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鸦山古道与毕桥码头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10-12 10:42

唐清平

微信版第1410期

位于郎溪西南的姚村镇,处于天目山余脉,山势连绵起伏,西与宣州、东与广德相连,南与宁国相望。这些崇山峻岭,在郎溪西南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一方面蕴藏着丰富的物产和矿产,一方面又阻断了人们的交通,限制了地方的发展。为了走出大山,姚村人民历经数代,开山凿石,终于修通了通往外界的道路,于是便有了古老的鸦山古道。从此,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姚村人,终于开辟了一条向南发展的通道,与名扬四方的徽商建立了联系。鸦山古道由姚村姚家塔起始,至永丰殿分成东、西两条古道,两条古道均在宣州区水东镇交汇。鸦山古道开凿于清代顺治年间,嘉庆、光绪、民国年间均有维修。东向一条古道长15公里,西向一条古道长13公里。两条古道均用块石、石板砌筑,少数路段是利用山石开凿而成,路面宽1至1.5米不等,基本上是沿山溪沟间行进,途经山峰则盘旋上下,遇溪流沟壑就横架石桥。古道部分路段至今保存完好,路面、路径以及路旁的构筑等均保留着原始状态。

古道两旁,古树参天,竹林成海,山上植被郁郁葱葱,山间溪流潺潺,水质澄清;依山傍水而建的村庄掩映在绿色丛林之中,幽静古朴。鸦山古道上有自然村落十余个,其中以刘家冲、水榨两个古村落最为典型。水榨村位居东向古道,建村于明代万历年间,村中拥有古树、古桥、古民居、古客栈、土地庙、古井、古寺遗址、苏维埃政府旧址等,文化遗存丰富,内涵厚重,是鸦山古道上重要的人文景观。刘家冲村位居西向古道,建村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已有500年历史。村中拥有300年以上的古树30余棵,还有古墓、古桥、古井、古祠堂、古戏楼、古民居、土地庙、关帝庙、表芯纸厂、茶行以及砖雕、古籍等;刘家冲村历史上还是这条古道上的驿站,商旅人士由水东至此必歇脚解乏,因此带动了刘家冲村的经济发展,造就出优秀的历史文化。

据清代《建平县志》记载,这条古道是郎溪、徽州历史上互通贸易的必经之道,也是古代战事的重要通道。经此道,北可达芜湖、南京,东可通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南可达浙江等地,古道曾为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当年,人们穿行往来于这条古道上,或肩挑背负,或驴载马驮,将山货运出大山,也将在外面购买的物品运回山里。古道属于陆路交通,运力有限,速度缓慢,大批量的货物运输,当时还要靠水运。如何将姚村山区丰富的山货运出去,人们又把目光投向水路。鸦山古道以北约20公里处便是南漪湖。南漪湖位于郎溪县和宣州区交界处,沿湖 “九嘴十三湾、港汊似珠网”,水面宽广,河道纵横,航行便利。南漪湖与长江有河道相连,船舶经南漪湖可到达长江,再经过长江的干支流则可到达全国很多地方。所以姚村山区的大量木材、竹子、烧炭、药材等山货,往往沿着古道运下山来,先通过陆路交通集中到南漪湖畔的毕桥集镇,再通过集镇上的码头运往全国各地。

毕桥镇濒临南漪湖,历史悠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很久以来,沿湖居民大多以捕鱼为生。四面八方的渔民聚集于此并建房定居下来,于是形成毕桥集镇的雏形。后来毕桥集集镇上出现鱼市场,集镇规模逐渐扩展,街市日益繁华。绕毕桥集镇而过的一条河流叫碧溪河,碧溪河向北,顺流而下,经过管家湾、草屋基,便到达南漪湖。很久以来,依靠碧溪河和南漪湖这个便捷的水道,毕桥的航运不断发达起来。开始,部分渔民利用自己有渔船的便利,兼职进行航运业务;逐渐地,有的渔民放弃了捕鱼职业,成为全职的航运者;后来,又有其他人也加入到航运队伍中来。到了19世纪30年代,毕桥已经拥有30多条船,300多吨位的两支船队。其中江北移民有20多只船,200多吨位,清一色的条驳船;湖北移民有10多只船,100多吨位,有乌江船、网船等。

毕桥的航运事业发展后,码头也随之出现,四面八方的船舶到达毕桥。于是,本县姚村山区及广德县部分地区的山货,聚集碧溪河畔,通过码头上船,水运到芜湖、南京等地。民国时期,毕桥更是郎溪县境内西南乡货物进出主要通道,吸引了大批外地船民纷纷来毕桥安家落户。毕桥小镇上当年建有两个码头,码头最早建于什么时间,现在已经无法确定。两个码头都建在碧溪河岸边。位于碧溪大桥旁的码头在碧溪河南岸,属于湖北帮船民控制;位于天主教堂旁的码头在碧溪河北岸,属于江北帮船民控制。据说湖北帮属于青帮,江北帮属于红帮。船民刚来时,由于单航常遭到湖匪抢劫,加之本地人有些欺生,单干揽业务有些不便,于是就自动组织起来。由皖北人组成的叫江北帮,由湖北人组成的叫湖北帮,旧时有湖北帮、扬州帮13支专业渔民队伍。毕桥码头用巨大的条形石板建成,呈台阶状,一直延伸到碧溪河水下,便于不同水位时期船舶停靠装卸。码头旁是宽大的场地和宽敞的仓库,用来存放货物。距离码头不远处,建有供码头工人等居住的宿舍。

当年,碧溪河上商船如梭,白帆点点,绵延数里。毕桥码头边停靠着南来北往的船舶。码头上上货卸货,上人下人,人头攒动,异常繁忙。从姚村、广德等地过来的山货堆积在码头上,码头工人将货物装载上船,一船又一船的货物从这里出发,沿碧溪河进入南漪湖,再沿长江干支流驶向芜湖、南京、上海、苏浙、无锡、常州等地。也有很多船舶驶进码头,满载从外地购入的食盐、瓷器、陶器、布匹、药品等物品。这些货物在码头卸载后,再运往周边各地。水运和商业的发达,也给毕桥小镇带来繁荣。那时毕桥街道两旁商铺林立,行人车辆川流不息,十几家旅店里住满了南来北往的旅客。小镇上随处可见各地的商人和旅客,包括操着独特口语的姚村人。鸦山古道和毕桥码头,成为一条连接山和水的纽带,将封闭的姚村与繁华的沿江城市勾连起来,促进了郎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作者单位:郎溪县毕桥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