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共产党安徽一百年大事记(1921—2021)之一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11-03 08:49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配合党史学习教育,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编写了《中国共产党安徽一百年大事记(1921—2021)》,现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在安徽的百年历史是一幅壮丽恢宏的画卷。《大事记》突出反映党领导安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充分展示建党百年安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习党史提供生动的“教科书”,激励和引导全省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不断开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安徽新篇章。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北京学生3000余人到天安门前集会,示威游行,掀起反帝爱国运动即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上、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月,高语罕在《新青年》上发表《芜湖劳动状况》一文,是全国发表较早的关于工人状况的详细报道。 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

1月 高语罕《白话书信》正式出版。该书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唯物史观作了通俗介绍,对安徽及全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引导青年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起到了促进作用。

6月2日 安庆发生六二惨案。省学联为争取教育基金独立,反对军阀倪嗣冲侵吞教育经费,组织学生向省议会请愿。请愿活动遭到军阀倪道烺、马联甲的镇压,受伤学生达50余人。

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从此中国出现了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完全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党的一大决定设立中央局作为中央的临时领导机构,选举产生了以陈独秀为总书记的中央局。

8月 驱逐省长李兆珍。 8月21日,省长聂宪藩被军阀倪道烺、马联甲逼迫辞职。倪道烺买通北洋政府,任命其老师李兆珍为省长,引发安徽各界的反对。 9月22日,李兆珍下野,逃离安庆。

9月 萧楚女来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次年7月离皖。

10月 安徽代表出席远东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组织下,安庆学生宋伟年、唐道海,芜湖学生夏揆予、马章禄4人代表安徽青年,参加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出席远东革命组织代表大会。

同月 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全国成立的17个地方团组织之一。 1921年春,蔡晓舟、刘著良在怀宁学宫主持召开在安徽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备会议。4月,蔡晓舟、刘著良在安庆菱湖公园主持召开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会议,因受到军警骚扰而提前散会。10月,参加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初创活动、担任省学联会长的舒传贤等人在安庆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后正式定名为“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

3月26日 安庆团组织委派高语罕出席在广州举行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于5月召开。

3月下旬 芜湖劳工会成立。 3月22日,芜湖人力车工人近2000人举行罢工,反对增收牌照税、车行加租,取得胜利。3月29日在十三道门召开劳动大会,通过 “芜湖劳动大会致全国工人通电”,成立“芜湖劳工会”,发表《芜湖劳工会宣言》,揭开了安徽现代工人运动的序幕。

4月 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向团临时中央局报告团员名单。成员为周新民、舒传贤、查文浩、詹善良、张本国、王逸龙、储应时、朱世龙、皮言智,舒传贤为委员长,王逸龙为秘书。同年秋后,舒传贤等去日本留学,团组织解散。

5月1日 安庆《平议报》出版《劳动纪念节特刊》,揭露工人阶级遭受的非人待遇,指出工人阶级团结战斗的必要性,对安徽反帝反封建斗争起到了推动作用。

7月16日—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区分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通过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大会选出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推选陈独秀为委员长。

10月 蚌埠铁路工会成立,参加者有200余人,是安徽省第一个产业工会组织。

1923年

2月 蚌埠铁路工人声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二七惨案发生后,蚌埠铁路工人在工会的领导下,罢工一天。

春 中共党员柯庆施受陈独秀派遣来安庆主持筹建党团组织,公开身份是安庆《新建设》日报编辑。

5月9日 安徽学生举行反对“二十一条”示威游行。安庆学生以外交后援会名义集会,游行示威,散发传单,要求政府力争收回旅大,废除“二十一条”。同日,芜湖各界举行4万余人的游行示威。

6月12日—20日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还组成陈独秀任委员长的中央局。

6月13日 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恢复建立。柯庆施主持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选举柯庆施、何大年、卢春山为执行委员,杨溥泉为候补委员。

8月20日 安徽代表柯庆施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于8月20日至25日在南京召开。

10月 全省各地学生游行示威反对曹锟贿选总统。芜湖、安庆等地教职员和学联纷纷集会,通电全国,反对曹锟贿选总统及猪仔议员。 11月16日,陈独秀在《向导》周报发表《安徽学生之奋斗》一文,赞扬安徽学生斗争精神“是全国学界之领袖”。

冬 中共安庆支部成立。柯庆施在万安局一号濮家老屋主持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党员有柯庆施、王步文、濮德毅、濮德治、许继慎、杨溥泉、彭干臣、高永春、姚光鼐、王同荣10人。会上,柯庆施宣读了陈独秀的来信,宣布成立中共安庆支部,柯庆施任书记,直属中共中央领导。这是安徽成立的第一个城市党组织。

冬 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成立。1923年寒假期间,在上海读书的曹蕴真、薛卓汉、徐梦秋等回家乡小甸集,发展小甸集小学校长曹练白及方运炽、陈允常等人入党。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多,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薛卓汉、曹练白、徐梦秋、方运炽、陈允常等人在小甸集小学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曹蕴真任特支书记,直属中共中央领导。这是安徽成立的第一个农村党组织。

