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去年以来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改革成效回眸
来源:宣城日报 作者:记者 刘畅 发表时间:03-25 08:36

“乡”约春天里

——去年以来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改革成效回眸

这是希望的田野,绿野交错,生机盎然。

这是耕耘的画卷,特色产业遍布田野,乡村建设热火朝天,改革创新蹄疾步稳,农民的笑容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稳定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我市连续两年荣获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优秀市荣誉称号。

◆农业生产创新高

“米袋子”“菜篮子”拎得稳不稳,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近年来,我市全面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确保“米袋子”更鼓,“菜篮子”更丰。

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79.9亿元,增长4.2%,增速位居全省第4位。粮食播种329.8万亩,产量128.5万吨,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蔬菜播种39.37万亩,产量达59.4万吨;水产养殖面积21.5万亩,产量12.15万吨;家禽饲养量1.95亿只,禽肉产量26.29万吨,饲养量、禽肉产量均居全省第1位。

科技支撑稳步夯实。育成水稻新品种2个(宣粳8号、华糯1812),再生稻测产创历史新高。研制成功3项新型补短板农业机械。“数字化赋能百亿家禽产业链”案例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虾(小龙虾)+水稻+虾(罗氏沼虾)”养殖新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十大主推技术之一。首次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培育登记乡村“四库人才”1.7万余人。2023年度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绩效评价位居全省第一。

深化改革促进增收。在全市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建成60个农业“标准地”。全国首启“高标准林地”建设1200亩,发放全省首本林下空间经营权证。创新出台全省首款毛竹、幼蟹目标价格保险产品,全市特色农险保费占比居全省第2。相关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强化农民增收更加有力,全市脱贫人口收入增长16.8%,居全省第6位;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979元,居全省第4位,增长8.7%,居全省第2位。

产业融合活力足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我市始终紧紧抓住产业这个“牛鼻子”。

“双招双引”增动力。全市新开工和投产农业项目64个,投资总额达84亿元,总投资6.07亿元的凯盛浩丰智慧农业项目在我市签约落户。全市乡村产业项目用地3452亩,占省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26.54%。组建了规模10亿元的宣城绿色食品产业子基金。全市涉农贷款增长15.96%,余额1485亿元。

片区示范强引力。坚持“一引领五集成”,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创成7个“宣城市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广德市茶扇风情·康养东亭片区紧扣“竹乡画廊”旅游风景道建设,“建一条路,串一片景,兴一方产业,富一域百姓”。宣州区山水杨柳·烟羽小镇片区打造“一烟一稻一香料”特色产业。郎溪县美丽花木·天际茶海片区推进茶文旅深度融合,创建“茶+樱花”“茶+活动”等特色文旅“新名片”。

业态融合促活力。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总数2870个,接待游客344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02亿元。“皖浙天路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宣州区水东古镇获评4A级景区,宁国市西村探索“戏曲+旅游”特色做法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网络销售、电商直播、短视频带货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农村网络零售额增长24.28%,泾县连续6年获评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

和美乡村入画卷

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美丽嬗变在宛陵大地接连上演。

近年来,我市以实施“千万工程”为引领,着力打造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村容村貌越来越美。2023年度首批创建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10个,2024年度18个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即将获批。建成和美乡村中心村717个。全市85个中国传统村落全部建成省级中心村,9个纳入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得到进一步加强。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96户,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4.39%。宁国市获省委、省政府“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重点县表扬。

公共服务越来越好。农村学校基本形成“一校一品”发展格局,乡村智慧学校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3所学校入选教育部乡村温馨校园,居全省前列。全市新增村级养老服务站77个。在全省率先建成“农村30分钟医疗急救圈”,实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农村地区新增5G基站201个。全年农网用户平均停电时间降幅71.94%,居全省第1。

文化活动越来越多。举办“皖南星7天”艺术乡村主题活动49场,“四季村晚”60场。组织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40场,“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主题活动4800余场次。开展“送戏进万村”792场、乡村民俗活动2000余次,泾县桃花潭第十届龙舟赛两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乡村治理谱新篇

党徽,在基层熠熠生辉;党旗,在农村高高飘扬。

近年来,我市强化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强化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

“红色引擎”促进振兴。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评定A级以上信用户20余万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343个。全市授信余额50亿元,用信余额35亿元。实施405个村参与66个“抱团共建”项目,年收益2500余万元。3个村获评全省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乡村治理“塑形铸魂”。组织“农民夜校”、新风堂理论微宣讲2000余次。开展“一站式”解纷止争体系建设试点,推行“握手言和”调解模式,推广“百姓评理说事点”595个,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8个,1镇3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下一步,我市将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务农重本,砥砺深耕,以实干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以奋斗绘就农业强市新篇章,为“追赶江浙、争先江淮”作出“三农”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