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第二届安徽当代原创文学作品研讨会:大地上的行吟诗篇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06-23 08:46

  传奇笔法书写普通人的传奇人生

  从《红楼梦》到《白鹿原》到《红高粱》,中国文学中有一种传奇笔法在沿续,简单说,就是在小说人物面对重大转折的时候,用隐寓、暗示、启示等心理描写,为人物的选择做注解。这些心理描写中,往往隐含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可以见出中国人的精神内核。这种传奇笔法用好了,会因其内在的心理同质而增加读者对人物的理解,可以对小说主题起到升华提纯的作用;用不好,会让人觉得牵强、不可理喻,甚至破坏小说的整体性,使读者游离于小说外部,达不到小说的艺术享受。这种写作手法在当下的小说写作中也不时见到。近日读到曹多勇的《淮水谣》,又看到了这种传奇笔法,同时因为小说结构上的创新性,使得这部小说复古而不老套,其小说艺术值得研究。 小说以淮河边大河湾村一对普通农民夫妇韩立海和吴水月一家六口的人生遭际为主线,写出淮水人家的几十年变迁。这是一个普通人家的传奇故事,也是发生在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的千千万万个传奇人生的缩影。小说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其长篇的结构布局。作者为每一位人物立了一个传,从韩立海夫妇到四个孩子,再到孩子们的另一半。每人一个章节,所叙述的事有交叉有互证,但没有重复,没有拖沓。对于长篇小说来说,这样的结构更加考验作者对整体的把握。 《淮水谣》中,作者有意让韩立海夫妇作穿插全书的主线,把分散的人物聚拢在他们周围,从而保证了小说整体性。但两个人中,吴水月是灵魂人物,她过早离世,后期韩立海没有很好地承担起主线的任务,这是一个遗憾。

  纳杨(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综合二处处长)

  有乐感的叙事手法

  《淮水谣》的特质就是“谣”,谣是短小的,谣也是音乐的,是抒情的。小说十个篇章,每篇一个人物,都可以看成是相对独立的短篇。《淮水谣》小说的旋律就是由一首首的歌谣组成,一个人物就是一首歌谣,十个短篇,十首歌谣,共同构成了一曲大的乐章。按照传统的小说观念,以短篇凑成长篇,是不合适的。长篇小说需要复杂的情节和背景,譬如《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社会事件和人物故事就十分复杂,不是长篇不足以支撑这些关系。而曹多勇笔下所写的,都是一些小人物、小故事,短篇的形制足以支撑文字的表达。看得出来,曹多勇不是不擅长故事,他擅长叙述的是小场面中的小故事。《淮水谣》小说的十个小故事,可能是作者为了“谣”的特性而在结构上做的有意安排。 曹多勇叙述故事的手法,是独一无二的。我比较喜欢这样的叙述语言。在我看来,《淮水谣》的叙述语言有点像剥笋子,有节奏,有力量,有乐感,一层一层地揭开,一层一层地展示,最后让你觉得无处遁形。

  张小平(安徽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

  重建新型农民的主体性

  苗秀侠的长篇小说《皖北大地》,共计42万字,是近几年安徽长篇小说领域不可多得的农村题材小说重量级优秀作品。这部作品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土地和人的关系进行了深度探讨,同时为当下中国农业面临的现实困惑,提出了新的思考,特别是对大农业和新型农民出路问题的透视,力求为走出乡村再回故里的中国农民寻找安身立命的资本。作家苗秀侠延续了多年来关注三农题材的写作个性,以饱含深情、有温度的文字为新时代农村谱写了一幅生动、生气又充满生机的画卷,吟唱了一曲动人、感人又催人奋进的赞歌,以文学的方式重建新型农民的主体性,寻找他们当下和未来的身份认同和精神皈依。可以说,《皖北大地》是一部有着图解中国乡村现实的乡村史诗般的作品。 苗秀侠有着深厚的农村生活历练和乡土感性经验积累,这是她创作当下农村生活题材的优势。真实是现实主义的生命,《皖北大地》的真实感力透纸背。这部小说特别具有温度,特别接地气,带着作家的深切感悟和特有的审美观照及人文情怀。同时,作品多角度呈现出的中国乡土叙事的新向度,使作品富有灵性和厚重感。陈振华(陆军军官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