1924年

5月5日 安庆团组织选派学生许继慎、彭干臣、杨溥泉等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

夏 六安、霍山大刀会暴动。年初,六安、霍山大刀会首领以“打富济贫,各保身家”和“斩除妖子(军阀),改良政治,复我民权”等口号设立香堂,广收会徒。6月举行联合暴动。暴动引起中共北方区委的重视,李大钊委派乐天宇,于1925年11月和1926年底两次来皖西进行调查和争取工作。

11月29日 团中央派刘一清到芜湖指导工作。翌日,芜湖召开团员大会,健全团地方执行委员会,曹国芸为文书。

1925年

1月11日—22日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对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规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大会宣言》等文件。大会选举产生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出陈独秀任总书记的中央局。

3月13日—4月29日 孙中山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安庆、芜湖、蚌埠等地各界人士纷纷电唁、集会、游行,悼念孙中山先生。

5月中旬 芜湖发生反奴化教育学潮。王稼祥等在芜湖教会学校圣雅阁中学举行罢课,要求收回教育自主权,反对奴化教育,斗争迅速遍及所有芜湖教会学校。

6月 安徽各界响应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安庆、芜湖、合肥、阜阳、寿县、宣城、巢县、大通、贵池、南陵等近40个地方先后建立后援组织,开展游行示威、宣传募捐活动,进行抵制英日货的斗争。

夏 国民党芜湖市党部成立。国民党芜湖市党部执行委员由胡浩川、杨士彬、禹子鬯、佘文烈、王坦甫、陶枕秋、朱庥7人组成,其中6人是中共党员。 12月20日,国民党安庆市党部正式成立,选举周新民为常务委员,郭士杰、许杰、李竹声、张定武、方兰轩、张浩然为执行委员,其中3人是共产党员,4人是国民党左派。

8月 安徽学生赴苏学习。芜湖团组织选派汪菊农、廖麟、陈原道、陈维琪、贾斯干5人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秋,铜陵的王同荣、王同根、朱世珩、阮淑兰(女)4人分别由上海工会组织和安庆团组织选派去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11月 中共旌德三都补习学校支部建立,梅大栋任书记,直属中共中央领导。这是皖南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

冬 中共六安特别支部成立,王绍虞任书记,直属中共中央领导。

1926年

1月 中共蚌埠特别支部成立,这是安徽境内第一个由产业工人组成的支部,苏美一任书记。

3月上旬 国民党安徽临时省党部成立。光明甫、周松圃、朱蕴山、沈子修、常恒芳、史恕卿、黄梦飞、薛卓汉、周范文9人为执行委员。

4月 中共芜湖特别支部成立,周范文任书记,直属中共中央领导。

5月 安徽学生赴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本届农讲所由毛泽东任所长,高语罕任政治训练主任,萧楚女任教务主任。

8月25日 共青团安庆地委书记杨兆成被捕,9月10日被军阀陈调元杀害于蚌埠,这是在安徽省牺牲的第一位中共党员。

11月11日 吴山庙农民起义爆发。为响应北伐军胜利进军和进入安徽,蔡晓舟、李云鹤、许习庸、董伯荣等在合肥北乡吴山庙发动武装起义,成立安徽讨贼军第四路军,蔡晓舟为司令、李云鹤为指导员。后遭军阀陈调元派兵镇压,起义失败。

11月 安徽省农民运动委员会在合肥北乡成立,这是安徽第一个专门指导农民运动的组织,崔筱斋任农委主任。

1927年

2月4日 北伐军到达皖南。北伐军程潜部由江西鄱阳、彭泽进入秋浦;第三军由九江攻占东流。17日,北伐军独立第二师从江西浮梁到达祁门。28日,第二军第六师进入歙县,于3月9日到达宣城一带。在旌德逗留期间,曾委派中共党员谭梓生任旌德县长。

3月4日 北伐军到达皖西。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四军叶开鑫部2个师进抵六安、霍邱等县。 11日,第三十三军第一师及第四独立旅到达霍山县城。在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的影响下,安徽军阀陈调元、王普在芜湖宣布归顺国民革命军,陈部改编为第三十七军,王部改编为第二十七军。

3月8日 安徽省农民协会筹委会成立。共产党员薛卓汉以国民党安徽临时省党部农民部长身份在安庆召集各县农运代表,宣布成立省农协筹委会,薛卓汉任委员长。

3月22日 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安庆召开。全省40多个市、县的代表出席开幕式,会议由于国民党右派的破坏而中止。 4月初,大会继续在武汉举行,正式成立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增选柯庆施、李宜春、高语罕、周新民等为执行委员或监察委员。

