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绩溪县缫丝业奠基人——胡炼九(下)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1-27 17:57

程庸祺

第1082期

1956年1月30日,绩溪华明电厂经上级批准,与绩溪缫丝厂合并,同属公私合营。

2月11日,正是农历的大年三十的下午,接到了绩溪县人民政府的任命书:“胡炼九先生为绩溪县缫丝厂副厂长。”当晚,胡炼九先生在笔记本上写着下面两句自勉之言:我理会到这个责任的光荣,同时感觉到这个责任的重大!

1956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初五),绩溪缫丝厂正式成立,掀开了安徽省丝绸史新的一页,也圆了胡炼九先生多年的缫丝梦!时年65岁的他精神大振,在当天的日记中,记录下了参加开工投产的38名职工的名字。

开工不久,他又将原在龙川丝厂、孔灵丝厂和仁里丝厂的熟练缫丝、复摇熟练工人18名招进了厂,壮大了绩溪缫丝工人的队伍。

在绩溪缫丝厂建厂之初,可谓困难重重:设备缺乏,一无动力,二无锅炉,三无水塔。胡先生与其他厂领导一道,开动脑筋,土法上马,逐个解决,使生产正常进行。缫丝机的转动靠手摇;缫丝用水靠安装毛竹筒汲取临近的清河门水圳里的清水;缫丝所用的热水和扬返间翻丝的温度,都靠老虎灶(土炉灶)烧热水;缫丝时沒有蒸气,便在每一台缫丝车的右侧砌只小炉灶;没有煮茧机,就用铁皮、铁丝制成煮茧笼,放在分层、分格的大锅灶蒸煮,就连剥绵、选茧、量茧、运茧、落丝、编丝、打绞、打包、长吐、汰板等工种,全是手工操作。为了赶任务,她们晚上加班加点;沒有电灯,燃起腊烛缫丝、穿丝眼、打丝结。最终困难被一一克服。

1956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那天上午,厂内广告栏内贴出了一张“号外”,报导了一则喜讯:“绩溪缫丝厂此番运沪的丝质,已经检验,位列A级!”老厂长胡炼九先生热泪盈眶,员工们也沸腾起来,他们相互传告着:“我们的第一炮打响了!”胡厂长又激动地写下了日记:“位列A级,喜出望外。今后自当经常勉励缫丝女工益加奋进,把这个成绩巩固起来,在巩固的基础上努力提高!”

10月16日,国务院纺织工业部决定,于10月26日至12月4日在杭州召开全国丝绸技术交流会议,指定安徽省代表一名由胡炼九先生出席。会上,江苏省代表首先发言,盛赞安徽绩溪缫丝厂艰苦创业精神。会议还一致通过从技术、设备上全力支援刚刚起步的安徽绩溪缫丝厂。胡炼九先生在会上发言,衷心感谢兄弟省的无私支援,表示会后回厂尽快作出发展计划,并进行科学论证,认真落实,力争从“土”到“洋”,不断提高缫丝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会议简报连续刊载了以“值得重视的安徽缫丝工业”“积极支援兄弟地区”为题的一些文章。

胡炼九回厂后第一任务,是传达会议精神,与同仁们一道,针对厂里的实际反复研究,制订了扩建的具体意见,并上报县委、县政府,以取得县领导的支持,与此同时,他还将在上海工作的次子胡屏调到绩溪缫丝厂担任技术工作。12月29日,他派遣胡屏前往合肥向省工业部门领导汇报“扩建绩溪缫丝厂的意见”。得到上级同意后,胡屏当天晚上就草拟了一份扩建计划。胡炼九先生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并与胡屏、胡寿民两个儿子一道,反复推敲,几经修改,写成《绩溪县缫丝厂扩建计划》一式三份,分别寄给省、地、县三级领导部门。得到上级批准。这份颇具雄心勃勃的扩建计划,为绩溪缫丝厂之后的发展绘制了蓝图,具有里程碑意义。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1958年春天,在县城小东门一片杂草丛生的荒滩野外,筑起了一排排红瓦白墙的缫丝、扬返、整理、煮丝、动力几个车间的厂房,竖起了绩溪未曾有过的高高烟囱,还有办公楼、食堂、集体宿舍,建地面积达3500平方米。省工业厅投资126500元。从此,绩溪缫丝厂的厂容厂貌得到很大的改善,全厂职工的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缫丝生产的数量与质量也很稳定。

