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经济社会发展综述:奋进新征程 迈好第一步
来源:宣城日报 作者:利成志 发表时间:06-19 08:25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精彩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书写。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两个五年”交接的新长征起点上,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争分夺秒提效能,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9.1%,居全省第3位;1至4月,多数指标增速高于全省、位次前移,6项指标增幅居全省前三位。

质量效益明显提升。1至4月,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4.7%和33.1%,分别居全省第6、7位。新登记市场主体11530户,增长22.6%;民间投资增长23.5%,居全省第4位。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一季度,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居全省第7位和第5位,分别增长16%和15.1%。1至5月,全市民生支出119.5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2.6%。

“十四五”美好宣城画卷徐徐铺展开,一笔一画重重地落在了全市党员干部向着使命集结的初心里,落在了各项事业攀升出的数据曲线里,落在了群众共享平安和谐幸福的笑脸上……

创新驱动 优化产业结构

“如果你用腾讯地图给你的朋友发送定位,这个定位就是从我们这儿发出去的。”安徽宇呈数据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长江满是自豪地说。

其实,徐长江口中的“我们这儿”就是宛陵科创城,也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高水平建设宛陵科创城和宣城(上海)科创中心,首次申报高企户数增长69%,上报研发经费增长20%以上。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市紧紧扣住“创新”这个关键词,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逆势上扬,不仅在发展速度上实现争先进位,而且在发展质量上扛旗夺杯。

——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全面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持续推进“千企升级”和“双百”计划。1至4月,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1.7%,居全省第5位;汽车制造业等六大主导行业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9个百分点。

——制定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30条”,实施营商环境指标长制度,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打造“徽常满意”服务品牌。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20户,创历史新高。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开展“宣城好物、惠聚万家”促消费系列活动,推进市场销售稳步恢复。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7亿元,增长41.9%,两年平均增长9.2%。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农业生产总体平稳。一季度,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27%,居全省第2位。

创新,正成为推进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1至4月,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4.7%和33.1%,分别居全省第6、7位,均比一季度前进1位,两年平均增长22.9%和16.8%。新登记市场主体11530户,增长22.6%;民间投资增长23.5%,居全省第4位。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7.9%,比一季度高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1至5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3亿元,增长21.4%。

“双招双引” 增强发展后劲

亚鑫重工是一家从常州迁入郎溪县的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钢结构制造业、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矿山机械、起重机械及其他产业用材。

谈及落户郎溪的原因,该公司负责人芮红兵说:“梅渚工业园区北部与江苏省溧阳市社渚先导区毗邻,南部与郎溪县经济开发区相连,省道穿境而过,西部梅溧河黄金水道已全面通航。作为一家运输量较大的企业,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大方便了我们企业内运原材料和外运产品。”

水深则鱼知聚,林茂则鸟有归。我市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制定《关于推进高质量“双招双引”三年行动计划》和《宣城市产业链招商引资工作方案》,打造“宣招天下”招商平台,构建领导带头、部门跟进、市县落实的上下贯通、纵横联动工作体系。1至4月,全市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148个,居全省第3位,增长31%;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增长43.7%,居全省第4位。不仅如此,我市还强化企业需求导向,扎实推进“宛陵聚才”行动、“宛陵英才”支持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520余人、团队55个。

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就必须比别人醒得更早、跑得更快、拼得更狠。我市坚持实施顶格战法,严格落实“四督四保”“三个走”和“集中开工”等工作机制,开展五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累计集中开工项目103个、总投资390.6亿元。

数字是最好的注脚。1至4月,全市亿元(工业5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586个,完成投资224.9亿元,同比增加46.1亿元,占年度计划34.8%;新开工项目182个,同比增加23个,开工率62.3%;竣工项目37个,同比增加15个,竣工率25.3%。

深化合作 推进一体化发展

日前,“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交通运输部门首次联席会议在广德召开。无锡、常州、湖州、宣城四市交通运输部门签订合作区交通互联互通建设、综合运输一体化建设、联动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等六个合作协议,为畅通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我市“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今年以来,我市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重点突出“五个区块链接”,着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标“五个区块链接”重点合作领域,推动与沪苏浙地区的合作协议及重点项目加快落地落实。截至目前,市县两级与沪苏浙地区建立合作事项达72个,沪苏浙客商投资的宇航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置信纺织产业集聚基地、华域皮尔博格、永电智创城产业园等项目加快推进。

为推动“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高位起势,我市制定实施《高质量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一地六县”合作区宣城区域2021年工作要点》,编制上报综合协调中心服务区核心区、起步区规划初步方案和郎溪、广德片区规划初步方案,制定中国(安徽)自贸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初步方案。截至目前,与“一地六县”区域签署合作协议达18个;“一地六县”合作区先后五批集中开工重点项目超70个、总投资逾230亿元。

一子落而满盘活。我市顺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势,成功举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新能源产业联盟大会暨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峰论坛;4月19日至22日,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考察期间,我市与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公司签署深化合作协议;郎溪、广德和溧阳共同签署高质量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协议;5月27日,我市与上海嘉定、青浦两区和苏锡常湖嘉“五市”签约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一次次地深入对接、一次次地制度铺轨,让我市经济发展活力迸发,环境磁场吸引力更足。

突出民生 创造美好新生活

4月10日至23日,宣州区锦城社区党委组织党员前往包保网格内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入户走访活动,与小区居民面对面进行交流,征求他们对城市发展、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

锦城社区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能立即解决的,志愿者们现场帮助解决,对需要社区帮助解决的,我们进行集中汇总到社区后逐一解决,确保问题不解决不放过。”

“小切口”关乎“大民生”。我市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拨付民生工程财政资金13.7亿元,32项民生工程总体进展情况较好,工程类项目全面启动,补助类项目资金及时发放到位,参保类项目保障有力。市政府10件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开展、稳步推进。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自2020年2月10日至今,全市已连续四百多天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截至6月3日,共接种新冠病毒疫苗819928人、927670剂次。

重点项目是支撑投资的关键,也是进一步缓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突破口。我市持续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年活动,全面实施城市更新和双修行动,265个城市建设项目加快推进。1至4月,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1.9%,居全省第3位。截至5月底,市区完成房屋征收408户、10.3万平方米;棚改新开工完成1010套,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2640套,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民生三感是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衣食住行、生老病养,便利安全、公平公正,每一个维度都折射出宣城砥砺前行的基本气质。我市统筹“智慧宣城”“数字宣城”建设,实施人居环境、通行效率、绿化亮化、公用事业保障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五大提升行动”,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创建2021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2家。一季度,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75,PM2.5平均浓度4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92%,均居全省第2位。1至5月,全市民生支出119.5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2.6%,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征尘未洗,只争朝夕。面对新使命,全市上下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全力拼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宣城的崭新气象。

【责任编辑:徐健】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