3月23日 安庆三二三反革命事变。 23日,在蒋介石的纵容支持下,其特务处长杨虎与劣绅潘怡然等收买一批流氓,捣毁了国民党左派临时省党部、安庆市党部、省总工会筹备处、省农协筹备处、市妇女协会筹备处等机关,殴打省党部职员及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数十人,制造了三二三反革命事变。

4月6日 驱逐陈调元。由蒋介石任命的国民革命军三十七军军长兼安徽政务委员会主席陈调元于4月5日以武力勒索芜湖商会,激起公愤。在中共芜湖特支领导下,由国民党市、县党部出面,于4月6日下午召开市民大会,并通电全国。陈调元被迫离职。

4月18日 芜湖四一八反革命事变。国民党右派分子、芜湖市公安局局长高东澄在蒋介石授意下,捣毁国民党左派芜湖市、县党部。接着青帮头子马遇伯等捣毁芜湖市总工会。妇联、学联、农会也同时被捣毁或查封。市党部青运部长朱庥等被捕。

4月27日—5月9日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举行。大会选出了党的中央委员会,随后举行的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陈独秀为总书记。还选举产生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这在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5月16日 旌德仕川暴动爆发。当日凌晨,仕川农民自卫军攻打旌德县城,因敌人早有防备,暴动失败。

5月 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 (简称省临委)在武汉成立。柯庆施为书记,柯庆施、王坦甫、王心臬、李宜春、郭士杰、周范文、王步文为委员。

8月上旬 省临委迁抵芜湖。省临委下辖芜湖县委、宿县临时县委、寿县临时县委、六安特区委、泗县特支、霍邱特支、庐江特支、安庆特支、南陵特支、旌德特支、凤阳特支、无为特支。另在凤台、和县、宣城、郎溪建立了党的通讯处。

10月25日 省临委第二次执委会作出3项重要决议。第一,确立以六安为中心的霍山、英山、霍邱、寿县5县为第一暴动区域,在六安夺取300支枪,组织工农武装,发动大暴动。第二,变更组织指导系统。第三,省临委执委会重新分工。

11月23日 中共中央致函省临委,要求在六安、寿县、安庆、旌德等中心区域设立特委或县委,指挥发动该地和临近县的农民暴动。

12月6日 中共中央决定暂时解散安徽省临委。8日,中央正式通知省临委:安徽省临委暂时解散,在1928年1月20日前召集全省代表会议成立省委。

冬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安徽特别委员会成立,负责人为王教、林立夫。

1928年

3月中旬 中央同意尹宽的意见,重建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第二届)。省临委由尹宽、王步文、王教、龚德元和一个农民出身的同志5人组成,尹宽任书记。

3月25日 中共中央致函皖北特委,要求特委尽量发展党的组织,吸收大批工农分子入党;建立健全皖北特委及各县、区指导机关;特委为安徽省临委的一部分,联络与皖北毗连的六安、寿县等地,与河南省委建立密切的关系。

4月9日 阜阳四九起义爆发。中共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等在阜阳发动武装起义。起义期间成立皖北苏维埃政府,李端甫、李烈飞任苏维埃政府正、副主席;成立皖北工农红军,昌绍先、杜聿德任工农红军正副指挥;制定颁发《临时土地法》《临时工会法》《农民协会组织纲领》等法规。起义后遭敌人镇压,魏野畴等壮烈牺牲。

5月9日 郎溪农民武装暴动。农民自卫团一举攻入郎溪县城。10日,暴动指挥部改为工农委员会,夏雨初任执行主席。工农委员会颁发《告全县同胞书》,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等主张。

6月18日—7月11日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近郊举行。大会明确中国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革命现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前中国的政治形势是处于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大会通过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随后举行的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政治局选举向忠发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周恩来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秘书长。

9月下旬 任弼时巡视安徽党务工作。 10月14日,任弼时在巡视南陵时遭国民党军警逮捕,被送到安庆监狱关押。1929年3月经党组织营救获释。

1929年

5月6日 立夏节起义(亦称商南起义)爆发。 3月13日,中共豫东南特委和鄂东特委在柴山保南竹园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在商城县南乡(今金寨境内)发动农民起义。 6日晚,周维炯等首先在丁家埠杨晋阶民团发动兵变,接着李家集、汤家汇、南溪等地农民举行起义。9日,起义队伍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子清,下辖2个团和特务营、炸弹队,开始创建豫东南革命根据地。

5月24日 中共中央决定暂时取消省临委,在芜湖、安庆、六安、阜阳4个中心区域建立中心县委,由中央直接指导。

5月 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集安徽工作会议。尹宽等省临委委员、各中心区党组织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曾在安徽省临委担任领导职务的柯庆施、郭士杰等递呈书面报告批评尹宽及省临委工作中的错误。

11月8日 六霍起义爆发。六安独山镇数千农民手持大刀、长矛涌向独山镇,要求敌人释放日前被抓的三区二乡农协秘书何寿全,双方发生武装冲突。 9日,六安中心县委发出通告,指示各地立即武装起义。西河口、龙门冲、郝家集等地农民武装起义响应。12日,成立六安三区革命委员会。19日,霍山西镇农民武装起义,成立西镇革命委员会和军事指挥部,组建360人的游击队。六霍起义后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师长徐百川。起义后建立的皖西苏区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0年

