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辉煌二十三载——记宣城县农牧良种场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2-22 16:42

祝宏志

微信版第1291期

一、宣城县农牧良种场成立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期,宣城县是安徽省粮食生产和流通大县,也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和供应重点县之一。

宣城县地处长江流域沿江平原(水阳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之称。但是由于当时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水平不高,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薄弱,所以粮食亩产不高。上世纪50年代,为了落实毛主席关于“农业生产要尽快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科学化”和“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精神,1957年9月,中共宣城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宣城县农牧良种场(以下简称县农场)。

成立后的县农场座落于宣城县双桥乡乌泥埠(现宣州区双桥办事处乌泥埠村),军转干部于福生同志担任县农场场长兼党支部书记。农场有职工50余人,其中:安徽农学院大学生1名,担任农场技术员;芜湖农业学校中专生10名;退役士兵30名。政府划拨水耕地100亩作为育种基地。

县农场还装备有大型收割机1台、拖拉机1台、配套牵引的插秧机1台、施肥机1台、除草机1台、植保机(即喷洒农药机械)1台、中耕机(犁铧机)1台,并有水稻育秧塑料大棚一座,鸡舍、牛棚、猪圈若干间,在当时已具有现代化、机械化的农场雏形。

二、县农场的主要工作任务

县农场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的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每年新研制的高产优质良种,由县农场精心种植培育,然后将良种供应全县各乡村农业生产合作社(本文以下简称生产队)。如,县农场曾先后引进过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高产优质“皖江1号”水稻和“皖油1号”油菜良种。除此以外,县农场还担负着中国农科院所属安徽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每年新研制的优质“种猪”“种奶牛”“种鸡”的配种繁殖任务,为全县提供优质产蛋高的鸡崽,产奶高的奶牛崽,以及生长快超精瘦肉型的猪崽。

(一)春耕

每年3月,县农场就开始在育秧棚内进行水稻秧苗的培育工作。种子的出苗率与土壤的潮湿度、播种土层深浅、育秧棚内温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农场职工精心做好育秧工作每一个环节,确保出苗率达98%以上。

4月中下旬开始,农场使用插秧机插播培育出苗的水稻秧苗,农场技术员如发现漏插或插秧间距不均匀,及时调整插秧机间距挡架,确保秧苗覆盖率达98%以上。

在水稻成长期间,为保证水稻茁壮生长,农场职工还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比如:监测稻田储水深度,定期使用农业机械进行锄草、施肥、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等。

(二)秋收

每年九、十月份是农场最繁忙的时候,稻种经收割、晾晒后装进农场粮食仓库,然后农场职工使用良种筛选机,对入库的稻种进行筛查挑选,经筛选后的优质稻种被送到县种子站,最后由县种子站配送到各乡村生产队,为来年的粮食生产提供充足良种。

据宣城县农业局统计,从1958年开始,由于每年都使用县农场培育的“皖江1号”稻种,全县水稻亩产飞跃到900多斤,从而使宣城县的农业种植走向辉煌,使宣城县成为安徽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三)冬种和机具保养

宣城县不但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菜籽油的重要生产基地。每年水稻收割完后,农场立即使用中耕机(犁铧机)进行深耕作业,为冬季播种油菜做好充足准备。

为保证农机具来年的正常使用,每年冬天,县农场都会将拖拉机、大型收割机送到县拖拉机站进行“三级保养和检修”:传动系统清洗,加注润滑油;冷却系统清除水垢,更换水封;发动机清除油污和积碳;更换磨损严重零部件。通过对农机具的维修保养,使其保持完好的使用状态,以迎接今后的机耕、机种、机收工作。

(四)种畜繁殖

县农场除承担水稻和油菜良种的培育工作外,还承担着全县种畜繁殖工作。宣城县畜牧兽医局引进的各类“种猪”“种奶牛”和“种公鸡”都安排至县农场。经农场职工精心饲养一段时间后,交配产崽,产下的幼崽再由宣城县畜牧局统一配送到全县各乡村养猪场、奶牛场、养鸡场。给全县各养殖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乡村集体收入显著增加。

由于县农场离县城较远,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较为艰苦,文娱活动更为匮乏。为了稳定农场职工思想,使其积极扎根农村工作,宣城县委派出抗美援朝英雄事迹报告团到农场作报告,宣传英雄模范人物,宣扬英勇战斗事迹,使全场职工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县政府也经常派出县花鼓剧团和电影放映队到县农场进行慰问演出,丰富了农场职工文化生活。

三、县农场的发展壮大与转型

根据宣城县邻县(郎溪县、宁国县、广德县、芜湖县、南陵县)对优质高产良种的需求,1960年省政府要求宣城县政府扩大县农场生产规模,增加农业良种产量。同年宣城县政府增加50亩耕地,用于高产水稻良种的培育,同时增加了2台拖拉机及配套牵引的插秧机、中耕机、施肥机、锄草机和植保机等农机具。

到1960年底,县农场拥有职工120人(其中农技人员5人,管理干部5人),时任场长为于福生同志,党总支书记为胡传勇同志。县农场在中共宣城县委、宣城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场职工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圆满完成每年县政府下达给农场的培育良种和种畜繁殖任务,为宣城县的农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农村改革的脚步也逐步加快,全国各地农村都积极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1980年,宣城县委、县政府决定摘牌宣城县农牧良种场,同时取消农场的集体经营,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存在了23年的县农场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对宣城农牧业发展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必将永载史册,永放光芒。

(作者系原安徽飞彩集团公司工程师)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