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宣城:奋力拼搏率先崛起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7-23 19:17

  快速崛起的新宣城

  5月的江南,风和日丽。

  宣城东南郊的千年古镇——水东,由安徽海螺集团投资30亿元、年产1000万吨水泥熟料的项目工地,重型卡车来回穿梭,建设场面热烈繁忙,工程进展顺利即将投入生产,宣城即将成为华东乃至全国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江南诗山——敬亭山脚下的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近9000万元的上海丝绸集团宣城尚时制衣有限公司和总投资700万美元的迪尼威(安徽)服饰有限公司里,一边在火热地建设,一边在紧张地生产,一个出口服饰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加工的新基地即将成型。如今,宣城充分利用资源、交通、区位优势,以大项目带动,加快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在实现快速崛起。

  不久前,市委书记方宁、市长高登榜分别来到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开发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进行调研。他们指出:开发区是宣城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在省级宣城、宁国、广德三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郎溪、泾县、绩溪、宣州等工业园区里,快速聚集了一大批从苏浙沪等沿海地区引进的企业,工业集群和规模效应开始显现。今年第一季度,全市累计完成投资21.1亿元,同比增长52.9%。

  宣城是安徽的东南门户,区位优势明显。200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强力推进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大力实施“以新型工业为主体、以效益农业和特色旅游业为两翼”的经济发展战略,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发展路子等三条经济工作指导方针,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蓬勃发展势头,外贸进出口、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水平等多项重要经济指标迅速攀升,有的进入全省前列。

  “十五”期间,宣城市始终围绕东向发展这一主线,以招商引资为载体,促成了一批大企业、产业群体落户宣城。5年中,全市共引进境外、省外企业280多家,引进项目3000多个,利用内资150亿元、外资2亿美元,引进内资总量、增幅连续几年名列全省前茅。2006年,宣城招商引资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533万美元,利用省外资金96.3亿元,同比增长51.5%。今年一季度,引进内资总量19.5亿元。

  对接长三角、融入苏浙沪,以新型工业为主体、以效益农业和特色旅游业为两翼,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在发展工业经济过程中,宣城市坚持总量扩张和产业升级并重,着力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制造、建材原材料、医药化工等支柱产业,培育壮大耐磨材料、电子元器件、电机泵阀、宣纸、链条、服装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同时,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主动参与苏浙沪区域经济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加入大企业的分工体系,与苏浙沪地区实现横向联合,提高工业专业化水平和生产集中度。“十五”期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累计投入超过140亿元,年均增长52.2%,全市共有40多个工业项目被列入省“861”计划。2006年,宣城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0.1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增速位居全省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5%,增幅列全省第一。“凤形”牌耐磨材料和“南华”牌电机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宣城有着丰富的农业和旅游资源。近年来,以苏浙沪市场需求为主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产品打开长三角市场,逐步成为面向苏浙沪的“果蔬园”、“苗木花卉园”和“家禽水产仓库”。围绕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该市通过挖掘“徽文化”和“新四军文化”内涵,重点开发建设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景观旅游,并着力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整合,精心构建具有皖东南特色的旅游品牌。

  决战“十一五”,建设新宣城。如今的宣城正围绕建设“实

9 7 3 1 2 4 8 :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