1月30日 红三十三师攻占霍山县城。

2月4日 请水寨起义爆发。中共潜山县委领导农协会员千余人,以串亲拜年的形式,到潜山县后北乡 (今属岳西县)请水寨集合,宣布起义,将原来的秘密武装和起义农民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潜山独立师,师长王效亭、党代表陈履谦。不久改编为潜山工农革命军,活动在六霍苏区。 5月成立潜山县革命委员会,创建了以天堂镇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

3月20日 中共鄂豫皖边特委成立。郭述申任书记,属湖北省委领导。特委指导湖北的黄安、麻城、黄陂、孝感、罗田、应山,河南的商城、光山、潢川、固始,安徽的六安、霍山、英山、霍邱等县党的工作。

3月 广德起义爆发。中共广德县委提出“抗租、抗税、抗捐”的口号,发动农民开展大规模分粮斗争。县委书记邓国安、县委委员王金林领导花鼓塘一带农民先后分掉大地主的粮食10万多斤,缴获地主武装步枪、土枪数十支,揭开广德起义的序幕。起义后成立皖南红军游击队,后发展成皖南红军独立团,王金林任团长。广德农民起义坚持斗争将近两年,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4月17日 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发布《六安六区土地政纲实施细则》。

10月18日 中共中央向鄂豫皖边特委发出指示,指出目前全国还没有“直接武装暴动的形势”,根据地党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根据地的发展,加强红军,深入土地革命,纠正对中农的不正确态度和经济政策上“实行过早的办法”。

10月29日 中共长淮特委在蚌埠成立,陈履真任书记,指导凤阳、定远、泗县、灵璧、怀远等县党的工作,所辖范围一度扩大到阜阳、颍上、寿县、凤台等县。

1931年

1月20日 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成立。根据上级指示,余笃三、窦克难等在金家寨召开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和皖西各县联席会议,成立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姜镜堂任书记。同时成立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东方办事处和皖西临时军分区。

1月中旬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根据中央决定,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和第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余笃三,全军共1.25万人,辖第十、十一师。第十师师长蔡升熙,第十一师师长许继慎。

1月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国民党政府从1930年12月上旬起派遣近10万兵力“围剿”鄂豫皖根据地。红一军和红十五军采取避强击弱和群众战争的战略战术,经过近2个月的战斗,歼敌1.5万余人,取得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2月15日 中共安徽省委在芜湖正式成立。王步文任代省委书记兼宣传委员(部长),霍锟镛任组织委员(部长)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郭春华任军委书记,刘静波任省委秘书长。 3月,王步文正式任省委书记。省委将全省划分为4个中心区域,红色区域以霍山为中心(后划归鄂豫皖边区),白区以合肥、安庆、屯溪为中心。

2月25日 省委作出《关于皖西工作决议案》。决议案分析皖西的政治形势,检查过去的工作,并就党的组织工作、赤色区域工作、白色区域工作、反帝运动、CY问题、土地问题等工作作出部署。

3月28日 省委召开第八次常委会,作出《关于拥护四中全会反对立三路线的决议案》和《发展组织决议案》。

4月6日 中共安徽省委遭受破坏,省委书记王步文、常委霍锟镛等11人被捕。 5月31日,王步文、霍锟镛在安庆英勇就义。

4月17日 中共皖西北特委成立,方英任书记。特委领导苏区的和非苏区的六安、霍山、霍邱、商城、英山、合肥、舒城、桐城、潜山、太湖、寿县、颍上、阜阳、凤台、涡阳、蒙城、息县、固始、新蔡共19个县和皖北(寿县)、皖西(合肥)2个中心县委的工作。 12月改为皖西北道委。

5月1日 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在金家寨成立,吴宝才任主席。管辖六安、霍山、霍邱、商城(后增加英山、固始)县苏维埃政府和六安县第六区、五县边区、商固边区等直属区的苏维埃政府。

5月上旬 中共中央巡视员邓小平巡视安徽党务工作。

5月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国民党军于3月开始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采用避强击弱、机动歼敌的作战方针,仅用一个多月时间歼敌5000余人,取得胜利。

9月18日 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大举侵占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0月 红二十五军在六安麻埠镇成立,旷继勋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辖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师,全军共1.2万人。

11月7日 红四方面军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辖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兵力近3万人。

1932年

3月22日—5月8日 苏家埠大捷。红四方面军主力由六安西两河口渡过淠河,围攻青山店、苏家埠、韩摆渡敌军据点。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在六安、霍山两县独立团、游击队、赤卫军的参战和1万多群众的支援下,经过48天战斗,共歼敌3万余人,其中活捉敌总指挥厉式鼎和5个旅长、12个团长及以下官兵1.8万余人,取得鄂豫皖苏区空前的大胜利。

