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军旅岁月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7-30 15:30

                                                   本报记者 赵尘胥

王治政:对越自卫反击战  打了2万多发炮弹

王治政1976年参军,进入的是闻名世界的天下第一军,那时他年仅18岁。他做过通信兵、排长、炮兵指挥官,还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甚至死里逃生,“因为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谈起那段峥嵘岁月,王治政打开了话匣。

进入天下第一军

圆《英雄儿女》梦

王治政今年58岁,宣州区丁店人,1976年参军,进入的便是杭州陆军第一军第一师步兵第2团,也就是所谓的天下第一军,那时候他年仅18岁。“1976年发生了很多大事,包括领导人逝世和唐山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所以怕国外反动势力趁国内局势不稳定,趁乱打劫,我们军队里氛围也很紧张,常常晚上睡觉不脱衣服,背包早早打好,随时准备战斗。”

王治政告诉记者,一开始他在炮兵指挥排做无线通信兵,当时他对影片《英雄儿女》中王成背着步话机高喊“向我开炮!”的镜头特别痴迷,没想到缘分使然,自己也成一名通信兵。“通信兵要求严格,我们要把几千字的谜底全部记在脑子里,然后跟密码一一对应,不容有错。”王治政说,通信兵最重要的是保护手腕,所以早上不用出操,“怕手肘出力过猛导致发抖,发不了电报,这也是其他士兵特别羡慕的。”王治政笑道。

参加自卫反击战

打了2万多发炮弹

通信兵干了3年,1978年,王治政参加高考,成功考入南京陆军学校,学的是炮兵指挥,1980年6月份毕业,王治政回到原部队,便做了排长。在这期间,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战事火热。“当时我还在学校,一腔热血,跟很多学生一样,在学校咬破指头写血书,要求请战,自然是不给去。”不过,昆明军区一直留在越南,坚持打局部战争,一直到1984年7月12号,拿下中越边境的老山、者阴山后,王治政在部队里收到消息——第一师可能要去战场了!

“所有士兵剃光头,戴上钢盔,自制牛皮腰带,上面卡满子弹,7月23号早上,将近2万人的部队开拔。”王治政告诉记者,从他们部队到杭州火车站大概有18公里,浙江省公安一路“保驾护航”,全城戒严,可谓声势浩大。路上花了七八天,8月1号早上,终于到了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

到了中越边境,第一军并没有立即上前线,而是在当地开展临战训练。“一直训练到11月份。11月18号,陆军第一师的所有炮兵指挥人员包括我全部上阵地实习一个月,到一线勘察。”王治政告诉记者,丛林作战的特点是正面窄,纵深长,所以必须炮兵先行,炮兵指挥官自然要先上阵地。通过一个月的勘察,王治政已经十分清楚哪些阵地是属于他的射击范围,当前对方是什么部队,他的炮应该怎么打等等,12月18号,大部队换防,陆军第一军全部上岗。

“我们部队上去就把点,打了‘1·15大捷’、‘3·18大捷’两次大的战斗。”王治政说,“1·15战斗”打了三天三夜,从越军手上拿下142、146、158等5个高地,可谓战果累累。

“当时我们的口号是‘宁可累死,不能被炮弹打死’,可实际上,我们真快累死了。我上阵地128斤,下了阵地只有98斤了,路都不会走了,发飘。”据王治政介绍,为了不让敌军发现,阵地不能生火,战士每天吃罐头和压缩饼干,喝的山泉水炊事员还要检验,看是否有毒。打炮、喊口令,三天三夜下来,口令都喊不出来了,全哑了。“我们阵地打32个目标,6门火炮,两次战役下来,打了2万多发炮弹,成功打了5次吊桥,打了480多个敌军,打到最后,对方阵地随便抓一把土,就能看到3块弹片。”王治政说道。

战场死里逃生

难忘烽火岁月

王治政也有死里逃生的经历,一次,他跟通信员两人到指挥所开会,经过一片开阔地,岂料被敌炮发现了。“我们听到炮声‘嗖嗖嗖’的声音,已经到边上了,我闭上眼睛心想,这下死定了。”结果,“轰”一声,几十秒过去了,没反应,难道还活着吗?王治政睁眼一看,敌方打了3发炮弹,离他们最近的一发竟然没炸!“这是120毫米口径的流弹炮,要是炸了,就跟炸西瓜一下,分分钟灰飞烟灭。”王治政心有余悸地说道。

