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唐代诗人吕从庆及其对吕氏家族的影响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5-12 13:32

方光华

微信版第1334期

旌德县庙首镇庙首村,是一个吕姓聚族而居的千年古村。

按百家姓的说法,吕姓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其始祖为伯夷。

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居姜水流域,因以为姓,称姜姓。帝舜时,姜姓后裔伯夷为掌管礼仪的秩宗,帮助舜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禹代行天子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组成了一个疆域不过七十里地的侯爵国,伯夷是吕国(南阳市西面)第一代吕侯,为吕氏始祖。夏商周时,吕国都是诸侯国。商末,伯夷后三十七世苗裔太公望吕尚辅助文王武王建立周朝,因功勋首封于营丘,曰齐国。太公之子丁公吕就国,春秋战国时代,古吕国和齐国并存了三百余年,到吕尚的第12世孙齐桓公吕小白时,楚文王发兵北上(前679),借道南阳邓国,攻打南阳古申国。申国被楚国灭掉之后,位居申国以西的吕国人,惧怕楚国发兵来攻,一大部人东迁新蔡,建立了新的吕国,史称东吕国。

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吕国子孙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的主脉。到春秋末期,齐国被田氏家族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氏,称吕氏、齐氏、姜氏等,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吕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族望于河东郡(今山西夏县北),河东郡成了吕氏的郡望。

一、 吕氏始祖吕从庆徙居丰溪

吕姓到旌德的时间是唐僖宗广明年间(880—881),生活在金陵江宁的唐诗人吕从庆,为躲避黄巢战乱,带着弟弟吕从善南迁,走到现在的黄山市歙县堨田。住了几年,吕从庆总觉得堨田不是自己所要的理想居所,和金陵的环境相差太大,感觉不习惯。修于民国六年(1917)的《旌德吕氏续印宗谱》载:“公弗安其土,历览山水,见丰溪之佳致而乐焉,由是始迁于丰溪。”吕从庆和弟弟从善分手,迁往旌德丰溪的时间是僖宗光启年间(885—888)。

吕从庆时代的丰溪并不是现在庙首村的丰溪,而是今庙首镇里仁村和祥云村之间黄土河边,一个依山傍水土名叫黄土堨的地方,与纠峰岭、金鸡石和栅里为邻。

这里青山相对,溪水横流,森林茂密,禽兽众多,与吕从庆金陵居所的环境相仿。于是,吕从庆就在丰溪的荒野中诛茅辟地,定居下来。

作者在古丰溪,今名黄土河

吕从庆诗《忆弟从善》中开头有这样两句:“弟贫居歙县,兄老住丰溪。”很明显,吕从庆在旌德生活的地方就叫“丰溪”。丰溪是个安居兴隆之地。

在那里,吕从庆的两个儿子、养出10个孙子、24个曾孙、62个玄孙,建的房子一幢连一幢一连好几里,地方上的人都尊崇从庆公的德行和盛名,把他住的地方叫“吕村”。

吕从庆在金陵时“读书乐道,饮谷栖邱。目击时艰,不求闻达,惟寄意于诗,极中晚胜境。与许棠、郑谷辈,号诗中十哲。及从旌之丰溪,临溪把钓,以诗酒自娱。”丰溪热土,在吕从庆子孙手中建成了诗意的家乡。《旌德吕氏续印宗谱》录有《丰溪八景图》,八景诗均为吕从庆所题。

清风镇

混沌太古色,江山烟雾中。

镇中寓杰士,日日来清风。

永丰桥

一道临清流,架梁刻永丰。愧非题桥手,行人指笑中。

丰溪八景,饱含了吕从庆晚年的爱心和情感。在诗人的眼里丰溪充满了神仙之气,到处散发出诗情画意,永远让诗人挚爱。

吕从庆一家在丰溪,支衍族繁。但山多地窄,限制了家族的繁衍发展。吕从庆四世孙吕延瀚支看中四面环山的庙首盆地,觉得这里有足够的地理空间供后代发展,于是吕氏家族这才开始世居庙首,另有子孙迁徙他处。

对于始祖吕从庆所居之丰溪,吕氏后裔不敢须臾忘记。这是吕氏家族的发祥之地,精神之源。“吕氏遂以丰溪望矣”(《旌德吕氏续印宗谱·储大文序》)。

吕从庆的后代将居住地东移至现在的庙首,不仅沿袭了“丰溪”村名,就连地名、桥名都沿袭了下来,这些名字一直保存至今。“丰溪庙首为吾族发源之地”(《旌德吕氏续印宗谱》)。