4月—8月30日 中共长淮特委3次遭敌破坏。第三次破坏中,长淮特委书记朱务平、凤阳县委书记赵连轩等80多人先后被捕。 11月,朱务平、赵连轩等在南京雨花台就义。

6月上旬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从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上旬,红军经过黄安、商潢、苏家埠和潢光四大战役,歼敌40个团6万余人,取得空前胜利。

10月9日 中共中央致函寿县中心县委,指出寿县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动领导组织广大工农群众的斗争,响应与帮助鄂豫皖苏区红军的胜利去粉碎帝国主义国民党的进攻”,“帮助凤台、颍上、阜阳三县工作的恢复与健强”。

10月12日 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1932年6月,国民党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反“围剿”斗争中失利,鄂豫皖中央分局机关和红四方面军总部,以及十师、十一师、十二师、七十三师、少共国际团计2万余人,离开根据地西走川陕地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12月30日 中共鄂豫皖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组建红二十八军,坚持皖西斗争。撤销豫东南道委,将赤南、赤城、固始等县划归皖西北道委。

1933年

1月 红二十八军在麻城县大畈成立。为恢复皖西北苏区,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组建红二十八军,军长廖荣坤,政治委员王平章,下辖2个团和1个特务营,共约3000人。全军立即开赴皖西北,与敌人展开英勇斗争,基本上稳定了皖西北的局面。

9月10日 皖西北中心区保卫战开始。 10日,国民党以7个师的兵力向皖西北根据地中心区合围。鄂豫皖省委领导红军反击,战斗到23日,被迫撤出中心区。

10月11日 红二十八军在金寨重建。中共皖西北道委召开会议,总结中心区保卫战失败的教训,决定重建红二十八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郭述申,辖八十二、八十四师,全军共2300余人。

12月 中共皖南特委在屯溪重建,李杰三任书记。特委先后辖石青太、歙县、太平、贵秋东、泾旌宁宣等7个中心县委和浙西工委。

1934年

4月13日 经中共上海中央局批准,中共皖南工作委员会(又称安徽工作委员会)在青阳县陵阳镇成立,陆则刚任书记。7月14日,中共皖南工作委员会被破坏。

4月16日 红二十八军在金寨再次编入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合编后全军官兵3000多人,下设2个师:七十四师,师长梁从学,政治委员姚志修;七十五师,师长丁少卿,政治委员高敬亭。

8月21日夜 黟县柯村农民暴动。中共太平中心县委在以柯村(今属黟县)为中心的太(平)石(埭)黟(县)祁(门)边区发动农民武装暴动。月底,东起黟县方家岭、西至石埭赤岭(今属祁门)、南达祁门历口、北到石埭七都,纵横百余里区域的农民揭竿而起。 9月2日,闽浙赣省委派宁春生率300多人的红军武装和一批干部到达柯村,支援暴动。 10月,皖南苏维埃政府在柯村成立,宁春生任主席。

9月—1935年1月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皖南。 1934年9月24日,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亦称红七军团)进入皖南歙县。 10月底,先遣队离开皖南进入赣东北苏区,后与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仍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12月3日,先遣队再次进入皖南。14日,先遣队在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乌泥关至谭家桥段公路两侧,与国民党军王耀武部遭遇,激战一天。先遣队在战斗中失利,红十九师师长寻淮洲负重伤后于转移途中牺牲。 1935年1月8日,先遣队离开皖南进入浙江。

11月中旬 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长征。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率红二十五军向西实行战略转移,留部分武装继续坚持鄂豫皖苏区斗争。13日,红二十五军在河南省罗山县殷家湾、何家冲一带进行整编补充,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16日,省委率红二十五军 (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长征。1935年9月率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同当地的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

12月25日 中共皖南特委改组。北上抗日先遣队驻皖南柯村时,方志敏决定调红十九师政委聂洪钧接任中共皖南特委书记,以加强对皖南地方工作领导,准备发动年关暴动,配合红军创建根据地。

1935年

初春 皖南苏维埃区域遭国民党军严重破坏。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皖南后,皖南苏维埃地区转变为游击区,国民党在苏区实行“宁杀百姓一万,不留红军半个”的屠杀政策,红军战士、地方干部群众360多人惨遭杀害。韩锦侯、储汉仪、方再兴、洪进红、王和生和宁春发等党政负责人先后牺牲。

2月3日 第三次重建红二十八军。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高敬亭在太湖县凉亭坳(今属岳西县)召开会议,第三次重建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军政治委员,全军1000余人,下辖第八十二师和手枪团。红二十八军重建后,在鄂豫皖地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2月初 中共皖西北特委成立。由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改建,刘敏任书记。

2月16日 红二十八军开辟舒、霍、潜、太边区游击根据地。红二十八军在舒城县驼岭附近的白果树召开会议,决定在舒城、霍山、潜山、太湖4县边区创建游击根据地,为此成立中共皖西特委,并成立二四六团。