胡炼九先生并没有因此停步不前,他深深认识到,要想多缫丝,缫好丝,提高工人的思想文化和技术操作水平是当务之急。他经过近半年时间的艰苦构思,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于当年夏天编成一本《绩溪县缫丝厂文化技术补充读物》。因为读物三字为一句,工人们亲切地称它为“缫丝三字经”:

党中央,早指示:少花戗,多办事。要求是,投资少,利用快,收效大。全国人,一条心,工业国,就建成。两年前,条件差,我们厂,创办时,设备陋,要求低。缫丝车,是铁制,我们厂,改木制,价钱少,效用同,省钢材,制造快。立缫车,二十绪,我们厂,在扩建,破常规,三十绪。党支持,大胆改,能增产,无疑问,试验田,已证明。两年前,熟手少,只能开,九台车,边培训,边发展,边学习,边生产,边钻研,边改善。缫丝术,渐熟练,产质量,渐提高。现有车,五十台,每台车,二十绪,试验车,有两台,每台车,三十绪。无到有,小变大,从手工,到机械,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两年多,不算长,扩建厂,已变样,仍本着,勤和俭,已计划,再扩建。不仅是,万绪厂,很可能,还要多。制度好,发展好,发展快,优越性,见一斑。同志们,要爱厂,比爱家,还要强。我们县,城和乡,高速度,办工业,不神秘,走捷径,遍开花,放异彩!

胡炼九先生在这本读物中,还详细地撰写了编丝、打绞、打包、长吐、汰板、落丝、运茧等等操作要领,字字句句,都是经验之谈,集操作之精华:

缫丝间,叫前缫,车身上,名称多,缫丝工,应知道。上鼓轮、下鼓轮,添绪器,移丝钩,有车轴,有水管,有轮盘,有皮带,有龙头,有凡尔,安装时,不差分。……学缫丝,先咬结,结要紧,咬要快,打空结,容易断,慢慢咬,丝毛茸。要求是:咬得齐,结要牢,结要短。鞘多长?有规定,有规矩:五寸半。浙江省,江苏省,缫丝厂,最有名,他们做,鞘加长,到七寸。学先进,赶先进,同志们,快快跟。……丝生命,是匀度,先试样,再定粒,搭配法,要严格,新与旧,厚与薄,大与小,要搭匀。揢蛹时,有规定,一头皱,就要揢,要先添,而后揢,如先揢,而后添,这段丝,定落细。穿丝眼,需要快,不超过,八秒钟。身稍左,避光线,光直射,不好穿。……缫丝汤,淡茶色,不过浓,不过清,汤温度,有规定,照摄氏,四十三,到四七,限度内,均可以。……

1958年8月28日,丝厂收到中央纺织部的来电:

丝厂胡厂长:

中央需要你厂木制缫丝机实样10绪展出。请于9月1日前,寄一台来京,并附改进前后制作全部资料及制造时的照片。

中央纺织部

接到电报后,胡炼九立即组织人员,一同将木制缫丝机一台运往北京,并派出吴德福师傅随机飞往首都安装。9月上旬,又选送柯蜜夏、姜秀娟两位优秀缫丝女工抵京,在全国工业展览馆上向国内外参观者作现场表演,受到一致好评。当时苏联《真理报》记者有过专访;《安徽日报》曾以“鲁班门前弄大斧,能工巧匠看今朝”为题,系统报导了吴德福师傅的先进事迹。

九十年代缫丝车间

几年后,正当胡炼九先生与厂里另外几位领导同志团结合作,带领全厂职工取得辉煌业绩,准备更上一层楼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也逃脱不了厄运,他在牛棚里受尽折磨,身心受到极大摧残。1978年,平反昭雪才两年时间,胡炼九先生便不幸离开了人世。绩溪缫丝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全厂职工对这位老厂长的创业精神表示由衷敬佩,对这位一辈子热爱缫丝事业并为之献身的老人表示深深哀悼。

追悼大会上悬挂了一幅挽联,高度总结了他为缫丝业所作的贡献:

廿九年前,有益于人民,五六年建厂开丝路,铺沙培土有功绩;

八七高龄,胸怀爱祖囯,七百里驱车为革命,扶病来归笑九泉。

(作者系绩溪县教师锦绣学校退休教师)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