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绩溪:昆溪河水出会川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11-03 10:37

胡清宇  曹健  曹立鸿

微信版第1408期

昆溪河发源于黄山余脉大会山南坡,经会川村、旺川村与芦水河汇合后再汇常溪河注入大源河,属钱塘江水系。

会川公路忆当年

1999年10月,我调到上庄镇任副镇长,分管农业和交通等工作。会川行政村辖黄会山、风栖湾、昆溪上、下舍等自然村,不通公路,村民进出要翻山越岭,肩挑背扛,还有赶着毛驴运货。当地人把这里称为“山里”。记得第一次去会川是步行的,顺着昆溪河边恩岭的“千步云梯”艰难跋涉。带路的会川村支部书记程文炎跟我们说了恩岭的来历,相传:旺川村有位姓曹的朝奉,女儿长得出众,多少大村富贵人家前来提亲,女儿都不答应,她偏偏看上家居昆溪源头勤劳英俊的山里青年。父亲眼看着女儿嫁到山里,来往交通极不便利,就捐资在最险要的山道上开凿了一条五百级石板梯路,并在昆溪上建了一座大石桥。山里人感念曹朝奉的恩德,便把这石板路叫做“恩岭”。

当时镇、村两级正在修建会川公路,村支部书记程文炎、村委会主任程光路等村干部带领村民投工投劳,多方筹集资金。时任省交通厅厅长王兴荛来到工地视察,看见数百名村民戴着箬笠蓑衣和冷饭干粮挥汗如雨,他动情地说:“老区人民修路热情如此之高,十分不易,我们交通部门应该给予支持。”后来,省交通厅拨付了20万元的专项资金,县级各部门解决了30万元,镇头林场等单位也给予赞助,村民出义务工3600个,历时五年,全线通车。

2007年我调离上庄镇到县宣传文化部门工作,曾介绍和带领记者和摄影家多次到会川采风,如今这里已成为皖南著名的摄影基地。2017年,当地乡贤在公路入口处集资建造了一座石牌坊,上书“德泽会川”四个大字;上海客商程坤和本地青年胡士伟在此兴办了“放空地”民宿和“凤栖湾”山庄,游客纷至沓来,其独特而浓厚的文化生态魅力正日益显现。

昆溪河上石桥群

昆溪河流程12公里,建有15座石桥。据曹立鸿先生考证:这些石桥最早建于明嘉靖初年,最迟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其中拱桥约占一半,三孔以上石桥10座,主溪上13座,支流上2座。还有沟、渠、溪头上的石梁(板)桥则不计其数。昆溪恰似一道长梯,而横跨河面的座座古桥,则有如一道道梯档;一桥一景,各具特色。历经数百年风雨,绝大多数石桥至今仍能通行。

德寿桥,位于昆溪源头,凤栖湾村之上,是杨桃岭古道的起点,为石梁小桥。里龙桥、外龙桥,现为新建的单孔拱桥。

水口桥,位于昆溪上村东,桥长8米,宽两米,高7.5米,为单孔石拱桥,用花岗岩垒成,依山势而建。

惠吉桥,位于恩岭脚下,高9米,长12米,宽2.5米,旺川村徽商曹衍通等人建于清道光十一年。

贷桥,俗称里碓桥,位于铜锣坵谷口,是一座高12米的单孔拱桥,孔镜10米,桥面宽4米,该桥高度居全县石桥之冠;建于明朝,为旺川村曹德所建。

社屋桥,通往尚廉村,是昆溪河上第一座三孔石梁桥。上渡桥,位于旺川村水碓旁边,建于清朝道光四年(1842),二墩三孔石梁桥。

中济桥,又称白果树下桥,是昆溪上最大的七墩三孔石梁桥。新溪桥,位于旺川村内新溪滩上,清乾隆年间将昆溪改道后所建。

中渡桥,为旺川村“村中之渡”,连接河流两岸居民。两墩三孔石梁桥,桥宽2.5米,每孔铺设7根石梁。清康熙年间,旺川村人曹以贤、曹家传父子修建。

曹溪桥,四墩三孔,长30米,宽6米,是昆溪河上最大的石拱桥;1968年镇头至上庄的公路开通后成为公路桥;该桥为明朝曹显应(徽州大粮商)兄弟四人共建。

南山桥,位于石家村口,清康熙年间修建,桥头还建有“魁星阁”。太乙桥,位于昆溪河尾端,四墩三孔,桥高8米,宽5.6米,长23.5米,明末曹毓柏所建。

新桥,古称瑟希桥,三孔石拱桥,位于大源河上游(常溪河汇人大源河)。沿昆溪河而来的石板路过“新桥”之后就缓缓通向南面半山之中,不再绕溪而行,不远处就是歙县的地界了。

