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无为县移民旌德始末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10-27 11:52

钱高潮

微信版第1417期

故土难离,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观念。1958年4月,从无为县移民20000余人到旌德的历史事件,有关史志未见详细记载。

64年前的无为县和旌德县同属芜湖专署管辖,当时专署计划组织无为移民40000人到旌德县,实际完成2643户26501人,真正安家落户旌德24000余人。笔者分别查阅芜湖市、无为县和宣城市、旌德县档案局历史档案,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梳理,对旌德县无为移民情况作一介绍。

   起 因

解决盲目外流人员安置。根据1958年2月9日芜湖专员公署民政科《制止盲目外流情况简报》记载:

我区无为、和县、巢县、庐江、宣城、郎溪、芜湖、南陵、繁昌、当涂等11个县的部分地区农民盲目外流,甚为严重;仅据去年(1957)12月份至今年1月20日不完全统计,外流5271户,16172人。其中无为县2694户,9042人……外流原因:一是尚未落网的反革命分子和少数坏分子,以造谣、煽动、破坏生产之机,企图流往外地,逃脱人民对他们的管制和监督改造。二是少数人盲目听信传言,如含山县运槽镇已返回的流往江西的陈某说:“过去听别人说江西怎样好,现在才知道上当了。”三是家庭困难,外出打工养家。无为、和县、含山,由于临近芜湖、马鞍山等城市,少数农民外流找工作做。外流人员中以无为县最多,约占总人数的一半。外流人员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少数是一贯不务正业的游民,极少数小偷和个别逃犯。

安徽省芜湖专员公署“关于1958年上半年移民工作初步总结和今后意见的报告”

1958年1月18日,安徽省芜湖专员公署以民字第054号文件《关于制止无为等县农民盲目外流情况和意见的报告》,向省人民委员会详细汇报了芜湖专署农民外流情况,并拟采取以下四项措施:加强与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成立“芜湖专署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办公室”具体负责劝阻工作;加强对盲目外流地的群众教育,使其安心生产;加强上下联系,建立报告制度;沿江各县在人口稠密地区,以乡或以社为单位组织开发山区远征生产队,向本县山区或我区江南山区迁移,开发山区生产。但目前只限于计划报地委、专署审批,以便有组织的领导开发山区。

开发山区,增加皖南山区劳动力,发展山区生产。芜湖专员公署曾以民字第193号文件报告省人委,计划移民4.8万人开发山区,称:我区无为、含山、和县、芜湖等县地少人多,在部分地区内,人均土地只有1亩左右,劳动力多余。而旌德、石台、太平等县又地多人少,劳动力甚感缺乏。根据这一情况,为了充分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山区生产,拟以无为等县移民4.8万人到旌德等县开发山区。1958年4月27日,芜湖专署致旌德、祁门、休宁县人委《关于认真做好支援山区农民的安置巩固工作的通知》:“截止4月20日止,计组织劳力22556人,其中无为12650人、芜湖(是自发去的)3184人前往旌德,和县4710人前往祁门,含山2012人前往休宁。”

  经过

准备阶段。一是强化组织领导。1958年3月14日芜湖专员公署召开了农民移出县和接收县县长会议,会上决定了移民工作一系列政策方法。成立“芜湖专署移民办公室”,民政科副科长谈浩天负责办公室工作,并由地委农村工作部、工交部、共青团、妇联、民政科等有关单位抽调7个干部驻办公室办公。各移出县和接收县分别成立“移民办公室”和“接收移民办公室”,确定一名县长或副县长负责,并从有关单位抽调干部专职办公;区、乡、社均确定一个主要干部专门负责。

专区会议之后,无为县迅速贯彻会议精神,决定由县委书记处书记王亨昌、副县长王翠华、农工部副部长杨文治分工负责移民工作。3月20日,无为县人委发出《关于动员多余劳动力往旌德县开发山区问题的通知》,并召集县委组织、宣传、农工、财贸、工交等部门和公安局、民政科、县团委、妇联会等单位负责人会议,正式成立了“无为县支援旌德县开发山区劳动力办公室”,从农工、民政、航运等单位抽调7名干部,留1人在附设生产办公室办公,其余6人均分配在沿江的刘家渡、泥汊、小江坝3个小轮码头,负责落实移民过江问题。3月21日,县委第一书记姚奎甲,书记处书记王亨昌、施惠之,副县长周志坚等领导干部分片召开区委书记会议,结合中心工作布置移民工作,下达移民任务。3月29日,县委第一书记姚奎甲又在区、乡党委书记会议上再次强调,以引起区、乡干部的重视。

