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宣城古城规划建设第一人——桓彝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11-17 17:25

陆再奇

微信版第1427期

宣城古城,自公元325年建城以来,距今1700多年,屡毁屡建,但城址从未迁移。如今高起点、大手笔构建的“一城四片区”,也是以古城区为核心,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特别是中小城市建设史上非常罕见,这一切源于西晋咸和年间宣城内史桓彝首建城池的科学选址。

桓彝,字茂伦,公元276年生于今怀远县儒学世家,自幼饱读儒学经典。《晋书》对他的评价是“性通朗,早获盛名”。青年时步入仕途的第一个职务是州主管文书的小吏,晋元帝司马睿时为安东将军、浚遒县(位于今肥东县境内)县令,晋明帝司马绍时因参与平定王敦叛乱有功,被赐封为万宁县男。

晋代,宣城疆域相当于今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宣城市(不含绩溪县)、黄山市的黄山区等地,总面积27000多平方公里,“阻带山川,频经变乱”,管理好这片区域,尤其是控制好境内的八百里长江,不仅能保证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安全,又能为国家提供大量的兵源和税源,“宜得望实居之,窃谓桓彝可崇其选”,公元325年,晋明帝诏令桓彝出任宣城内史。

桓彝到任后,首先是招募为躲避王敦叛乱大批流亡的老百姓,开展生产救灾,待民境稍缓,为安全计,决定择地建造城池。在此之前,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诏令天下郡县修筑城墙。宣城等长江以南地境时属楚王韩信的封地,刘邦为防止隶属于异姓王的郡县凭借城池发动叛乱,不准兴建城池,因此,至桓彝到任时,宣城虽然是人口聚集的行政中心和文化发达的郡县衙门所在地,因为没有城防设施,逢战必失。

桓彝选择城址的艰辛过程,笔者无法考证。依据今天的地形和地貌推断,陵阳山既符合“据山为域、枕水为邑”的古代建城原则,又能满足战争攻防进退的需要,同时非常适合人类居住。

陵阳山方园约1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多米,远视酷似大鳌(即巨龟)浮云,鳌头,鳌身,鳌尾为三座山峰,从北向南一字排列,主峰鳌身居中,山势呈中高外低走向,冈峦盘屈,森林茂密,众多天然河流和水塘密布其间。登临主峰,四周军情一览无余,即使城市被围困,也不会因无水源而不攻自破。

陵阳山外围的宛溪河等天然河流,是城市防守的天然屏障。宛溪河自陵阳山南麓与青溪河交汇于陵阳山东南,绕陵阳山外围由东流向东北,在陵阳山北注入水阳江。句溪自东南向西北绕陵阳山外围与宛溪河交汇。霍村水(今名梅溪河)沿陵阳山南外围自西向东注入青溪,随青溪河水注入宛溪。石子涧水(今宣城人习惯称其为道叉河、又名道场河)沿陵阳山外围从西北流向东与宛溪河交汇。宛溪河通过水阳江、青弋江水系,经长江南下东海。清代著名山水画家张宗苍(1686—1756年)曾画有“宣城鸟瞰图”,整座古城处于山水环抱之中。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南巡,张宗苍献画册《吴中十六景》,其中就有此画,深得乾隆赏识。乾隆在此幅画上亲笔题词曰:“宣城县即宣城郡,永安桥接凤凰桥。谢朓李白两人物,前呼后应相逍遥……”

陵阳山北的“江南诗山”——敬亭山,主峰海拔317米,似天然屏障,犹如靠背椅子,阻挡了来自北方寒冷气流对陵阳山的侵袭。东边麻姑山、西边珩廊山好似椅子扶手位于陵阳山两侧,因此,古有“麻姑有意嫁珩廊,敬亭阻隔”之语。

另外,从山势来看,陵阳山坐北朝南,水是自西向东转向北,形成三面环抱,呈“山环风萃,水曲气结”态势。四周紧邻之地,东为宽阔的平原,湖泊、沼泽夹杂其间;西面低山、丘陵远近呼应;南面响山、双羊山错落有致,蜿蜒起伏,龙脉所从,远处高山或隐或显;北面龙头山、凤凰山比肩耸立。民国24年洪素野在其《皖南旅行记》中说“宣城城内多林木,并多丘陵小阜,若在林中丘上闲步,使人如置身原野,不知道在城市中,也忘记是在丘陵上,这是此间一大特点。欧洲各国城市中,亦多高坡长坂,起伏不平,当时为国中所未能见,直至今日才第一次见到了。”

综合各方面的史料分析,桓彝建造的“子城”,以陵阳山主峰为核心,向四周扩散,城区轮廓大致范围是:东至宣城中学东,西至豆粉巷西,南至今绿宝雅宛一带,北至谢朓楼北,总长七里许。主城区所在地,自西晋至清末1500多年间,一直是历朝历代郡、州、府、路官府衙门等核心机构所在地。

桓彝任宣城内史时,宣城辖境安定局面仅保持两年多的时间,公元327年,苏峻叛乱,桓彝奉旨讨伐苏峻失败。因新建的土城墙不够牢固,不足以防守,桓彝先是退守广德,再退守泾县,为苏峻部将韩晃所杀,终年五十三岁。宣城人纪世和收其遗骸葬于古城北东门渡,在古城内建桓公祠祭祀。

(作者系宣城市党史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