高山古村黄会山

黄会山,又名会川,座落在海拔1259米的黄山余脉大会山南麓,以“黄”“会”两字合成村名。

进入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踞在岩石上的古亭,周边几棵高大的古树,枝叶茂密,浓荫匝地,每株古树有两人合抱粗大。峰连着峰,岔连着岔,村庄处在树林茂密、沟壑纵横、层层梯田之中,紧贴着山坡,粉墙黛瓦的民居依山而建,重重叠叠,错落有致。从远处望,好像一把打开的巨伞藏在山谷之间。从村口到村尾,一路石坎垂直而上,出门就上坎,甚至屋内都有坎。一道溪水从高处流泻下来,穿村而下,有几处深潭,水清激见底。绿树翠竹环村绕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恬淡古朴宁静。

黄会山(丁晓文摄)

进入村庄,踩在一块块厚实的石板路上,踏着一级高一级的石阶,好像在翻阅古书的一页一页……站在村头的山岩上,可以看到对面山崖上如白练飞泻而下千姿百态的“滴水塔”瀑布,发出雷鸣般的巨响。杨株潭为昆溪源头,水从山崖的罅隙中凌虚而下,经年累月,形成一个深不可测的水潭,潭水晶莹剔透、清冽甘甜。

山中瀑布(丁晓文摄)

黄会山村民大都姓程, 据《会川程氏宗谱》记载,会川程姓是新安程姓始祖程元谭的后裔,从篁墩迁衍来的,已传了近三十世,约有八百余年历史。

游击斗争在会川

1946年元旦,胡明与杨明所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在太平县(今黄山区)樵山会师后,奉华中局指示成立中共院南地委,胡明与杨明就住在黄会山,商讨皖南地委成立事宜。1946年2月,中共皖南地委成立大会在大会山南麓长坞举行,参加人员食宿等都是由黄会山村民设法解决。

长坞距黄会山不到一公里,现在遗址还在。去长坞要经过一条逶迤的羊肠小道,那里两山夹峙,山岩森然,巨石嵯峨,形态各异,有的石覆如盖,状如房屋,中空可容百余人,有的犹如奔驰的大象,有的如卧水的老牛,有的如巨人做然耸立,天造地设,形态逼真。

1946年胡明受陈毅派遣到皖南山区发展革命组织,创立游击队根据地。由黄高峰下的王家庄经长坞、杨株来到黄会山,宣传革命道理,启发农民的觉悟,以结拜兄弟的名义,秘密地成立了革命组织,规定每位参加的人出大洋一元作为活动经费。当时集结了八位贫苦农民,他们是程启福、程打街、程观林、叶林宝、高以芳、程熙福、程继开和程顺泰,称为“八兄弟结义”。后来这些人经过斗争考验,大都先后加入党组织,出生入死,为革命做了不少的工作,解放后程观林担任了旺川区第一任区长。

山间古道杨桃岭

杨桃岭位于昆溪河源头会川村西北。据说古时此岭满山遍野长着杨桃,故名杨桃岭。其所处之山脉为绩溪和旌德两县的分界线,山之阳为绩溪岭北,山之阴为旌德西乡,也是河流的分水岭,山南之水注入新安江,山北之水汇入青弋江。

自古以来,杨桃岭是歙绩旌三县百姓往来的要道,有着漫长而辉煌的历史。

 明成化至嘉靖年间,旺川人曹显应在徽州府城北门外开设米行,利用家乡昆溪河水流的落差,沿河建了十六座水碓,从旌德西乡收购稻谷经杨桃岭运到旺川加工,再经临溪从水路用船筏运往歙县。

明代万历年间,绩溪旺川曹世科娶旌德江村富户江廷诏的次女为妻,因为经常翻越杨桃岭去岳父家,感到山路崎岖,荆棘丛生,行走艰难。出资修砌石板路十余里,使原来的羊肠小道成为康庄的道路。并于岭顶建“拱天济美”石拱亭。继曹世科修路造亭之后,又有旺川曹姓人出资垒造一石拱亭和砖木结构的青岭亭,供行人歇息。

杨桃岭还和胡适与江冬秀的爱情婚姻紧密相连,被喻为“情道”。胡适十三岁那年,随母亲到旺川姑婆家看“六月会”,恰巧江冬秀的母亲也来了。胡适的姑婆就是江冬秀的舅母,原来两家就有亲戚关系(注3)。江母看中胡适眉清目秀,聪明伶俐,表示要把女儿许配给他,但胡适的母亲当时没有答应。她考虑到三个原因:一是江冬秀比胡适大一岁,徽州绩溪有“宁可男大十,不可女大一”的说法;二是冬秀属虎,胡适属兔,冬秀“八字”硬;三是江家是名门望族。

