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新春走基层]:家乡的公路、水路和“网路”
来源:宣城新闻网 作者:庆丰 发表时间:02-13 12:06

离开家乡已经二十年了,每年回来和父母一起过年,总能感觉到一些新的变化。作为一名久在城里“打工”的游子,在感到羡慕的同时,又感到无比高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谁不期盼家乡好?

家乡的变化与时俱进,与城里的差距越来越小,在某些方面抑或更好。特别是近十年来,党和政府重视“三农”一如既往,惠农政策春风不断。十年前的2006年,种粮不再纳税。此后,种粮补贴、合作医疗、养老低保等好政策相继出台实施,农民后顾无忧,心情舒畅,卯足了劲打工挣钱,发展特色产业,日子真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

古狮路

说起公路的变化,也算不上新鲜了。环圩公路修得早,扁埂公路在拓宽,现在村村组组都通上了水泥路,出门再也不用“两脚泥”,庄稼播种收获也不用“拼气力”了。摩托车减少,连大爷大妈也开上了电动三轮儿,碰到骑自行车的,很可能是在健身!村村通了户户通,还装上了一排排路灯,每天早晚准时亮熄,和城里一个样。

古狮路(扁埂公路),一头连芜湖,一头接高淳。现在这条按三级公路改造的农路,已完成了一半,猴年可望全部竣工通车。水乡公路建设难度大,截弯取直、填塘固基,虽然费劲,但公路变宽了、变直了,两侧埋了水泥挡桩,栽上了绿化树苗,画上了交通标线,看着都舒服。改造完毕后,圩里人出行将更方便,与毗邻的南京、芜湖等发达城市之间的经济交往将更便捷。

水产养殖

公路时代忘不了水路岁月。过去出门划小船,纵横交错的水乡沟汊是村民出行、运输农产品的主要通道。现在,在碧波间荡舟成为“农家乐”的一个项目,水面成了村民的“致富路”、集体经济的“摇钱树”。今年春节前,镇里组织塘口发包,水面成了“香饽饽”,村里的收入有几百万;荒滩地收入有分红,腊月二十八,父亲领回四千多元现金,出手就给孙子千元红包!

家乡和江苏交界,近水楼台先得月,承接产业转移得天独厚。这几年许多服装厂都办到了家门口,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早出晚归,骑个电瓶车就能上下班,比城里还方便,每年收入几万块不成问题,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不少年轻人也从外地回来,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在家乡发展打拼。收入每年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连摩托车都懒的骑了,买辆小汽车,手握方向盘,小日子过得舒心惬意,有滋有味。农村人爱劳动,歇不住,年纪大一点人的也忙着养虾蟹、种葡萄、栽苗木......年逾七旬的父亲在亲朋好友的“撺掇”下,加入“创业”潮流,将五亩多田改为养蟹养虾,有空就看技术书,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蟹塘日出

道路越走越宽广,"网路"也走进寻常农家。家乡在全市农村率先建成全光网络,千年古镇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今年回家,“宽带”“光网”“WIFI”从成了大家的口头禅、年度词。到亲戚家拜年,上网密码贴在墙,点开WIFI就共享,倒是使用手机数据上网的多了,有点堵。电视里放的是高清的IP电视,曾经流行的“小锅子”成了“鸡肋”。大学毕业的表侄子在南京工作,离家不远,空闲时回来帮父亲看蟹塘,今年他准备购置一台功率大点的无线路由器,架在自家房顶上,可以在巡塘的时候使用。

记得当年我离开家乡时,是母亲划着小船欸乃送行的。如今,父母双亲已垂垂老矣。岁月如歌、田园如画,何不归去来?我期盼着在我退休回乡时,宏伟的小康社会已全面建成,美丽的家乡路路通、人人富,而父母还像现在一样健康。(记者庆丰)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