清代学者储大文在《丰溪吕氏族谱序》中这样写到“十一世孙从庆,徭歙堨田徙宣旌德之丰溪,号丰溪渔叟,工诗。十五世孙延瀚,又由丰溪迁庙首,延征迁瑶台。而吕氏遂以丰溪望矣。”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南迁以后的吕氏多以旌德丰溪为自己的宗族发源之地。

随着古丰溪的消失,今天的庙首自然成了吕氏后人寻根问祖之地。

庙首鸟瞰

二、“丰溪渔叟”传奇

旌德吕氏宗族,谱称周朝太师昭烈武王太公望吕尚(一世)后裔,旌德始祖为吕氏六十八世晚唐诗人吕从庆。

吕从庆(841—937),字世膺,一字彦余,号“丰溪渔叟”。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早年随祖父吕伸(朝廷官吏)寓居金陵。

吕从庆生活在金陵江宁时,就过着准隐士的生活。“以耕山莳田为事”,每年能收千百斛(一斛为十斗),家资巨万。不难想象,吕从庆家是相当富裕的。老吕家对待宾客以及祭祀的礼节是“简而不烦,严而加敬”,一年四季行祭祀礼,全是家中主妇亲自主事,不用仆人,祭祀用品“肴洁酒清”,不仅不焚烧祭祀用的猪羊,还不燃烧纸帛,像对待活人一样对待祖宗。这位吕姓先人,一千多年前就能如此开明,真的不简单。

吕从庆的生活方式,还有那么点贵族的作派。吕家养鸡千百成群,畜狗几十。用现在的话说,不仅是种粮大户,还是养鸡养狗专业户。老吕家的狗和现在人的宠物狗大概也没什么差别,不仅每条狗都有一个名号,还训练有素,叫哪条哪条到,其他的狗绝不乱动,也不会起哄。吕从庆家周围古木参天,虎豹往来,早上开门晚上闭户都需鸣金击鼓。家族繁衍得请人捕猎,砍伐树木,开垦土地,用以建房扩舍。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率农民起义军渡江攻打金陵,打破了吕从庆平静的生活,中断了他扩大家园的梦想。

这个时候,吕从庆的祖父吕伸已经不在世了。

朱温篡唐之后,许多南迁的北方士子,认为局势已经基本稳定,纷纷返回故里。吕从庆感叹说:我在吴越之地,好像仍然生活在唐朝。儿皇帝石敬塘时,派人请吕从庆回京城做官,他说:从今往后我都是唐朝的子民。

在旌德丰溪,吕从庆在溪水上建丰溪桥,在纠峰岭上构筑别墅,寄情山水,诗酒自娱,醉了就睡在山石上,山下就是一条迂回曲折的溪水,老人就在那里临溪垂钓,修身养性,“他乡作故乡”(吕从庆《冬尽》)。自号“丰溪渔叟”。

吕从庆常以陶渊明自比,有《偶兴》诗云:“吾亦陶彭泽,从来懒折腰。”明示自己不忘唐犹陶不忘晋,愿永为唐民。吕从庆在丰溪青山绿水间活到97岁,一生最为看重的就是自己的诗名。这是他隐士生活的精神寄托,垂老之年声明不要墓志铭,自己题墓碑“唐诗人丰溪渔叟之墓”。

三、《丰溪存稿》,口耳传世

极富戏剧色彩的是吕从庆诗集,历代史志书目都没有记录。湮没800年之后,到了清代才有裔孙将其诗汇编成《丰溪存稿》。手录口传的功力,世所罕见。无疑,这是吕氏作为文化世家的一个范例。

我所见的《丰溪存稿》刊印于清嘉庆七年(1802),本子是乾隆庚申年(1615)吕氏裔孙积祚所刊,称其叔高祖元进所手录。前面有任启运写的小传,黄之隽、邵泰、储大文、沈德潜、洪亮吉或写序或题词,序跋达42篇之多。由此可以看出,吕氏后人为刊先祖这部诗稿作了不少的努力,请了一批当时文坛大咖们来捧场。