7月2日 红二十八军制定 “四打四不打”作战原则,即“敌情明则打,敌情不明不打;伤亡小则打,伤亡过大不打;地形有利则打,地形不利不打;缴获多则打、缴获不多不打”。

9月13日 红二十八军、皖西北独立游击师在舒城会师。

1936年

1月上旬 安徽省学生救国会成立。安徽大学等校学生在安庆圣保罗中学召开大会,成立安徽省学生救国会,并发出通电,号召全省各县学生积极投入救亡运动。

3月上旬 红二十八军化整为零坚持外线作战。针对敌人新的部署,提出“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的方针,作出3项决定:部队跳出敌人包围圈,外线作战;以营为单位分散活动;加强武装便衣队建设。

4月 中共闽浙赣省委改组为中共皖浙赣省委,关英任书记。

11月 中共皖西特委改组为中共皖鄂边区特委,何耀榜任书记。

冬 皖浙赣红军游击区域扩大。在中共皖浙赣省委领导下,游击区域以皖南鄣公山为中心扩大到三省边区许多县境。安徽境内的休宁、歙县、祁门、黟县、石埭、太平、秋浦、泾县、旌德、宁国、宣城诸县均有红军游击武装活动。

1937年

春 中共皖西北特委派孙仲德经西安到达延安,向中央汇报合肥地区党组织状况。

4月—5月 东北军学兵队在怀远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7月7日 日本侵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也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7月 岳西谈判。 7月15日,高敬亭向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督办公署督办卫立煌提出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倡议。 7月28日,双方代表在岳西九河签字,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

10月12日 新四军成立。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经过多次谈判,将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琼崖红军游击队除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简称新四军)。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成立。1938年1月6日迁至南昌。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周子昆任副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任副主任,下辖4个支队,全军约1.03万人。新四军成立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项英任书记,陈毅任副书记。

10月 祁门舍会山谈判。当月底,中共皖赣特委派代表李步新、江天辉同国民党闽浙赣皖主任公署代表张甫成在舍会山谈判。 11月初,达成合作抗日协议。12月,陈毅到达舍会山,指导部队改编。

11月23日 日军侵入安徽。日军牛岛师团于23日从江苏宜兴进攻皖南广德,受到国民党川军第二十三集团军的顽强抵抗,守军一四五师师长饶国华在广德战斗中自戕牺牲,广德失守。日军陷宣城、芜湖、当涂。 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第十三师团即渡江北犯,12月底侵占滁县、盱眙;不久,皖东来安、嘉山、全椒、定远、凤阳均告陷落。

1938年

1月22日 中共中央代表团与长江局作出关于鄂豫皖工作的决议。决定成立新四军第四支队军政委员会,高敬亭任主席;成立中共鄂豫皖特委,郑位三任书记。

1月 中共安徽工作委员会在寿县杨家庙成立,曹云露任书记。工委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寿县、霍邱、六安、合肥、凤台等地。

2月23日 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省动委会)正式宣告成立,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成员、省民政厅长张义纯任主任委员。省动委会成立前后,中共安徽省工委和皖南特委派出大量党员参与工作,率领工作团分赴各县发动民众,宣传抗日。据1939年5月统计,全省工作队有直属工作团43个、委托工作团30个、县属工作团34个,合计有2400余人。

2月 陈毅在徽州召开4个中共特别支部联席会议,详尽阐述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统一战线政策及全面抗战方针,部署了当前抗日统战工作和党的工作。

3月 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 2月,红二十八军及豫南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下辖第七、八、九团和手枪团,高敬亭任司令员。3月8日,在湖北七里坪召开东进誓师大会。月底,支队从金寨流波䃥东进。高敬亭因生病留在后方休养。 5月,高敬亭率手枪团和后方机关进驻舒城东、西港冲。

4月5日 新四军军部进抵皖南。新四军军部由南昌移驻皖南歙县岩寺 (今黄山市徽州区)。第一、二、三支队此前已到达岩寺。新四军部队在岩寺整编后,开赴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军部先后移驻太平县麻村(今黄山市黄山区)、南陵县土塘,于8月2日移驻泾县云岭罗里村。

4月 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成立。彭康任书记,统一领导安徽长江以北地区党的工作。 1939年1月中共鄂豫皖区委成立,安徽省工委随即被撤销。原安徽工委改建为寿县中心县委。

5月1日 《抗敌报》创刊。该报为新四军政治部机关报,也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在东南地区的主要报纸。

5月12日 新四军蒋家河口首战告捷。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九团一部在巢县东南蒋家河口设伏,歼灭前来骚扰的日军坂井支队巢县守备队20余人,缴枪11支、军旗1面。这是新四军建军后抗日第一仗,揭开了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

5月14日 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新四军行动方针的指示。指出新四军要主动积极地深入敌人后方,在大江以南创立一些模范的游击根据地,树立新四军的威信,扩大新四军的影响。