分配任务。无为全县共计移民4万人到旌德,各区乡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乡、社。分两批行动:第一批2万人,第二批2万人。无为县县委于2月27日正式发文将任务分配到各区。

无为县1958年各区移民任务分配表

备注:此任务是县委于1958.2.27以正式文件通知分配各区、

动员对象。各地农村必须在土地少、人口多、劳动力确有剩余的地方动员,集镇必须是能参加体力劳动的无职业或无固定职业的居民(包括农村非农业人口在内),自愿到山区参加生产者,每户移民最少要有一个劳动力。地、富、反、坏分子,一律不准走;中小学生、荣复军人、老弱孤寡,懒汉不作动员对象;移民中党团员、积极分子要占10%。

移民和安置原则。一是移出地区应不影响本地区农业生产;二是安置上要注意到大多数是分散安置;只有在土地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安置地区才可集中安置,分别将移民组建生产社或生产队。

动员工作。“根据中央提出的发展山区生产和提前实现全国农业生产发展纲要的精神”,提出“组织劳力,支援建设山区”的口号(见1958年7月7日芜湖专署以民字第693号文件报告安徽省人委《关于1958年上半年移民工作初步总结和今后意见的报告》)。以片或生产队为单位召开社员会议,充分说明情况,进行座谈,让有意愿者有一二天时间酝酿,自愿报名,由生产队登记,经汇总审查报乡,再会同旌德县的乡社派来的干部复查批准。对符合条件的男女劳动力(50岁以下,17岁以上)即由乡给予办理户口,粮油关系转移证明,定期动身。对不符合条件的予以说服,动员留下来。采取动员好一个社、结束一个社的办法。基本做到去的愉快,留的安心,对生产不妨碍。动员成熟之后,再由社召开管理委员会,在不妨碍生产大跃进的前提下,具体将名额分到生产队,召开群众会议,自报公议,确定对象,队社审查,报乡批准。乡批准后,将移出农民户口迁移、粮油关系证明、党团员组织介绍信等转好。再以乡编队,以社编组,由党团员或积极分子担任队、组领导,每人带10斤省内流通粮票和一些干粮,以便途中食用。并以乡为单位编选好移民花名册,一式三份,一份存乡,一份交旌德县,一份报无为县。最后,由无为县移民办与旌德县接收移民办联系,派干部来接。

接收移民的旌德县,在移民队伍到来之前,召开有关会议布置工作,发动群众为移民找房子,筑锅灶,借用具。旌德县政府替移民预购了锄头2096把,粪箕3186担,铁锅1691口;准备住房6462间,并为移民准备了菜园地和部分菜蔬。如俞村乡仕川村让每户拿出3斤干菜,总计672斤,支援移民。

移民时间及经过。据无为县《关于支援旌德县开发山区劳动力工作总结的报告》载:第一批移民自1958年4月2日动身,至4月9日结束(第二批移民计划未实施),共移民5991户,26004人,男女整半劳力13101个,超额30%完成原计划。另据旌德县赴无为接收干部按途中伙食补助发放资料统计,共计接收5743户,24754人,男女整半劳动力11982个。这个数字少于无为县统计汇报数,究其原因,是有些农户,在未正式动员或起程前,自发先到旌德寻亲靠友安家落户了。

移民路线。无为县移民按各乡、社编队、组,从原居住地起程,经荻港—繁昌—南陵—泾县—榔桥—旌德,再分散到旌德县各接收移民的乡、社,全程200多公里。移民队伍由旌德县派来的干部带领,各队、组由定好的领导负责,过江以后,沿芜湖至旌德的公路步行。