清代学者宜兴人任启运(1670—1744)写有《唐隐士吕从庆传》。

吕诗描述自然风光,记载乡里风俗,反映战乱,感时抒怀。格调清新明畅,语言通俗易懂,有白居易诗风。

读吕从庆的诗,我们不仅能感觉到诗人流离失所的悲惨境遇、丰溪的唐代时光、晚年的田园之乐以及隐居不仕的淡泊心境。

幽 居

茅茨何潇潇,丘园复寥廓。黄冠此中居,眷言寄高托。理乱无闻声,荣辱不相着。有书聊把娱,有酒自斟酌。侵晨课田桑,归来日华薄。盘桓松林间,鸟动残云落。

避 乱

海内风光半血污,杀人声过似樵苏。一身驱路忙如蚁,八口无家散若乌。栗里无踪空怅望,桃源有梦失招呼。饥来野店供食饭,敢怨匙前脱粟粗。

细读《丰溪存稿》凡45首诗,说这位自称唐遗民的吕从庆有陶渊明之节,白居易之风,实不为过也。

庙首吕氏子孙在刊印《丰溪存稿》的同时,还修建了吕公祠,并请大学者江苏宜兴人储大文(1665—1744)写了一篇《唐诗人丰溪渔叟吕公祠碑记》:

唐诗人以处士传者,如襄阳孟浩然,洛卢同,闽秦系、周贺浙、方干,西江陈陶名尤焯著。而宣州世膺吕公,日坐丰溪石赋诗,公尝自署其墓曰:“唐诗人丰溪渔叟之墓”,故祠特揭署宇焉。盖公诗在晚唐,实克埒于贺陶者也。予考,唐季战争,率凭奥岖,如禁谷、龙尾坡、嵯峨山、摩云山、函山口、三泉平水镇之属,胥书于史。而古所谓商山谷口,严陵濑栗里白牛溪,鹿门山者,亦必宜勤卜,以称幽人贞士所棲止之地,于唐季金戈铁马中尤甚,如西山九华抱朴,事胥焯著,此世膺公丰溪之卜,所以弥克肆其力于诗也。盖晚唐一代之诗,胥宗阆仙贾氏。阆仙实宜附处士。唐人赋曰:“年年谁不登高第,未许骑驴入画屏。”然则阆仙之骑驴入画屏,偕世膺公之日坐丰溪,一片石胥可入图画。此即唐东西都成,都阳翟道子吴氏,飞扬秀发之坛场神迹也。

公裔最繁,尤盛于庙首宗耆族望,复建墓碑,镵唐诗人丰溪渔叟。而公裔孙积初特镵公诗集庋于祠,以蒇公唐诗人之雅志焉。(嘉庆《旌德县志·艺文》)

经过这一批鸿儒之手,吕从庆的诗算是热了一阵子。清代《四库全书》通过安徽巡抚采进本录了《丰溪存稿》之目,但对它越宋、元、明至清,忽显于世,论者颇以为疑。

晚唐文学家皮日休在《从庆公传》中,叹惜说:“惜夫天子不知其名,史臣不知其概。”叹惜吕从庆诗名之不传。没有想到的是,孝子贤孙们还是让从庆公淡远超秀的诗文代代相传了。这一传,又是两百多年的时光。不管怎么说,吕从庆的诗至少是一方水土上的经典。

四、耕读自守,诗书传家

《丰溪存稿》的传奇,其实就是一个家族最引以为傲的文化传承。在阅读吕氏宗谱及相关资料时,我有意搜集了一下吕氏家族一些比较有影响的诗人,兹列举如下:

最早继承吕从庆衣钵的是宋朝一位叫吕仲法的隐逸之士。

吕仲法,字遵王,后易名发。性闲逸,工诗。当时他的兄弟子侄有十来人科举进仕,自己却恬退自知。“政和间,屡膺荐辟,皆不就。独爱城西东山之胜,遂卜筑隐居,莳竹栽松,吟咏为乐,自号东山居士”(嘉庆《旌德县志》)。

吕光亨(1713—1787),字嘉仲。乾隆辛末(1752)进士。为官正直廉明,深受百姓爱戴。清《云南省志》和《安徽省志》,均将他列为“名臣”。吕光亨写有《旌阳十景》诗,现仅得三首。抄录在此:

三桥锁翠

胜地足招邀,春晴物色饶。烟光分两岸,城阙接三桥。乍可离尘俗,谁从避市嚣。数声莺语滑,暗柳绿条条。

石壁对峙

壁立高千仞,嵯峨竟依空。两崖相对出,一水自中通。车马欹危磴,波涛斗巨谼。当关安虎旅,气势若为雄。 

栖真积雪

列岫横西岭,玲珑叠玉屏。严风增薄春,冷色上寒庭。谁宿丹炉火,重翻梵宇经。朅来歌自雷,试更问仙灵。

吕兆麒,吕光亨之子,嘉庆七年(1802)进士。先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到四川等地任职,“人以为清白吏”。平生寡交游,嗜吟咏,作诗以《五律》最工,内容以吟咏景物和田园风光为主,如《早晴》诗:“更漏罢山城,峰头雨乍晴。鸟啼分曙色,蜂翅乱经声。野渡趁凉过,荒田及早耕。可堪兼吏隐,虚慕长官清。”有其父《旌阳十景》韵味。