5月21日 牛眠惨案。日军突然包围萧县牛眠村(今属淮北市杜集区),对手无寸铁的群众进行屠杀,共杀害村民197人,有11户全家被杀绝,烧毁房屋500多间,家禽牲畜被抢劫一空。

6月17日 新四军政治部在南陵县土塘村召开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

6月 董必武视察新四军第四支队,向高敬亭及第四支队军政委员会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和四支队东进敌后等指示。

8月22日—26日 小丹阳战斗。日军集中4500余人,分8路向当涂县小丹阳进攻,新四军内外夹击,毙伤日军50余名。日军于26日晚全部撤退。这是新四军在皖南首次粉碎日军进攻的胜利。

9月30日 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从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出发,东进抗日。1939年1月进入皖北敌后。

10月7日 新四军第三支队接收青弋江防线。

同日 温家套惨案。驻巢县龟山据点日军100多人,分两路突然包围温家套河口村、温村、孙村,屠杀手无寸铁的村民316人,烧毁房屋900多间,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温家套惨案。

10月30日—11月4日 马家园战斗。 10月29日,日军向宣城县湾沚、凤凰闸、大洋桥等地进攻。新四军第三支队节节阻击,诱敌深入,寻机包围进占马家园的敌人。经过6天战斗,第三支队以伤亡32人代价,取得毙伤320名日军的重大战果。

10月 江上青到皖东北开展统战工作。江上青等一批中共党员受中共安徽省工委派遣,随同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专署专员盛子瑾到达皖东北泗县。江上青利用在安徽省动委会的合法身份,建立中共皖六区专署特支。在江上青的推动下,皖东北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开始形成。

11月9日 中共中央中原局正式成立。刘少奇任书记,领导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

11月上旬 史沫特莱抵安徽采访。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女士到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采访。史沫特莱在安徽采访历时10个月,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新四军抗战的消息报道。

1939年

1月8日 芦家庙战斗。伪豫东“剿共军”第一路军崔华山部由商丘出动,占领亳县东北部的芦家庙,意欲会攻亳县。新四军游击支队闻讯夜袭芦家庙,将敌大部歼灭。这是游击支队进入皖北第一仗。

1月21日 官陡门战斗。20晚,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部隐蔽接近芜湖近郊飞机场附近的官陡门伪军据点。次日凌晨,部队两面夹击,冲进伪军司令部。战斗共用8分钟时间,毙伤伪军大部,并活捉57人。此战给芜湖日军以极大震动。

1月 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成立。戴季英兼司令员,在无为、巢县、庐江等地开展敌后抗日斗争。

同月 中共鄂豫皖区委成立。郑位三任书记,统一领导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浦信公路以南鄂豫皖三省边区党的工作。

2月7日 新四军政治部第二次政治工作会议在泾县云岭召开,制订了《新四军政治工作组织纲要草案》。

2月23日 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南方局书记周恩来抵达新四军军部。在军部期间,周恩来传达了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对新四军的政治工作和党内外干部团结等问题作了指示;在军部干部大会上作了题为 《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的重要报告。提出了新四军向敌后发展三原则:“(1)那个地方空虚,我们就向那个地方发展。(2)那个地方危险,我们就到那个地方去创造新的活动地区。 (3)那个地方只有敌人伪军,友党友军较不注意没有去活动,我们就向那里发展。这样可以减少磨擦,利于抗战。 ”

3月 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南下。支队司令员彭明治率领苏鲁豫支队一部从微山湖西地区南下陇海路,进入虞城、夏邑、砀山、萧县、宿县地区。

同月 中共豫皖边省委成立。张爱萍任书记,吴芝圃任副书记,领导黄泛区以东、津浦路以西、陇海路以南、淮河以北广大地区党的工作。

4月21日 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发展华中武装力量的指示》。指示东南局及新四军军部须顾及全国形势和发展华中的重要性,立即抽调力量增强华中,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为中心,统一指挥江北部队,发展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

4月下旬 中共皖东工委改为中共苏皖省委,刘顺元任书记。 1940年1月,中原局撤销苏皖省委,以淮南津浦铁路为界分别成立皖东津浦路东、路西两个省委。 1941年5月,津浦路东、路西省委分别改名为津浦路东、路西区委。

5月7日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庐江县东汤池成立。张云逸兼任指挥,徐海东任副指挥,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兼政治部主任。同时成立江北指挥部前委,张云逸任书记,统一领导江北新四军部队。

6月24日 高敬亭在肥东青龙厂被错杀。 1977年4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 《关于给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指出:“高敬亭同志参加革命后,在毛主席、党中央领导下,在坚持鄂豫皖地区革命斗争中是有功的”,应“给予平反,并恢复名誉”。

夏 中共中央东南局移驻皖南。 1938年1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在江西南昌正式成立,项英任书记。 11月,中共中央决定东南分局改为东南局。1939年夏,东南局移驻皖南泾县丁家山村,对外称新四军民运部。 1940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东南局合并于中原局。皖南事变后,东南局工作被迫停止。1941年4月,东南局与中原局合并成立华中局。

