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旌德学馆书院纵览(下)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4-26 10:25

方光华

微信版第1506期

中国古代教育,用时下的概念表述同样有官学和私学之分。国家层面官学最高学府是太学、国子监,到县级层面就是县学;私学的形式是书院和私塾。

毓文书院甲江南

毓文书院是旌德清代乾嘉时期的一所知名书院,院址在今天的白地镇洋川村,创建者是村人谭子文。抗日战争前夕,安徽省图书馆吴景贤先生在撰写《安徽书院志》《安徽图书馆沿革考》时,披览了全省宋、元、明、清269所书院的有关记载后,将毓文书院与同时代各书院进行比较,赞誉毓文书院是:乾嘉时代安徽讲求汉学书院之翘楚。非特可补紫阳书院之不足,实亦堪与当时杭州之“诂经精舍”、广州之“学海堂”鼎立媲美。洋川毓文书院既不是官办,也不是地方集资筹办,而是由商人谭子文私人出资“二万两有奇”的白银独立兴办。谭子文(1733—1813),名廷柱。从小家境清苦,弃学就商于六安之双河集。五十岁以后,家业渐丰。遂于乾隆末至嘉庆初(1794—1796)分家产之半(白银二万多)在家乡创建毓文书院。三年中筑房舍堂馆一百多间,重金礼聘名师,招江南四府一州(宁国、徽州、池州、太平府和广德州)之士肄业其中。他还节衣缩食、积累资金以奖励师生之勤勉者;又节约日用,搜购经、史、子、集各种书籍以供师生学习。谭子文酷嗜读书,每日两至书院聆听读书声为乐。对于谭子文输财办学,重视后辈的培养教育,山长洪亮吉说:他的贡献远非赈饥恤贫、修桥补路、施医舍药等一般善举所可比拟。因此,清政府按例给谭子文以四品知府衔的奖励。毓文书院坐落在洋川村西洋山麓的六级梯形山坡上,就山势高下曲折建成亭、馆、廊、庑、圃、园等一个独立的建筑群。始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落成于嘉庆元年(1796)。正屋一堂7间三进六厢,楼上、下计37间。正屋两侧三个梯坡上各排列一进两厢楼上下六套余舍共计60间,又在右首花园内建“生云阁”“文澜所”“适野别境”,楼上、下39间,共有民舍136间,编成108个字号。在另一侧造“文星楼”三层宝塔一座,“适意亭”一所,各有游廊互相沟通。

园内凿有方、圆池二口。厨房、厕所、浴室、敞厅以及院墙、照壁、甬道、栅栏应有尽有。每套房屋都置有桌、椅、床、凳各色器具,统共用银一万零五百两有余。正屋楼上为“月午楼”,原是读书之所,后作为收藏书版之处。楼下“亦乐堂”是讲坛,坛上供有紫阳朱子(熹)的神位。督学使王绶为书院撰写的碑记中说:“是役也,不费公帑,不藉众擎,讲堂巍然,廨舍秩如,有亭有楼,有园有池,墙垣庖湢,以及需用什物,靡不毕具。又置田百七十亩,存生息银四千两,以裕经费,可谓为之勇往而筹之周备者矣。”山长孙原湘也在碑记中称赞其规划得体,结构适宜。他说:“其屋宇随山以为高下,居、游、庖、汲咸得其所……,其规画视都会书院有加。”督学汪守和在《毓文书院记》中对书院读书讲学的环境不乏溢美之词:“其讲堂横舍、修脯饩资,一准各都会规制,而溪山之胜、登望之乐有加焉。是足称藏修游息之宜,而为车马冠盖、游辨纵横者所不至。”毓文书院除延聘山长一人以主讲席外,设董事一人总揽后勤供给等事宜,董事在谭族生监中择其有身家、品行端正者充任,每年支给饭食银十六两。书院经费全部由谭子文一人捐助。除建造房屋、购置设备外,又另购置田亩及捐银发典生息,以供山长及生徒工资饭食等开支。前后四次集资连建房花用共捐银二万二千九百零二两九钱。后来由于典当亏欠,几经诉讼,迁延数年方追回本银四千多两,为求妥善,又将追回银悉数购买庄田八处,以为长久之计。书院主要开支为山长待遇及内外课生徒薪水膏火费。毓文书院山长的待遇十分优厚。以科甲出身分三个等级:举人年薪银二百两,进士年薪银三百两,翰林年薪银四百两,外给膳银一百六十两,又有聘金程仪(路费)二十两。而在当时一名县教谕或训导(相当教育局长)年薪只有数十两,岂能望其项背!生徒待遇至嘉庆七年(1802)才开始规定,堂课考取生童每年约取花红银三十五两。九年由谭氏补捐一千五百两生息,以备肄业者薪水之资,规定凡来院肄业,由学宪(府县学官)及院长考核。文理优而常住院者录为内课生,酌定15名,每月发薪银一两;文理优而在外坐馆,惟一月两课到院者录为外课生,酌定15名,每月发纸笔银五钱。其余的人,课期到院者,只有奖银而无月费。凡院内肄业生徒“开科发甲”(县乡会试考中)者,均由院中备送花红银五十两。院中一月两课,定于每月初二和十六日举行,谓之月课。月课课卷由山长评定。区分甲乙,而后送县印榜揭示。院中假期,规定每年三节。即清明、端午、中秋等节外又给假四日,若再逾期就要扣除薪水。“倘或有惜故嬉游旷课,不守院规者,即黜出以敦士品”(《毓文书院志·经费》)。每逢花朝(二月十二),上巳(三月三)及中秋等节日,师生共同饮酒、赋诗、作文以为乐,谓之“雅集”(《毓文书院志·艺文》)。徽州是理学家朱子的故乡,号称“紫阳阙里”。旌德与徽州山连水接,朱子的流风余韵对旌德影响颇大,乾嘉之世仍相延不替。书院正屋的“亦乐堂”上供奉朱子牌位,足资证明。书院第二任山长扬抡有“鹿洞遗规在,居然厦万间”,第三任山长朱文翰有“举头鹿洞风规在,晚进何人敢抗颜”之句。鹿洞指的是朱熹重建并讲学其间的江西庐山白鹿洞,亦即白鹿书院。