移民接送。早在起程前的1958年3月23日,旌德县就派出民政科副科长张文义去无为接洽移民事项,另派叶光华等23位干部去无为县带领移民队伍来旌德。移民时,移民所在地及时组织欢送大会。会上旌德县的带队干部按照移迁手续完备的劳动力户主姓名发放转移费用:包括路费每人4.5元;过江轮渡票,行李托运费按每户50公斤计算;途中伙食补助每人按3天计算,每天补助1元;生活补助15天,每天按0.1元算;房屋补助,按移民总数60%补助,每户20元;小型农具、家具每户补助3元,共计发放转移费用215500元。移民家庭成员的衣服、被单、锅、碗、瓢、勺等日用品和小型农具铁锹、锄头尽量自带。

艰难迁移。迁移途中,无论晴雨,都必须赶路,前后走了6-7天,每天50-60华里左右,到达预定地点投宿。芜湖至旌德公路上肩挑背扛,艰难跋涉,遇到不少困难。如少数人没有带粮票、干粮,路经繁昌、南陵等地,擅自去找当地政府部门要钱、要粮、要房子住;甚至出现偷窃、弃婴等现象。部分移迁户携家带口,难以抗拒风险。例如石涧区合法乡团结社二大队贫农社员范庆祥(46岁),全家6口人(妻子和4小孩),4月9日动身,在迁移旌德途中,范庆祥于4月11日病故,只得将尸体运回原籍安葬,家属以五保户在原地被照顾。1958年5月15日,无为县人委送芜湖专署《关于支援旌德县开发山区劳动力工作的总结报告》指出:“从3月20日起至4月17日止,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即顺利地转移5991户,26004人,男女整半劳力13101个,与原分到任务10500个劳动力比,超额完成30%。”

细心接收。旌德县为接收无为移民,宣传发动群众让房或利用公房安置移民。共安置5991户,26004人。其中贫农4720户,中农1197户,贫民74户,男女整半劳动力13101人(其中党员198人,团员591人,社干208人,学生17人)。

旌德县在移民达到后,召开了安置工作会议。对住房、粮食、小型农具等,将征集到的全部物资作了统一安排,分配给移民户使用;并组织干部,挨家逐户检查安置落实情况,帮助解决问题。1958年4月21日《关于做好移民的安置工作和教育工作的指示》:“截止4月15日止,已实际到达15000人,据悉还有11239人,已经渡江,将即到达我县。除此,还有芜湖、南陵等县盲目流入的估计5000余人,总计约31239人。”1958年5月1日,旌德县委送芜湖地委《关于移民和生产种子中的几个问题请示报告》中说:“我县从无为移民6243户,26501人,除逃走1915人,实际人数24586人和自由盲目迁入5750人,合计30336人。”

接着,旌德县召开了移民代表会议进行政治教育,帮助移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稳定移民思想情绪,促使移民户树立长期在旌德安家落户的思想。据统计,当时移民户出勤率一般达到90%,有的社队达100%,多数移民情绪稳定,能迅速投入各项生产,树立了长期在山区安家落户的思想,少数移民思想动摇,不久返回原籍居住。

叁   结果

由于转迁和安置工作中出现较多实际问题,致使部分移民返乡。据1958年6月份统计,无为县移往旌德县的已返回856户,3338人。如1958年5月15日石涧乡人委给无为县人委《关于对迁往旌德县农民盲目回乡情况的报告》中说:

为支援山区建设,我乡曾在4月上旬动员迁往旌德县的农民224户911人。在未动身前,均争先恐后,情绪很高。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发生盲目回流现像。据5月5日统计,全乡已经流回的有31户73人,目前还在陆续流回,回来的这些人,不仅没有粮油、户口迁移证明,是党、团员的连组织关系也未带回。现在,绝大部分人没有房子住,(因我乡房屋作了规划,在积肥中拆掉一部分),农业社又不能安排他们干农活,有的回来整天睡在家中。如王合社宋敬水(转业军人)夫妇二人睡了三天未起床;有的自行参加生产;有的没有粮食,如合兴社刘配金因没得吃,要外出乞讨。

针对这一情况,经反复动员,要他们仍到旌德去,他们都表示不同意。如青苔二社秦正元(共青团员)说:“我死也要死在无为,不到旌德去。”合兴社刘配金说:“我愿意在无为讨饭,也不愿到旌德去生产。”五合社李永民(共产党员)说:“小队不给我记工分,我也参加生产。”

1958年8月30日,芜湖专员公署《关于进一步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通知》指出:“到7月底旌德约有4000人返回无为。”促使移民返回的主要原因,大致是两个方面:

