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泾县再掀美好乡村建设新高潮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 以示范村镇建设为重点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8-08 02:55

  2006年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泾县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示范村镇建设为重点,强化组织领导,整合各方面力量,强力推进工作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该县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2012·泾县美好乡村建设百日会战行动方案》、《泾县农村清洁工程垃圾处理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把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和县直相关单位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和重要内容。建立县领导联系美好乡村创建村(社区)工作制度,25个县领导分别联系25个创建村。建立县直单位(垂直部门、企业)帮扶指导美好乡村创建村(社区)工作制度,全县组成25个攻坚小组,78个县直单位(垂直部门、企业)分别与11个乡镇25个联系村(社区)结对,并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帮  扶。对美好乡村创建村实行百分制考核,按照《泾县美好乡村创建标准及考核奖励办法》,分档考核评定精品村、重点村和特色村,县财政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美好乡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优胜乡镇。实行“每周一通报、每月一汇报”制度,并定期召开“项目建设推进协调会、现场建设观摩会”,采取“倒逼式”推进措施,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步伐。建立调度制度、督查制度、联络员制度,并成立志愿者服务支队,调动各方力量,强力推动美好乡村建设。

  该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000多万元,重点用于25个美好乡村建设;县财政安排2800万元专项资金,其中1800万元用于全县集镇建设和25个美好乡村建设,1000万元用于农村清洁工程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从明年开始,县政府每年将整合2亿元以上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新农村建设,其中8000万元用于美好乡村建设,2000万元用于集镇建设。同时,通过领导联建、部门帮建、村企共建、军民合建、群团参建、“一事一议”等多种形式,按照“互惠双赢”原则,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

  该县以乡村规划为龙头,以村镇建设和示范带提升为重点,着力推进规划建设工程。 

  在完善镇、村规划体系的基础上,该县加速十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四区两线”美好乡村构架,即以山水生态为主题的东部山水走廊、以宣纸宣笔为主题的宣纸文化园区、以徽派建筑为主题的徽文化示范区、以新四军文化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区及322省道琴溪-云岭段示范带,月亮湾景区-水墨汀溪生态旅游示范带。以农村清洁工程为突破口,落实农村清洁工程的人员、设施、经费、制度,采取“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集中处理”或“户集、村收、乡处理”或“户集、村收、村处理”等模式,建立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年底确保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着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

  该县以产业发展为核心,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扶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木竹加工、茶叶、畜禽、蚕桑、蔬菜(食用菌)、粮食等“六大主导产业”,加快形成“一镇一业”和“一村一品”格局,逐步形成以生态、文化、红色旅游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良好态势。目前,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52个;全县共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182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达12家。该县先后荣获“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绿化模范先进县”称号。

  该县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五保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五道保障线”。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形成“邻里和睦、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移风易俗”的良好社会风尚。以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为切入点,加强村级“三资”管理,抓好“阳光村务”工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建设“村村优美、家家富裕、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乡村。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