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清至民国绩溪商人在宣城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作者: 发表时间:12-13 19:19

清至民国绩溪商人在宣城

程尚远

微信版第1441期

宣城为历代郡、州、府所在地,宣城县(今宣州区)的面积、人口,在皖南属最大县份,又系鱼米之乡,素称“江东粮仓”。境内有皖南最大的内河水阳江“黄金水道”,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时,水路运输是城市发展的首要条件。宣城依靠其优越的地理优势,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成为皖东南重要商埠。宣城县的孙家埠镇,地处水阳江上、中游之交,上游绩溪、宁国山区所产木材,多水运至孙家埠集散,孙家埠遂成皖南最大木材交易市场。宣城也成了徽州商人经商的首选地之一。

宣城北门外任氏一条街

早在清乾嘉年间,就有绩溪人在宣城开店。据《梁安任氏宗谱》载:清乾隆间,绩溪城北任氏兴旺,有多人旅宣经商,开有杂货店多家,颇有名气。十四都西坑(今伏岭镇西川行政村)任氏于明嘉靖初自县城迁来,清代凤山公读书入庠,后当塾师,家境渐裕。四十四世明哲公生二子:广远、广达,孙质甫、谷庭、耕三。洪杨之乱,质甫兄弟由父母携往桐坑源深山,方免于难。乱后,家徒四壁,田园荒芜,广远无力让儿辈继续读书,乃改走从商之道。县城同族人任彩章等早年就在宣城创办有商号,凭着宗亲关系,得其帮助,广远送儿子质甫偕侄谷庭赴宣城学生意。多年后,两兄弟稍有积余,合资在宣城自开杂货店任广裕号。其后,谷庭又携带弟耕三来店就业,堂兄弟三人就此立足宣城。

任广裕杂货店坐落宣城北门外大街,这里濒临水阳江码头,水路交通方便,由水阳江向上游,有船通往孙家埠、水东、港口,远至宁国县河沥溪;向下游有小火轮和木船沟通油榨沟、新河庄、水阳、黄池等多个集镇达芜湖,商路广阔。他们传承徽商以义为利,诚信为本,艰苦创业的理念经营店务,深受广大客商信赖,很快兴旺起来。并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增设粮行、油坊、酱园、酒坊、糕点作坊等。任广裕店资金雄厚,有职工数十人,店面众多,以批发业务为主,兼门市销售,业务风生水起,成了宣城的大商号之一。任氏兄弟也在宣城商界崭露头角。

清朝末年,朝廷国库空虚,向民间推出捐官捐功名措施以敛财,一些有钱人都以捐取功名为荣耀。任氏兄弟赚了钱,也向清廷捐饷。质甫例授奉政大夫、五品候选州同。谷庭捐了个九品登仕郎,还例授其父广达为登仕郎。武昌起义时,局势动荡,宣城一带地方不靖,匪患纷起,邑中各界人士为保地方安宁,共商对策,组织民团自卫。民团所需枪械,须往上海采购。在此兵荒马乱之时,质甫受商界推举,临危受命,慨然前往上海,购得一批枪械。因军火系禁品受阻,质甫又折往南京,多方设法谒见临时政府官员,申请获得运输枪械的证件,将枪械安全运抵宣城,各界人士大加赞赏。从而声誉提高,在宣城商会担任了要职。每遇灾年,任氏兄弟经营的粮行多次实施平粜,让利出售,纾解民困。他们的急公好义,博得宣城父老的嘉许,也提高了任氏商店的知名度,生意更为红火。

店业进一步壮大,拥有充足资金,兄弟三人又各自分道创业。除保有老店任广裕外,质甫去宁国县河沥溪分设宝东丰杂货店,同样兼开多种作坊,业务上与宣城老店相呼应。谷庭在宣城另开天泰号商店,兼任经理。耕三没有捐功名,以其资财在宣城另开味香村号商店,又到孙家埠开同兴木行,经营木材生意,还引进现代机械,在宣城首创惠丰机械碾米厂,由侄婿章锦林任经理。那时,绩溪人吴兴周等人在芜湖创办明远电灯公司,邀集芜宣各地徽商参股,任氏兄弟都投资入股,成为芜湖明远电灯公司的股东。

从清末至民国前期,绩溪西坑任氏兄弟开的商店和厂坊,林立于北门外大街,人称徽商任氏一条街。

可惜天不假人,正当任氏兄弟商业鼎盛之际,质甫于民国14年赴河沥溪宝东丰号处理店务,突发急病于五月二十五日逝于店中。他的两个儿子学初、学川继承其业,不几年也先后英年早逝,店业由长孙冬生掌管,逐渐趋向衰落。谷庭、耕三不久也先后病故。谷庭原在宣城娶了二房妻孙娣,生一子金根,谷庭逝后,子尚年幼,店务由遗孀孙娣主持,管理得尚好。耕三逝时,妻在老家,一子学忠才入学读书,后继乏人,孙家埠木行歇业,宣城碾米厂由侄婿章锦林代管,后来权、利旁落于他了。