庙首吕氏以诗名世,最为风光的当推民国四大才女之首的吕碧城。不独吕碧城,她家四姐妹个个是诗人,可谓:一门四诗女。

吕惠如(1875—1925),女,词人、教育家。原名湘,行名贤钟,字惠如(一作蕙如),又字云英。九岁能诗,工书善画。曾任南京两江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00年,北上途中,目睹镇江“洋楼重叠,番舶参差”,感赋一首《金缕曲》,盛传一时。早年所绘花卉扇面,被《国华》杂志印行。其诗稿多佚,惟有《惠如诗稿词稿文存》《惠如长短句》存世。

吕美荪(1879—?),女,诗人。字清扬,号仲素,行名贤鈖,后改眉生、美荪,别号“齐州女布衣”。吕碧城二姐。五岁读文,十一岁能写四书命题文章,十二岁学写格律诗。后因父亲去世,在家服丧侍母。二十岁后外出谋生,先后任天津北洋女子公学教习兼北洋高等女学堂总教习,奉天女子师范学堂总教习,奉天中日合办女子美术学校教员、名誉校长,安徽第二女子师范校长等职。1935年,东游日本,回国后旅居南京多年,晚年寄寓青岛。工诗词,尤精古体诗,与当时社会名流赵尔巽、梁启超、严复、林纾、陈三立等都有诗词酬答。著有《眉生诗稿词稿》(《吕氏三姊妹集》之一种)《辽东小草》《葂丽园诗》《阳春白雪词》《葂丽园随笔》等。

吕碧城(1883—1943),女,词人。原名贤锡,字圣因,号曼智。自幼受家学熏陶,姐妹四人皆以文才驰名。从小学诗、作画,七岁能绘巨幅山水,十二岁诗文俱已成篇。1903年只身赴津,《大公报》经理英敛之特邀为助理编辑。此后,在京津各报主持笔政,文名大起。每有词作问世,读者争相传颂。诗词多出新意,脍炙人口,反映现实,有“一代词媛”之称。1904年,为天津女子公学总教习。1906年,任北洋女子师范校长,致力于妇女教育。曾协助秋瑾创办《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辛亥革命后,赴美留学,后留居瑞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移居香港。著有《信芳集》《晓珠词》《香光小录》《欧美纪事》等。

吕贤满(1888—1914),女,字坤秀(昆秀),诗人,吕碧城妹。幼从母严士瑜受教,终身事母不嫁。清季任吉林女校教师,后受聘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1914年去世于厦门,年仅27岁,由吕美荪将其归葬于上海。诗集《灵华阁诗稿》《撤珥集》均已散佚。惟其父《静然斋杂著》后附诗九首。

庙首吕氏家族,用民国时期一位文人的话说,是“旌邑山水清奇,其男子多秀而文,女子多美而才”(《 梅竹轩稿·叙》)。

这里要特别介绍一下布衣宅女吕云仙。

吕云仙(生卒年不详,约清末民初),女,诗人,吕襄长女。其父曾游学荆衡齐鲁,“胸罗典籍”,晚年隐居山中,不问世事,“举生平之学,量能而授于女之长”。吕云仙一生酷嗜文墨,女红之暇,吟咏不辍。著有《梅竹轩稿》,录诗词赋212首(篇)。时人评其诗“清真澹朴,不事雕饰,摹写物情,寄托深远。若文若赋亦缠绵婉约,含毫渺然,咨嗟咏叹,使人流连”。

囿于了解吕云仙的人少,这里选录二首,以飨读者:

村 女

两三村女趁新晴,陌上提筐笑语迎。几处柔桑人露影,一林密树鸟和鸣。云鬟雾鬓梳妆淡,裙布钗荆结束轻。采叶罢时归已暮,野花斜向髻边横。

山庄野趣

桐子松花屋数椽,豆棚篱落淡炊烟。冬锄香芋春抽笋,秋采红菱夏赏莲。众鸟争巢飞影乱,群鸡竞食啄声连。洗蔬农妇溪头坐,引得鱼拖一叶鲜。

由此可以看出,吕云仙的诗风与吕从庆、吕光亨一脉相承,淡远超秀。

纵观吕氏家族千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吕氏始祖吕从庆,给于家族后世子孙最大的财富,就是耕读自守,诗书传家。