1985年5月20号,大部队从越南撤军,10天以后,王治政也回来了。后来,王治政调到宣城人武部,又转业至交通局,这段历史离他也有三十多年了。然而采访中,说到激动处,他常站起来跟记者比划,相信这段战事他这辈子该是不会忘记了。



朱生国:难忘在部队的那段青葱岁月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之间朱生国从部队退伍归来已有12个年头了,但他对在部队的那段青葱岁月仍难以忘怀,用他的话说:“部队是一座‘大熔炉’,更是一所‘大学校’,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知识,磨砺了意志与品质,这些是我一生之中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喂猪+种菜+做饭

当兵前三年的“三步曲”

1990年7月,朱生国以27分之差被挡在了大学围城之外,他的父亲准备把家中唯一的肥猪卖掉给他复读冲刺,看到窘迫的家境,懂事的朱生国违心地放弃了复读机会。受外公、舅舅和表哥都曾是共和国军人的影响,也为了能穿上那一身的“橄榄绿”、更好地接受到部队锻炼的考量,同年12月,他一路通过目测、政审和体检,顺利验上了南京军区某部的一名后勤兵,成为家乡为数不多的当兵人。

到部队后,年仅18岁的朱生国被分配到炊事班服役,每天负责喂猪、种菜和做饭。刚开始,他多少有点想不通,觉得现实与理想差距挺大的,后来他在“365行行行出状元”、“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等思想的熏陶下,开始校正思想航向,坚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由于发扬“三不怕”(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精神,前三年,朱生国在部队喂养了300头膘肥体壮的肥猪,平时他将猪粪一担担地挑往菜地追肥,有机蔬菜长得人见人爱,他还被选派出去参加了军地两用人才烹饪培训并取得三级厨师证。由于表现出色,朱生国连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多次受到部队嘉奖,后又光荣入了党。

为了技术大比武

他放弃了考军校的机会

1993年底,各方面表现优秀的朱生国从炊事班调整到驾驶班,学习和掌握汽车驾驶技术,凭借勤学苦练和领悟琢磨,他的驾驶技术日臻成熟,并于1994年7月参加了南京军区组织的汽车兵技术大比武活动,原计划部队分配给他考军校的机会,为了大比武只好忍痛割爱让给了他人。后来,大比武中表现不错的他,再次赢得考士官学校的机会,这次他不仅把握住了,而且在300人参加的考试中夺得第一名,结果被南昌陆军指挥学院通讯指挥专业录取。

在两年的士官学习生涯中,朱生国潜心学习了高等数学、现代通讯、军事通讯等文化课知识,而且摸爬滚打、强化体能训练,军事体能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全部学业的考试考核,并参加了军事体能射击、投弹、负重越野、单双杠、木马、单兵战术等诸多科目比武,其中投弹以62米的成绩获得全军第二名。

参加九八抗洪抢险

亲身感受到军民一家亲

1998年夏天,大雨滂沱、山洪咆哮,“武汉三镇”遭遇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到处都是一片汪洋泽国。当时,身为部队代理排长的朱生国受命率领由10多部军用卡车组成的运输方队,将防汛物资从后方星夜驰援江西九江抗洪抢险前线,他们经过一路的长途颠簸,克服了汽车抛锚、爆胎等故障,两天两夜将物资器材送达前线,结果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天时间。

防汛物资送达任务完成后,朱生国和战友们来不及歇息,就迅速投入到当地抗洪抢险战斗中。在随后20多天里,他们转移了众多的人员和物资,并坚持到战胜洪魔的最后一刻。当年8月底,部队就要启程回营了,几十万江西老表拎着数不清的吃的、用的往部队官兵怀中揣,现场发出一片挽留之声,5公里山路足足走了5个小时。“当时的场面实在是太壮观了,我一辈子都忘不掉,那真叫作‘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呀!’”此事过去了17年,朱生国回想起来恍然如昨,记忆犹新。

2003年,朱生国告别了13年的军营生活,脱下了一身的“橄榄绿”,但他退伍不褪色,无论是在国营林场上班,还是停薪保职下海经商,抑或正在进行的承包山场垦荒造林,他每天都坚持带头干、带领大家伙一起干,从不离开劳动生产一线,始终保持在部队的那股战斗激情,在他身上较好地体现了一名当代退伍军人的实干本色和创业风采。


【责任编辑:宣城周报】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