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最美教师”董艳:扎根乡村教育 与农村孩子共谱诗意之歌
来源:安徽网 作者: 发表时间:09-13 11:48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的一个普通乡村小学里,有一群爱写诗的孩子,他们每天诵诗、写诗,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诗意地栖居”。而带领他们走上“诗歌之路”的,正是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学校小学教师董艳。她以“一辈子学做乡村教师,一辈子甘做乡村教师”的理想信念,扎根农村教育18年,提出“田园诗意教育观”,师生累计创作3000余首儿童诗,写下1000余篇文章,30多个孩子的诗歌、文章发表在刊物上。

董艳老师给孩子们讲诗

探索以诗人的情怀做教育

2006年,刚毕业的董艳走上农村小学教师岗位。在偏远的乡村小学任教,交通不便,没有任何娱乐设施,读书成了她唯一的爱好,也排解了她在异乡的孤独。初为教师的她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中外名著、教育专著,教育家们扎根一线的教育情怀,感染了也坚定了她一颗坚守农村的心。

凭着一股子韧劲,入职一年的董艳一路过关斩将,拿到了县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打破了获奖教师的教龄纪录。然而,教育成绩显著的她依然感到困惑:乡村孩子该拥有什么样的教育?2007年,她一次外出学习时,被城市孩子丰富的阅读环境所吸引,她决定要带班上的孩子“读起来”,用故事填满乡村孩子的童年。

董艳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课堂,让学生讲故事,写作文时配上图画,把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孩子们积极性被激发,学习热情高涨。4年时间,董艳与学生一起坚持共读,孩子们在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方面收获很大,整体表现突出。

孩子们创作的诗集

2011年,在异乡从事了5年农村教学工作的董艳,回到了家乡的户胡镇中心小学。她发现,乡村里很多留守儿童都不善言辞,怎么才能更好地和孩子们沟通呢?直到一次公开课上,董艳带着孩子们吟诵《清明》,看着孩子们沉浸在诗歌中如痴如醉,她突然发现了和孩子们心灵对话的方式。

“那就是诗歌。”董艳说,她所执教的学校地处大别山外围,内有河道、山峦,田野肥沃广阔,完全可以就此取材。自此,她探索“田园诗意教育观”,开启了抒写“乡土人生”、深埋“乡土情怀”的“乡土乐”诗意课程体系。“通过乡土诗歌的吟诵,进一步锤炼孩子的语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并帮助他们形成合作意识。”

诗歌带给孩子神奇的变化

从一年级起,为了把阅读浸入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董艳开设了“那诗意在乡土的歌”课程。每个乡村的黎明,在董艳和孩子们读诗、写诗中开启。她带着孩子们用诗歌对话,孩子们也因诗歌发生着改变。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通过诵读小古文《放风筝》,董艳惊喜地发现,午餐时,孩子们不再你争我抢,而是按秩序安静地排着队下楼。盛汤的时候,很多孩子都自愿让更小的孩子先来。

更让她记忆深刻的是2016年的一天,孩子们冲进她的办公室,高兴地喊:“董老师,小楠写诗了!”“大姐(街)上/人多少了/我就只到(知道)是新年来了/没(梅)花开了/一文(闻)/我就只到(知道)是新年来了……”小楠是一个智力有缺陷的孩子,这些蹩脚又费力辨认的文字正是她写的第一首“诗”《新年》。

董艳老师在课堂上

董艳清楚地记得,入学前小楠的父母令人心疼地央求她能教教孩子。从那以后,董艳每天单独教小楠读诗,虽然她的朗读十分吃力,但她的表情告诉董艳,她很喜欢。董艳更没想到,两年来的坚持,竟开启了一个不会计算、不能阅读的孩子久封在生命深处的智慧,让她提起笔来写自己的生命之诗。

董艳觉得,这就是阅读的力量,诗歌的力量。“文字的精髓悄悄影响了孩子,这种无痕教育就是孩子需要的教育。”她告诉记者,这些年的教学中,有太多感人的瞬间,孩子们第一次写诗、第一次给在外务工的父母写信、第一次在省级读书创作比赛中获奖、第一次自信地站在舞台上……这一切的变化,她都看在眼中,喜在心里。

在《夏洛的网》共读中,学生刘岚潇写下这样的文字:“以前,我为自己是农村孩子而自卑。后来,董老师带着我们读了那么多书,领着我们和高尚的人对话。我会写诗了,也会写文章了。董老师用文字为我们织网,我相信我这个农村孩子也会长成一个美好的人,也能为他人织网……”

