一旦出现异常便会预警……这是合肥城市生命线监测中心每天都在上演的情景,在这里平均 每天处理数据500亿条,每月推送报警信息92.8条,已成功预警燃气管道泄漏216起、供水管网泄漏64起、水厂泵站运行异常45起、重型车辆超载 4705起。

据悉,以往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都是以行业监管为主,存在“九龙治水” 的情况,合力不够。 “如今,通过监测中心,能够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加推到行业主管部门和运营企业,第一时间由牵头行业部门协同抓好风险处置,形成了多部门联动的新型应急处置 机制。”合肥市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以来,多部门联合开展风险处置308起,排除风险492个。同时,围绕城市生命线,合肥市建立了地下 综合管线地理信息系统,为轨道交通、5G基站、旧城区改造、水环境治理等城市建设提供了13.6万公里管线信息和态势,节约探测费4亿元,有效避免了重复 开挖和施工风险,提升了城市建设质量。

目前,合肥城市生命线三期工程正在谋划 中,将推进主城区和新建城区监测预警能力全覆盖,并延伸至区(县)重点区域,新增6万余个城市高风险监测点,通过“前端感知—风险定位—专业评估—预警联 动”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与精细管控,打通城市安全管理和数据共享的行业壁垒,实现城市安全运行管理“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置向事前事中预 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根本转变,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强化产业支撑,以市场化方式提升综合支撑能力,抢占公共安全市场“蓝海”

截至2020年,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累计实现产值30亿元、上缴税收2亿元。同时,深度挖掘电梯安全、消防安全、环境安全等细分产业,助力清华合肥院打造全国消防安全云总IP,目前服务60多个城市、2万余家企业、5万余家商户。

听声音也能查隐患?为了进一步实现对管网泄漏风险进行精准预测,并对微小渗漏点进行精准定位,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自主研发管道漏失定位智能检测球,实现了对管道泄漏或气囊检测的全范围覆盖。

这样的科技成果能否实现产业化?答案是肯定的。

据了解,合肥市高度重视以市场化方式提升城市安全综合支撑能力,支持科技成果加快产业化步伐。 2015年,合肥市建投公司与清华大学技术、中国电信控股的北京辰安科技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合肥泽众城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认定,从事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系统研发、工程建设、运营维护和成果转化等业务,启动产业化之路。同时,出台适应产业发展各阶段特点的支持政策,推动优质资 本与清华合肥院成果转化企业对接,加快城市生命线工程复制推广。

业内人士指出,城市生命线安全建设覆盖技术研发、设备制造、运营服务等环节,兼具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产业链条较长、市场前景广阔。

来自合肥市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20年,城市生命线工程累计实现产值30亿元、上缴税收2亿元。同时,通过深度挖掘电梯安全、消防安全、环境安全等细 分产业,助力清华合肥院打造全国消防安全云总IP,目前服务60多个城市、2万余家企业、5万余家商户,接入面积达4.6亿平方米,提供保险额度超过40 亿元。

这是6年前的袁宏永未曾想到的。那时研究院城市安全的科技成果初现,谁愿 意先行先试?产业应用的巨大投资是否有风险?直到合肥市先后投资10亿余元试点,覆盖51座桥梁、2000多公里的各类地下管网。这一试,如同触碰了阿拉 丁神灯。科研技术在应用中得到验证、再升级,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眼下,城市安全管理的“合肥模式”已推广至国内30余城市和海外多国。

推广“合肥模式”,为群众提供更有保障的安全感,让“生命线”成为“安心线”

到2022年,基本构建以燃气、桥梁、供水为重点,覆盖16个市建成区及部分县(市)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主框架;到2025年,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面覆盖,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显著增强,形成城市安全发展的“安徽样板”。

日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的意见》,要求到2022年,基本构建以燃气、桥梁、供水为重点,覆盖 16个市建成区及部分县(市)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主框架;到2025年,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面覆盖,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显著增强,力争16个市 全部建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形成城市安全发展的“安徽样板”。

城市化的过程 也是风险累积的过程,高速度建设、高负荷使用等遗留下的隐患、问题、矛盾到了凸显期,亟待进一步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表 示,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安全科技创新和应用,构建系统立体的“前置防线”,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有保障、更可 持续的安全感。

据悉,从2015年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 了地下管线普查,16个省辖市和45个县(区)先后启动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但存在着系统覆盖不全面、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完善准确的地下管网地 理信息是城市生命线监测系统建设的基础,针对这种情况,我省将加快推进“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行动,汇集市县地下管网地理信息、地上桥梁和电梯等设施信 息、物联感知监测数据等城市信息模型基础数据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人口经济信息等社会资源数据,建立覆盖地上地下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数据库。

此次出台的《意见》明确,依托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运行监测中心,升级建设覆盖全省的省级监管平台,与各市监测中心互联互通、数据实时共享,与省应急 指挥系统衔接,实现对各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运行、维护、预警、处置情况的监督管理,为各市在运行监测、预警研判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并通过大数据 分析建模对全省行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打造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1+16”运行体系,形成全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网。

那些隐藏着的细节,最能展现一座城市的“功力”。通过绣花般的细心、巧心、匠心,有序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 生,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方能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坚实稳固的安全保障。

·记者手记·

拥抱新技术,让城市更安全

科技“硬核”守护无处不在,或许这一刻就在你的脚下。在合肥2000多公里的地下管网内,分布着数万套前端感知设备,透彻感知各类型城市生命线运行状态。

随着城市高速发展,桥梁和供水、燃气等地下管网数量激增,并行与交汇的情况愈发复杂,耦合风险易发多发。面对新风险,不能只依靠老办法。合肥市创新打造“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实现风险可视化、监测智能化、处置联动化、保障科学化,形成守护城市生命线的“合肥模式”。

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韧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安全感。让城 市更安全,就要做到“由表及里”,不仅要重视城市“面子”的风光亮丽,更要重视城市“里子”的安全坚固,要通过新科技手段,去实时监测“里子”,并发现其 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治方案。在“合肥模式”中,实时监测深埋地底的管网情况,需要抗“高腐蚀、高潮湿、强酸强碱和往复式水淹”的仪器,而这类仪 器市场空白,这就需要不断创新研发新产品,“合肥模式”先后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燃气传感器在地下空间使用寿命达5年,供水管网检测智能球在25公里范围 内泄漏定位精度达到2米。让城市更安全,不光要追求应急措施的储备及演练,更要充分实施预警体系建设,借用新技术做到“由后及前”,现行的预警体系可能有 的设计功能不足,有的预警信息得不到重视,还有的信息共享程度不够高,这些都需要运用智能化预警模型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进行分析,实现早期预警、科 学联动、高效应对。

眼下,全省正在推广“合肥模式”,积极拥抱新技术,为城市构筑起更坚固的安全防线。而这一切的努力,归根结底也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落实。

【责任编辑:靳琼靓】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