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三角创新共同体”还有多远?
来源:浙江在线·潮新闻 作者:特约作者 曾刚 发表时间:03-01 10:04

一体化、高质量,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两大关键词。

但是,实现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当前仍面临不少困难,比如,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机制尚不健全,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还较严重,美国主导的对华“脱钩断链”行动越来越露骨,等等。

要打破上述阻碍,打造“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势在必行。

建立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示范区管理委员会

为加大长三角科技创新工作的落实,应在进一步完善现有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基础上,重视从中央、省市、地方之间的纵向协调以及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科技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协调,清除各级科技政策、不同科创项目之间的无序竞争、重复投资等不和谐做法,逐步消除行政分割对科创的不利影响。

为此,可考虑建立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示范区管理委员会,负责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督查以及指导、协调三省一市相关工作,理顺管理权责,避免各地政策“对冲”,集中科创资源,提高科创的投入产出效率,为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保驾护航。

设立多方参与联动的长三角科技创新攻关领导小组

“两弹一星”工程作为新中国实施的第一项大科学工程,形成了一套规范、高效而独特的国防科研管理体制,即政治主导、行政支撑、技术负责,三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优势的“三位一体”管理体制。

创新共同体可以借鉴经验,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强化长三角三省一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空间信息领域的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并构建“三位一体”(政治-行政-技术)的管理体制机制。

此外,还可以联动长三角科技创新攻关领导小组,由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构成,可以重点抽调张江实验室(上海)、之江实验室(杭州)、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合肥)、紫金山实验室(南京)等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复旦大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浙江大学(杭州)、南京大学(南京)和中国科学院各省市分院、头部企业研究中心等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优秀科研人员。

还可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攻关突击队,围绕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领域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构建知识生产(高校、科研机构)、转移转化(中介机构)及应用(企业)良好运行健康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长三角三省一市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

联合组建国有非营利的长三角科技创新运营中心

国有非营利组织具有政府管理部门、一般服务企业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能够较好地兼顾社会公益和运营效率的平衡,有利于突破行政管理的束缚,弥补政府管理与市场运营之间的缺陷,提高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效率。

可考虑由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府,联合组建国有非营利的长三角科技创新运营中心,整合基金会、技术转移公司、技术转移中心和研发中心及上海高校等优势资源,争取中央在创新政策、重大项目、财政扶持等方面更多、更大的支持,并负责创新平台构建、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服务升级、创新人才流动等的运营与执行。

设立长三角科创发展基金

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对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长三角区域设立了多个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基金,应该在现有企业、园区或单个政府门独立设立基金的基础上,设立具有强大统筹协调能力的长三角创新发展基金。

建议由国家财政会同长三角“三省一市”国资委以及民营基金公司共同出资,逐步组建长三角创新发展基金,由专业的基金团队进行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政府负责监管。

同时,还应聚焦长三角产业升级、创新经济功能培育及弥补创新短板的核心方向,围绕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20日在合肥座谈会上强调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选择具有技术突破、行业垄断突破、新兴经济领域突破特征,战略价值高、市场前景广的行业、技术、企业进行重点投资,推动优质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科创板上市,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曾刚,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