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市着力打造博士后优质“生态圈”

目前全市共有博士后工作站35个,在站博士后51人

来源:宣城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05-23 16:23

今年以来,我市始终将博士后等青年科技人才作为宝贵的战略资源,着力在汇聚高层次人才上动脑筋、下功夫,不断提高产业聚才“势能”,培强人才贡献“动能”,提升服务安才“效能”,全力推进博士后平台建设工作。目前,我市共有博士后工作站35个,其中国家级站1个、省级站34个;设立市级博士创新工作站9个。目前在站博士后51人。我市博士后先后承担、参与、完成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55项,取得国家专利192项,在国际、国家、省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96篇,研究领域涉及我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等“2+3+4”主导产业领域,博士后工作站日益成为我市人才引育的主渠道和创新驱动的助推器,为我市“追赶江浙、争先江淮”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

升级完善人才政策,实现博士后“引得进”。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集聚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八条措施》(“宣八条”)、《关于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宣十条”)等重点产业人才政策,创新提出引人才送住房政策,对来我市重点产业企业工作的博士,按规定享受生活补贴等待遇外,按100平方米的标准面积赠送住房产权,或在宣购房的给予30万元安家补助费,在宣租房的给予1500元/月租房补贴,同时给予不低于4000元/月的薪酬补贴,最长补贴3年,最大化契合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拓宽引育渠道,参加全省博士后云聘会,成功举办重点产业人才引进百校云聘会,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130余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25所高校建立人才工作站。创新设立大学生来宣“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吸引4万余名大学生来宣开展实习实训实践活动。探索建立市级博士创新工作站制度,形成国家级站、省级站、市级博士创新工作站“三级一体”的博士后青年人才培养体系。

规范优化日常管理,实现博士后“用得好”。加强对所设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的指导监督,协同有关部门制定完善日常管理制度。在设立上,广泛宣传。积极组织有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努力做到想设尽设,满足企业需求,助力企业发展。近年来,我市企业申报数量不断提高,每年达到10家以上。在管理上,不断规范,指导全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结合单位实际,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人员出站考核制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人员奖惩管理制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人员住房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赛事上,推动引领,指导全市设站单位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科研活动经费资助等项目。近年来,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詹氏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中鼎橡塑制品有限公司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顺利完成《耐高温150℃丁腈橡胶的材料开发》《山核桃特色营养成分分析研究和坚果益生菌系列产品研发及其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应用》《玻璃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3项课题的张榜及揭榜工作。

真心用心服务保障,实现博士后“留得住”。健全人才分级分类服务体系,实行人才清单化服务。设立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将原涉及13家单位23项具体事项打包一件事,减少重复材料70余项,共性材料只需一次提交。创新建立“宣城人才码”,实行“不见面”审批,“云”上办理各类人才服务事项,已为10162名人才提供“码”上兑现人才政策等服务。支持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积极引进和培养我市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创新发展需求的高层次青年人才,同等条件优先推荐其参加各类人才评选、科研项目资助申报活动。对引进来宣的博士后人才,符合条件的通过“免申即享”方式及时兑现人才补贴。同时在职称申报、人才项目选拔、资金资助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杨立红博士,通过海外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由原来没有职称直接被评为高级工程师职称,在我市重点产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中产生积极影响。

【责任编辑:金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