江冬秀母亲吕贤英是庙首人,其祖父吕朝端(探花)和父亲吕佩芬是父子翰林,赫赫有名。而胡家中落,有些门不当,户不对。江母请冬秀的舅母,即胡适的姑婆当媒人,却说不通胡适的母亲。后来托胡适的本家叔叔、在江村教私塾的胡祥鉴出面撺掇,胡祥鉴受江母之托,在胡适母亲面前千般说好,万般怂恿。胡母才同意让他把冬秀的“时辰八字”开来看看再说。用红纸写的“时辰八字”开来后,经过算命先生排测,认为冬秀命里助夫宜男,两人生肖相合,不冲不克,女大一岁不妨碍。胡母又把“时辰八字”叠好放在灶神座前的竹筒里,竹筒里也同时放了几个初步选中的女子的“时辰八字”。过了一段时间,家中平安无事,没有一点不祥之兆。胡母才虔诚地拜过灶神,拿下竹筒摇了摇,用筷子从竹筒里夹出一个时辰八字,摊开一看,正是江冬秀的“时辰八字”,真是“天赐良缘”。

当时还只有十四岁的胡适与十五岁的江冬秀定婚以后,就与杨桃岭结下了不解之缘。江冬秀与胡适定婚后就常走杨桃岭来胡适家操持家务,与胡母相依相伴,为未婚夫在母亲面前恪尽孝道。1917年夏,胡适留学回国,返乡探望母亲,初步定于寒假再回来结婚。他很想与冬秀见一面,回家后由族叔胡近仁和媒人七都的姑婆一道走杨桃岭去江村。《胡适日记》中说:“我亲自去江村,他(她)家请我吃酒,席散后,我要求一见冬秀,他(她)哥耘圃陪我到他(她)卧房外,他先进去说,我坐在房外翻书等着。我觉得楼上楼下都挤满了人,都是要看‘戏’的。耘圃出来面上很为难,叫七都的姑婆进去劝冬秀。姑婆出来招我进房去,冬秀躲在床上,床帐都放了下来,姑婆要去强拉开床帐,我摇手阻止了他(她),便退了出来。这时候我若打轿子走了,或搬到客店去歇,那事情就弄僵了。我那时想非冬秀之过,乃家庭与习惯之过。回到家里,人家问我见到新人没有,我只说见过了,很好。”1917年寒假胡适从北京大学回家,举行了文明婚礼。 

江冬秀故居

抗战时期,胡适去美,江冬秀避居上海,1945年春回到上庄。在上庄居住期间,曾走杨桃岭去过江村,发现岭路坎坷不平,年久失修,往来行走艰难,便到鲍家请石匠去杨桃岭修路。抗战胜利后江冬秀去了北京,仍关心该山路修理的事。1946年4月,胡适曾致信给他的同乡好友柯莘麓先生说:“杨桃岭的修理,如款项不敷望告我们,当早日设法加捐。”

 90多岁高龄的退休教师曹健先生对杨桃岭情有独钟,他曾回忆道:“说起杨桃岭这条路,我算是一位走得较多的人。抗日战争期间宁属六县联立中学迁往旌德江村,我在那里读了三年初中;文革期间,我又自旌德中学被派往庙首、白地中学教了几年书,在此期间的节假日都要翻山越岭回家。所以对岭上的一亭一阁,一道山湾,一条水沟,甚至一草一木都比较熟悉而且也有感情。曾写过《杨桃岭探幽寻古》一文发表在《皖东南报》上。2011年承有识之士赞助,筹集资金,由我主持,在旺川村委会支持和配合下,修葺了杨桃岭石拱亭。”

2019年,旺川村委会组织村民对杨桃岭进行了清理整修;2020年月日,绩溪县政协组织机关干部、部分政协委员、文史专家和当地镇村干部考察杨桃岭,并与旌德县政协联合举行了“杨桃岭保护开发座谈会”,宣城市政协副主席彭少鸣、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江岸和绩溪县政协主席高建斌、旌德县政协主席高百金等领导到会讲话。与会者一致认为,杨桃岭对促进文化旅游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应该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以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让古道焕发生机。

(作者单位:胡清宇,绩溪县政协;曹健,旌德中学退休老师;曹立鸿,绩溪县文化馆退休干部)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