放弃高薪一辈子扎根农村

扎根乡村教育18年来,董艳写下500多万字的教育随笔,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主持的课题接连结题,出版了个人专著,省内外做了100多场的讲座交流……她也获得了六安市道德模范、六安好人、安徽省最美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全国新教育十大榜样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

随着董艳先进的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人关注,来自于大城市教育界的橄榄枝纷纷向她抛来。面对发达的城市、先进的教育水平、丰厚的薪资待遇,董艳心动过,也犹豫过,但她看到那群可爱的孩子们,她又坚定了自己的初心。

2015年愚人节,董艳曾试探过孩子们。“我告诉孩子们我可能要离开这里了,不再教他们了,没想到很多孩子都哭着跑上来,围住我、抱住我。他们一声声质问我:董老师,您不是说俺们农村好,一直在农村教书吗?您不要我们了吗?您要我们长大了建设家乡,为什么您要离开?……”董艳回忆当时的情景,忍不住红了眼眶,“我欣慰地发现孩子们胆子大了,敢于质疑了,也心疼他们对我的依恋,更加坚定了一辈子做乡村教师的决心。”

“孩子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从那以后,董艳婉拒了更多更诱人的邀请,她要把自己的毕生心血都留在霍邱这片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她有一个梦:在农村教育的蓝天下,和孩子们共读共思共写共同生活;做教师,也做诗人,用朴素的心编织乡村教育的诗意生活。

“刚开始并不理解她的选择。”董艳的爱人魏楠如是说。在他的心中,妻子是个十足的工作狂,就连闲暇出门都不忘带电脑随时准备工作,由于胆子小,还经常拉着他一起去学校加班到深夜。“后来我看到孩子们脸上幸福的笑容,我也就渐渐明白了她的心思,想着跟她一起扎根农村,为她做好后勤保障。”魏楠笑着说。

让乡村儿童拥抱“诗与远方”

“花花绿绿的/田野/要沉睡了/愤怒的/犁田机/挥舞着大大的手/跑过来/五颜六色的/草儿和花儿/一个连一个/被赶进了泥土里/哗哗的/小河/唱着歌儿/花花绿绿的/田野/要沉睡了……”这是董艳的学生陈荣浩写的一首小诗,字里行间都是孩子对乡村生活的经历和体验。这样的诗歌,在班级里、校园中随处可见。

董艳开启“品味乡土生活”课程,带领孩子们走向晒谷场、走进田间地头,用手中的笔描摹农村生活。她还以留守儿童群体为突破口,研发读写课程“远方的诗”,鼓励孩子与父母每周一封信的书写,让留守孩子和父母的心距离更近了。

就这样,师生共读了600多首童诗,她写了600多首诗送给孩子们,集结了诗集《为你写诗》。孩子们集体创作3000多首儿童诗,集结了诗集《那诗意在乡土的歌》,30多个学生的儿童诗先后发表在《少年诗刊》等杂志上。他们参加各类各级比赛,屡屡获奖。在一次安徽省校园读书创作活动中,四人参赛,捧回了三个省级一等奖,一个省级二等奖,用实力证明了“乡村娃”不一般。

董艳的努力感染了身边人。在同事眼里,她就像一座灯塔,照亮身边人前行。她要把新的教育理念推广下去,给更多的孩子带来学习的快乐。2016年,在全国新教育研究院及霍邱县教育部门的支持下,董艳申请成立了新教育萤火虫六安分站,她带领义工教师进行线上、线下阅读及教育交流,教育服务覆盖了10多个县市的60多个乡镇,惠及8000多名师生。

2019年,在董艳的倡议下,一群乡村教师成立了“燎原”成长团队。疫情期间,他们以“抗击疫情,守护希望”为主题开展线上公益课程“晨诵 共读 说写”推送,惠及六安市2000多名学生,深受大家喜欢。董艳还兼职户胡镇妇联副主席,心系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先后从微博工资中拿出10000多元资助农村孩子阅读。

董艳把诗意乡土的种子埋在乡村孩子们心灵的深处,她期待孩子们能够走出乡村,有一天回到乡村,建设乡村。董艳说,在农村,和学生们一起“读写思行研”,守望新教育,筑梦新生活,是她永不放弃的旅程,也是她的幸福归宿。

【责任编辑:admi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