抗日战争爆发,宣城多次沦陷,战火所及,商业遭殃,任家店受创严重,老字号任广裕倒闭,任氏三家都逃难回老家,店业从此一蹶不振。到解放前夕,剩下学忠家的味香村商店还在苟延残喘。不久解放,宣城北门外的任氏一条街从此成了记忆。

宣城孙家埠的绩溪木行

孙家埠是宣城县商贸重镇,旧时商贾云集,百业兴旺,市面繁荣,尤以木行业最为突出。孙家埠位于水阳江上、中游之交,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源自绩溪山区的戈溪水、金沙河和龙溪水,流入宁国境称西津河,与发源于宁国东南的东津河相汇,流入宣城县境为水阳江。到中游孙家埠后,地势平缓,河面宽阔。过宣城入下游,注南漪湖分为二支:一经黄池河汇青弋江至芜湖;一经姑溪河至当涂,均流入长江,远通南京、扬州、上海及苏北。另有一路从南漪湖向东,在江苏高淳县越东坝,经胥河沟通苏南各地。孙家埠处于上游绩、宁山区和下游水网城镇的交接点,遂成水运交通枢纽。绩溪、宁国山区盛产木材,多于春雨季节,将木材扎排由水路流放到孙家埠聚集,然后拼成大排转运芫湖、南京、苏北、苏南各地。孙家埠就成木材中转集散地,经营木材的木行应运而生。

早在清代,孙家埠就有了木行。笔者早年在二都大溪村田野调查地方文史,据村老陈有有提供史料:清嘉庆间,大溪村陈氏岩老公经营木业,运往宣州孙家埠木行转销。那时已有绩溪十五都人(今家朋乡)在孙家埠开木行。民国时期,孙家埠有木行十多家,其中绩溪人占主导地位。民国初年,绩溪十四都西坑人任耕三在宣城北门外开南货店、粮行等兴旺发达,斥巨资在孙家埠开设同兴木行,因两地店务难以分身照顾,聘同村人、家父程宪章任司账,协理店务。又接纳其弟大原来木行任事。后来耕三看中大原为人靠实,精明能干,将长女许配于他,以后木行业务交女婿全权代理。耕三去世后,同兴木行收歇,大原自行集股新开义泰木行。这时,绩溪十五都安竹坞人程云执合股开的万顺木行资金雄厚,业务规模最大,在孙家埠木行业首屈一指。程云执成了孙埠镇商界的领军人物。

木行业务主要是存储代售山区木材商(称山客)运来的木材。山客从山区采购木材,扎排运到孙家埠,用篾缆将木排拴紧,固定于岸樁上,由木行代管(孙家埠镇上有专门编制篾缆的作坊)。下江来采购木材的客商(称水客),通过木行为经纪人将木材成交,木行从中提成收取行佣。另一种方式,山客的木材到埠后,由木行估价收购,然后待机转售给水客。这种方式利润较高,但承担风险也大。木材成交后,有的水客需木行提供水手帮助外运,由木行代雇水手,另外收取费用。来行的山客、水客都由木行提供食宿。木行中除经理、司账为领导层,还配有检尺、跑外、炊事员和水手。抗战前的义泰木行有店伙七八人,每年经营的木材量达数千两(“两”为木材计量单位,相当于立方)。

抗日战争爆发,宣城孙家埠沦陷,水路被日军封锁,山区木材无法外运,木行停业。木行老板为谋生计,改营其他商务,以程云执为首,联合程大原等木行从业人员,合资成立信孚货栈,并在宁国县河沥溪(属国统区)设信孚分栈,两处相互联系,冒着危险,穿过封锁线,将下江大城市的布疋、食盐、五洋杂货运到河沥溪;又将山区的山货土产运回孙家埠,再往下江转销。信孚货栈是战时孙家埠最大商号,曾盛旺一时。

抗日战争胜利后,水阳江水运重开,山区木材可以外运,孙家埠木行恢复营业,原信孚货栈改组成联营的信孚木行,独揽孙家埠木行业。不久,各股东分道扬镳,程云执恢复万顺木行,程大原成立益大木行,绩溪磡头人许大有后来从万顺木行分出,另立新华木行,加上非绩溪籍的木行,到解放前夕,孙家埠尚有木行八九家,其中绩溪人开的有5家。但与抗战前木行兴旺的境况相比,已大不如前了。

1947年暑假,笔者曾到孙家埠叔父程大原的益大木行小住几天。步上水阳江大堤,一眼望去,迤逦一里多,宽近百米的水阳江面上,木排连成一个木头大广场,妇女在木排空隙担水、浆洗,小孩在木排上跑来跑去,令人眼目一新,孙家埠不愧是皖南木材集散中心。解放后,木材统一由国营木材公司经营,绩溪人在宣城孙家埠开木行也成了历史。

资料来源:

1、《梁安任氏宗谱》

2、《绩溪西川村志》

3、村老及原木行老职工口述。

(作者系绩溪县教育局离休干部)

【责任编辑:admi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