一是安置上的缺失。对移民工作的政治思想教育未能跟上,一些干部把安置移民当成负担,对移民巩固失去信心。譬如解决移民生活上的问题不热情、不及时。个别社队干部认为部分移民要求太高,什么东西都要找社里解决。一些移民家庭生活困难,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在生产劳动上,由于新来乍到,生产技术跟不上,在分工分业上得不到照顾,评工记分少于当地劳动力,认为不能同工同酬。也有部分当地社员认为移民住他们腾出的房子,用他们提供的工具,甚至高级社的钱都优先给移民用来买油盐粮米;而原来的社员预支不到零用钱,颇有怨言。更有部分社干工作作风粗暴,为了防止移民逃跑,采取定量发粮、放哨监视等消极办法,造成移民反感。

二是移民本身问题。部分移民对支援山区建设的意义,思想上不明确,认为是国家安排,理应万事皆顺。动员时以为旌德条件比无为好,所以一到旌德,遇到困难,反差很大,就想往回跑。还有些移民到旌德后见到房子不如原来住的好,用具不够用,干农活比无为还吃苦。听说旌德山田多,旱情频繁,自然条件比不上无为,借口水土不服,想回老家。还有些留在无为的亲友寄钱寄粮票,迁出的社打证明叫他们回去。甚至告诉他们迁移证、粮油关系不要,只要回来就有饭吃;有个别党团员连组织关系都不要就跑回去,也影响移民的情绪。

1958年8月8日,无为县人委向各区公所、乡人委发出《关于制止移民亲属去信至旌德动员移民回家的通知》中说:

为了支援山区,开发山区,加速山区社会主义建设,我县曾于本年春季动员移往江南旌德县的农民计有26000余人。……有一部分移民存有“这山望那山高”的不正确思想,随意往返和轻信少数坏分子的煽动,以致盲目跑回来达数千人。主要原因:有些农业社私自发证明,以及移民中的一些亲属要他们回来,如田桥乡新河农业社曾两次发出证明给旌德县三溪乡,要徐永平、徐世银、黄能水、徐永木等四户回来生产;汤沟区五星社杨先河与表兄湛为沛两人去信给旌德三溪乡志祥社,要其兄杨忠标及早回来。无城西门外,袁和祥和刘明树写信给他老爷(小叔)袁先顺要他回家;确山乡爱国社阮道仙母亲马兰芳寄给其子10斤粮票和人民币2元,要他回家;新民乡马厂社第二耕作区红光小队李发长妻子陈效珍由旌德回家后也去信劝其夫回家;石涧乡姚新太店何道啄去信给其兄何道谋要其火速回家。此外,还有些信件未注明发信地址,所有这些都将严重影响旌德移民的巩固工作,这是一种不顾政策的错误行为。因此,各区、乡必须引起注意,予以检查纠正。

对一些任意回来的移民要采取一切办法,坚决动员回去。个别确有困难的,可由所在地农业社帮助解决路费;对有些户目前确实无法再走的,可通过借粮食的办法解决当前生活问题,但亦应在秋后坚决动员回去。各地不得自行帮助安插户口和介绍去做工,而影响移民归队工作。在动员中必须严加注意方法,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随后,很多回流移民陆续回到旌德。

1958年7月7日,芜湖专署以民字第693号文件报告安徽省人委《关于1958年上半年移民工作初步总结和今后意见的报告》载:

我区1958年上半年的移民工作,是在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形势下进行的。自3月20日至4月20日止,计移民约四万人。无为、芜湖30924人移民旌德(芜湖4423人是自流去的),和县7000人移往祁门,含山2070人移往休宁。

安徽省芜湖专员公署关于进一步做好移民巩固工作的通知

据1992版《旌德县志》记载,1957年年报统计,旌德实有户数20540户,总人口74059人(其中农业人口67025人)。1958年年报统计,实有21770户,总人口90109人(其中农业人口81999)。

据1958年7月26日旌德县民政科张文义写给中共无为县委的报告《关于支援我县移民返回情况的报告》记载:

截止6月统计,无为移往旌德县的已返回856户,3338人。加上部分劝返人员,实际无为移民旌德县并长期定居的约24000余人。

(作者系旌德县旌阳镇人大主席)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