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皖南事变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7-23 19:26

  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和新四军建军70周年的日子里,“皖南事变”发生地——我省泾县苍松翠柏环绕的烈士陵园纪念碑前,一曲嘹亮的“新四军军歌”和解说员清晰的话语,把人们带回到66年前那场腥风血雨的战斗。
  1940年10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为了顾全抗日大局,决定将新四军迁移长江以北。1941年元月4号,正当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率军部和三个纵队9000多人在泾县云岭转移途中,却在茂林地区突然遭到国明党当局先埋伏7个师8万多人的南驱北堵,6号,新四军腹背受敌,被迫自卫反击。经过7天7夜的激战,仅有200多人分散突出重围,弹尽粮绝,东流山一带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军长叶挺在谈判中被无理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因叛徒告密遇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战死在疆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了悲壮的一页。

  66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参加突围如今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已不足200人。当年云岭军部的儿童团长,离休老干部胡善求,回顾给28位突围战士送水送粮食的情景,至今记忆忧新。据胡善求回忆:“皖南事变”是元月6号打响第一枪的。7号,五六个阵地都打响了枪,一共打了七天七夜。我的哥哥叫胡时坤,老二,我排行老四,那时他是排连干部。他带领突围出来的28个同志,晚上到达白贡,今天的云岭镇。国民党的52师又和我们交火,他们从螺丝山冲下来,由我负责给他们送水、送粮、我营救了28位同志。”

  “皖南事变”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但是它从此吹响了我军东进的序曲。拉开了决战淮海的序幕。

  1991年“皖南事变”50周年之际,省委、省政府在泾县水西山建立了烈士陵园和遇难烈士纪念碑,邓小平同志亲题词。今天的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保留了当年抗日指挥中心众多遗存的实物。叶挺军长,项英副军长,周子昆副参谋长长期办公居住的种墨园,中共中央东南局、周恩来、陈毅作报告时的军部大会堂,新四军兵站、军部修械所,战地服务团以及将士们用过的大刀、枪支、土布军装……而今,这些已经成为“褒扬烈士、宣传群众”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经典旅游也因此留下了“北有延安宝塔,南有云岭烽火”的记载。

  潘庆俐,泾县路桥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新四军的后代,他的父亲潘家乐在“皖南事变”突围后,在苏北给陈毅军长长期担任警卫员,以后又护送少奇同志到延安。潘庆俐回忆说:“父亲在世的时候,总是谆谆教导我,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经常给我讲革命战争的经历。要我们全心全意听党的话,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一个新四军子女,不但要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继承先烈为国为民的精神,高举铁军旗帜,尽自己一切力量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