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第二届安徽当代原创文学作品研讨会:大地上的行吟诗篇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06-23 08:46

  女性作家对乡土中国的精彩书写

  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上,活跃在一线的优秀乡土文学作家几乎都是男性,女性作家相对较少,书写城市生活的女作家人数众多。苗秀侠的这部作品,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作品,真实记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乡土中国发生的真切变化,起到巴尔扎克所说的小说家要成为“历史书记官”的作用。《皖北大地》的另一个贡献,是塑造了一批新型农民的形象,他们是有担当、有胆识、有气魄的一代新人,是一群反哺家乡的有理想的人物。 这部书洋洋洒洒42万字,实际上就写了三对人,一对是安玉枫、杨二香的新人形象,另外一对跟他们构成对比关系的老农民的形象农瓦房和老尾巴,还有一对是乡村基层领导、村支书安云礼以及副镇长安玉椿。这三对人的形象都刻画得非常成功。我认为书中写得最精彩的一章是“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就是围堵秸秆焚烧那章,场面之壮阔,堪比赤壁之战火烧连营的描写。这些精彩情节和场面的描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秀侠成熟的文学功力和潜力。

  徐坤(《人民文学》副主编)

  文学与“农治”

  苗秀侠近年创作重心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变迁的叙述,对于农民生活变化的描写以及对于农民新的情感特质的描述。 《皖北大地》真实描绘了中国农民对于自己主体性价值意义的追求。从这个长篇所描写的返乡农民企业家来看,他们最看重的不再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金钱,而是在经历现代城市文明洗礼之后,对于农耕文明的文化伦理价值的反思和回归。 《皖北大地》体现出作家对于中国农村现状的深切关注与思考,这部作品是面对文明转型的一种正面回应。农民从土地上出走,又主动回归土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画圈行为,而是在文明转型过程中,以中国农民独特的韧性和智慧去弥合两种文明样态转换过程中的断裂和所造成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皖北大地》赋予各类出走的“农民工”不同的人生经历,然而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对于乡村和土地的爱。在这种爱的支撑下,守望乡土的老少农民、返乡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一起开始了对中国农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改造——土地流转、集约经营、生态化农业等等。 苗秀侠的小说散发着浓郁的皖北地域气息,农村、农事和农民是她最为关注的叙事内容。她的小说擅长感性经验的质朴表达,人物在情感和精神层面显示出一种土生土长的顽强和坚韧。在《皖北大地》中,作家无疑试图重新建构中国现代农民的主体性,期待这些曾经低到尘埃里的大多数“沉默者”能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人的尊严。苗秀侠的创作无疑具有相当深远的现实意义: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的“农治”,以小说的村言野语表达乡土的沉默之声,以文本的信史传达作家的人道情怀和人文观照。

  郭艳(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

  在有限中寻求无限的丰富性

  曹多勇的小说专注于书写大河湾,写淮河流域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但是他写得越来越从容、越来越自信。他是以敢于拒绝的姿态去写作,看似有限、单调,实则包含着极大的丰富性,这恰恰是曹多勇的价值。今天大多数的中国小说家都是不自信的,他们不敢坚持自己的有限性和单调单一性,盲目地追求丰富和无限,从而失去了鲜明的个性。事实上,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是在有限和单调中寻求无限的丰富性。 曹多勇对小说创作有着清醒的认知,清楚小说到底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他坚持做自己,自觉抵制以猎奇为取向的小说创作,拒绝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不刻意模仿哪位作家。曹多勇的小说“不温不火”、不随大流,这使他成为文坛的一个现象。他是当今一位真正的乡土书写者,同他相比,刻意浸淫于欲望乡土的写作者,进入不了乡土的历史。

  路文彬(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