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闪亮的能源明珠——国投宣城电厂建设纪略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8-09 23:28

  8年,只是弹指一瞬,但对于在敬亭山脚下执著播洒电力希望的国投宣城发电人而言,却是一段披荆斩棘的荣光岁月。

  国投宣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这段华美时光与一个个大事件,构建起跨越式发展的路线图——2003年国投宣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06年10月18日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8月22日竣工投产发电,至2011年7月11日,实现安全生产1053天,累计发电量88.93亿千瓦时,上交税收近2.7亿元……

  数据虽然生硬,但其背后的故事却是精彩而丰富,国投宣城电厂用绿色理念兑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宣言”,成为广袤的皖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项目申报:一波三折

  电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也是测量一个地区经济活跃程序的温度计。“十五”以来,宣城地区的供电发电迈入了跨越式轨道,国投宣城电厂是其中一列“动车”。

  过去,宣城、黄山地区电力需求增长较快,总装机容量小,且94%为水电机组,电力缺口较大,无电源支撑点,缺乏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性。国投宣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挑起开发建设国投宣城电厂一期一台60万千瓦发电工程的重任。

  于是,宣城发电公司开始了创业的征程,至此宣城电厂全面铺开了新项目的审批工作。

  创业之始,恰逢投资体制改革,国家实行宏观调控,项目审批,谈何容易?况且从2003年电力改革开始,各发电集团都在积极争取电源点,跑马圈地,在安徽也不例外。

  面对激烈的电源建设项目区域竞争,筹建该项目的30多名建设者不分昼夜地奔波于北京、合肥、宣城三地,仅汽车里程就跑了20多万公里,三年间很多人没有休息过一天,为的只是蓝图早日成现实。

  “他们是2003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电厂项目的。”市发改委副主任曹开泉回忆起当时机组申报的几次改型。

  最初,应国家煤电一体化要求,电厂项目就以本地小煤窑多为由,以地方煤作为原料支撑以便于国家对项目的认可。而宣城的煤炭含硫量高,从装机容量上考虑,必须上硫化装置。所以他们首次申报的就是2×300MW硫化床机组。

  然而,政策的变化,环境的更改,都让项目的申报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坎坷。

  在首次的申报过程中,宣城的小煤窑进行了全面整改,煤炭产量减少至六七十吨,远远不能满足电厂的需求。于是,电厂人在申报项目的附件中增加了地方煤炭量的报告,并要求从外运煤。而申报的机组项目也由2×300MW硫化床机组更改为了2×300MW常规机组加脱硫装置。

  事实上,市委、市政府在上马该电厂项目时,并非仅单纯视其为一个“项目”,而是统筹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形势需要。曹开泉说,“2005年,产业升级,2×300MW机组从产能上来说偏小,属于淘汰落后产能。”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才将2×300MW常规机组加脱硫装置更改为1×600MW超临界机组。

  在历经机组的数次改型、两次上报项目建议书以及评议选优等一系列的波折和困难,一波三折的坎坷历程,换来的不仅仅是国家发改委对国投宣城电厂一期工程核准批复,还给主机价格节约了1.37亿元的成本。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