耕,是立命之本;读,乃修身之策。吕氏家族提倡读书,一方面是为了科举进仕,更多的则是为了在耕作之余提升文化涵养。

《旌邑吕氏续印宗谱著述名目录》,从吕从庆始计著作54部。

唐吕从庆著《丰溪存稿》。宋吕仲法著《东山遗稿》。宋吕枋著《桂芳楼集》《采江吟集》。清吕云栋著《使黔吟稿》《观亭杂著》。清吕起彬著《焚余诗草》。清吕祥龄著《四书质疑》《五经辨证》《椿园诗赋钞》。清吕觐光著《四书宗旨》《左国稽疑》《唐书考辨》《耿堂诗钞》《豸峰纪略》。清吕潮元著《经传笺注》《相业汇纂》《女史参订》《律吕方舆》《井田图考》。清吕成济著《肖严诗草》。清吕培著《说文笺》《五代史补注》《四书典制类考》《爨桐賸稿》《鄂附堂经解》。清吕生潮著《庙考一卷》《古文词》《禹贡考》(二卷)《乡党考》(二卷)《褅祫考》(二卷)《十三经注疏删翼》(二百二十二卷)《听月楼》。清吕文翰著《四书要义》《抱真堂文集》。清吕兆麒著《星泉诗钞》。清吕自林著《周礼汇要》(六卷)《尚友录》(十二卷)《尚友录续集》(二卷)《玉石宝镜录》(二卷)《试帖分类诗笺》(四卷)。清吕伟标著《飞虹阁诗集》。清吕伟庚著《诗经集解》《说文引经考》《诗韵异同条辨》。清吕朝飏著《禹贡注疏》《九河异同考》。清王安人(吕朝栋妻)著《写韵轩诗稿》。清吕凤岐著《说文异字录》《睡甜吟草》《静然斋杂著》《行年录》《集句楹联》。在读书致仕的年代,科举进仕,是一个家族文风昌盛的首要标志。庙首吕氏家族,从宋至清吕氏文武进士达22人,在旌德县名列前茅。吕应黄 宋嘉祐,翰林院修职郎。吕用闻 宋崇宁癸未。吕应遂 宋嘉定庚辰,以赋中。吕应辰 宋绍定己丑,以赋中。吕 泾 宋淳祐辛丑,辞官归养。理宗书“阅古”二字,赦枢密院程元凤为文,赐之。吕应梦 宋淳祐丁未中礼部试,濠州钟离县尉,迁招签郎。吕 俨 元至正,翰林院学士。吕飞熊 清康熙戊辰(武科),陕西甘州右卫守备,监理河务,升济宁州中营守备。吕光亨 清乾隆辛未(1751),历任部曹员外正副郎,山东道监察御史,山西、云南学政,戊戌会试同考官,授甘肃庆阳府知府。吕文光 清乾隆辛未(1751)。吕云栋 清乾隆壬辰(1772),内阁中书,丁酉科贵州主考官,庚戌科会试同考官。由主事历任正副郎,监察御史,除贵州贵西兵备道。吕兆麒 清嘉庆壬戌(1802),翰林院庶吉士,四川西昌县知县、同知。吕祥龄 清嘉庆己已(1809),任直隶蓉城县知县。吕伟标 清嘉庆甲戌(1814),以知县用,自请改教,任江苏江宁府教授。吕登鳌 清道光丙戌(1826)(武科)。吕贤基 清道光乙未(1835),翰林院编修。吕锦文 清咸丰壬子(1852),翰林侍读。吕朝瑞 清咸丰癸丑(1853),翰林院编修。吕贤桢 清光绪丙子(1876),庐州教授。吕凤岐 清光绪丁丑(1877),庶吉士,山西学政。吕佩芬 清光绪庚辰(1880)。

吕祖翼 清光绪甲辰(1904),授户部湖广司主事,分部学习。后任参议院议员安徽省代表。

透过这两份长长的名单,读者自然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吕氏家族是个祟文重教的名门望族、文化世家,吕从庆的影响早已成了千年不更的化雨春风,沐浴着一代又一代吕氏子孙。

主要参考文献:

《安徽历史名人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版。清嘉庆《旌德县志》,黄山书社2010年6月版。民国《吕氏家谱》。

清末吕云仙著《梅竹轩稿》。

(作者系旌德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安徽省徽学研究会理事、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