洪亮吉是毓文书院的第四任山长,1802年至1805年在书院主讲,倡言经史训诂之学,于是学风为之一变,生徒皆致力于匡世济民之实学,而跳出语录讲章之外。其后,山长赵良、夏炘、包世臣等均以朴学务实为宗旨,书院创办人谭子文无门户之见,绝不干预山长的教育,开创了毓文书院(主张朴学)与紫阳书院(主张理学)别树一帜的新学风。因此,江南名流一时互相推荐,纷至沓来,各尽所长,使这所书院办得卓见成效。为使学子博览古今,增广见闻,谭子文接受洪亮吉的建议,派人与洪同至吴门选购经史子集等书籍共60种,4213卷。其中尤以史部为最多,计26种,3355卷,洪氏在书院志“书籍”一章序中说:语录盛而经学衰,明中叶后复盛行讲章,而圣人之旨益晦。是则经学宜亟讲。外此则二十二史可以博览古今,周秦诸子、唐宋总集、类集,可以搜采异同,增广见闻,亦儒家不可少之书也。毓文书院僻处乡隅,虽为一介商人所独办,不比“诂经精舍”与“学海堂”都是阮元督学浙江和巡抚广东时所办。可是谭氏所延聘的山长,实皆知名之士,一点不比阮元差。尤其是洪亮吉和包世臣,二人均为清代朴学大师,一被誉为吴派经学家,一为经世学家。两人与书院之关系最为深切,影响最大。《毓文书院志》八卷是洪亮吉亲手撰写,历经四十多年,直至包氏增补辍笔,以后虽无继修者,但也足贵。洪亮吉和包世臣都在这里整理编辑了各自的著作——《更生斋集》和《安吴四种》,一用木雕版,一用聚珍版(泥活字版)印行。洪亮吉的《洪北江先生年谱》一书即是由毓文学生、洪亮吉高足吕培等编成问世的。山长,是书院的灵魂。谭子文在乡间办书院,却肯出重金聘请学有专长、识有独到的高士名流来教育后代,这是他高人一等的地方。毓文书院有姓名可考的22位山长中,有举人8人,进士14人(其中状元1人)。按顺序依次为黄征入(进士)、扬抡(进士)、朱文翰(进士)、洪亮吉(进士)、赵良(进士)、顾皋(状元)、马翊宸(进士)、吴文炳(举人)、王家相(进士)、孙原湘(进士)、董桂敷(进士)、张臣(进士)、程表(举人)、帅承瀚(进士)、胡国粱(江南解元)、丁金榜(江苏亚元)、陶北堂(举人)、阮文藻(进士)、夏炘(举人)、陈守谦(举人)、王芳(进士)、包世臣(举人),这些人大都为饱学之士,由此足可看出谭子文的一片苦心和书院的影响力。

毓文书院的学生,仅洪亮吉初修时(1804)的《毓文书院志·人物·弟子》载内外课生徒76人中有廪生(额内的廪膳生员)7人,增生(正额外再入学之增广生员)1人,附生(额外增取附于诸生末的附学生员)37人。他们的籍贯分别是旌德、太平、绩溪、青阳、歙县、石台和浙江余姚、江苏江阴、武进。其中成就较大的有7人:吕伟标,旌德县庙首人,1814年进士,即用知县,自请改教,补江宁府教授;吕培,旌德县庙首人,1813年举人,曾为洪亮吉编成《年谱》。7人中有3人为青阳籍(陈坡、陈壤、陈塾),两县志书《文苑》均有7人传。1804年,洪亮吉仿钟山书院体例,为书院写了志书并开始刊刻,扉页上有“版藏月午楼”字样。志分:创建、经费、山水、薢舍、人物、金石、艺文、书籍八卷。洪亮吉在旌德还编成了他流放伊犁归来的《更生斋集》16卷,雕印成书。扉页上有“刊于洋川书院”字样,每卷的末行分别刻有“受业吕培、谭正治、谭时治、谭贵治、吕玺、曹景先、汪宾、崔本化等校字”字样。其中尚有以上诸生和吕伟标、青阳陈蔚、陈壤、陈塾及丹徒于渊等的《题〈万里荷戈集〉》诸诗作。1844年,包世臣在书院讲学之余,撰成《管情三义》《齐民要术》两稿,连同旧作《中衢一勺》《艺舟双楫》,名曰《安吴四种》共36卷,泾县翟金生用泥活字版印刷500部。旌德人饶学彬(勉庵)在书院著有《月午楼古诗详解》两卷。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解为后人所推崇。嘉庆十八年(1813)谭子文去世。毓文书院由他的三房子孙轮值院事,一直延续到1866年,算起来前后历史整70年。写到这里我想引用洪亮吉的《月午楼歌》作为本文结尾:仙人好居楼,楼筑青山头。楼居又比山居好,八牖居然拓天表。山楼明月不待宵,海上月出光先摇。读书声高月亦高,月午尚觉书声飘。前黄高峰后箬岭,书声飘压四山顶。松梢夜半老鹤醒,鹤唳亦比书声清。楼头鹤影兼人影,楼外云铺百余顷。仙人世外无书看,听书日日来檐端。月亦不得落,书亦不得完。君不见,红阑干前白玉盘,读倦且把明霞餐。(作者系旌德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