7月1日 新四军江北部队整编。整编后的新四军江北部队下辖第四、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徐海东兼第四支队司令员,罗炳辉任第五支队司令员,孙仲德任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

7月16日 新四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泾县云岭召开,到会代表230余人。会议讨论了抗战形势和任务,认为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必须要使新四军成为政治上、军事上最坚强的,有党的坚强骨干的、不可战胜的、铁的新四军。

9月5日 新四军第五支队攻克来安城。第五支队在罗炳辉指挥下与日军激战3昼夜,于9月5日攻克来安县城。 11月21日,日军再占来安城,第五支队于23日再克来安城。 1940年5月27日,日伪军2000余人由滁县第三次侵占来安县城,第五支队于31日第三次攻克来安城。史称“三打来安城”。

9月 八路军苏皖纵队成立。江华任司令员兼政委,统一指挥苏皖地区的八路军部队。

11月6日 刘少奇到达涡(阳)北新兴集。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从延安经竹沟到达涡北新兴集,检查和指导豫皖苏边区工作。刘少奇传达了中央关于放手在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并对豫皖苏边区工作作了部署。

12月初 刘少奇抵达皖东。刘少奇率徐海东和中原局机关干部一行,由涡北新兴集抵达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在的皖东定远县藕塘驻地。12月至翌年2月,在刘少奇主持下,中原局先后召开了3次扩大会议,全面贯彻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发展华中”战略,解决了皖东和华中地区抗日斗争的发展方向、根据地建设和统一战线等问题。从此,皖东和华中的新四军抗战局面为之一新。

12月21日 周家岗反“扫荡”战斗。日伪军2000余人向全椒县的周家岗、大马厂、古河等地进行“扫荡”。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司令员徐海东指挥下,利用有利地形连续伏击、袭击敌人。战斗历时3天,毙伤日伪军160余人,收复了周家岗、大马厂、古河等地。

12月 日军对豫皖苏地区发起冬季“扫荡”。

当年 五次繁昌保卫战。 1939年,日军多次向繁昌地区新四军皖南部队进攻。新四军第三支队在副司令员谭震林的直接指挥下,取得五次繁昌保卫战的胜利。

1940年

1月 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成立中共皖中军政委员会,何伟任书记,统一领导皖中地区党和新四军工作。

2月1日 新四军游击支队更名为第六支队,全支队辖有3个主力团和4个总队,共1.78万余人。

3月17日 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在定远自卫反击战中,新四军江北部队于3月11日攻克定远县城。17日宣布成立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魏文伯任县长。在此后的半年时间内,皖东各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建立起来。

3月21日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八路军迅速增援新四军。指出:八路军应坚决执行迅速援助新四军,打破李品仙的反动进攻,创立皖东、淮北、苏北抗日根据地,巩固新四军与八路军联系之紧急任务。

3月21日—4月9日 半塔保卫战。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鲁苏战区副司令韩德勤纠集10个团1万余兵力,向驻半塔集的新四军第五支队后方机关发起进攻。驻来安半塔集的第五支队教导队和留守部队及后勤人员,坚守半塔集阵地,在增援部队的支持下打退韩德勤部的进攻。从此,新四军完全控制了皖东津浦路东的抗日局面。

3月24日 皖东北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国民党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盛子瑾被国民党顽固派逼迫出走后,中共苏皖边区党委召开皖东北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成立由中共直接领导的皖东北抗日民主政权,陈粹吾任代理专员。 6月,刘玉柱接任专员。

4月下旬 南陵反“扫荡”。从4月21日起,日军3万余兵力分3路向皖南“扫荡”。 26日,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在南陵何家湾同日军2000余人激战,毙伤日军200余人;与此同时,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在南陵县父子岭同日军步、骑兵3000余人展开激战,毙伤日军370余人。

6月 八路军第四纵队在涡北新兴集成立。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黄克诚奉命率第三四四旅3个团和新编第二旅2个团及教导营,共l.2万余人,从冀鲁豫边区南下,抵达豫皖苏与新四军第六支队汇合,合编为一个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后命名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不久,黄克诚率3个团东进皖东北,第四纵队遂重编为第四、五、六3个旅,仍由彭雪枫任司令员,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

7月1日 刘少奇在皖东作党建报告。为纪念建党19周年,皖东党政军在来安半塔集附近大田郢驻地召开干部大会,刘少奇在会上作了 《作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的重要报告。

10月4日 皖南反“扫荡”。日军第十五师团、一一六师团各一部共万余兵力向皖南发动大“扫荡”。皖南新四军部队在叶挺军长指挥下,分别在三里店、合乐桥、汀潭等地抗击日军,并与国民党友军在泾县双坑等地截击日军。这次反“扫荡”历时一周,大小战斗数十次,共歼敌近2000名。

11月16日 驻徐州日军及驻蚌埠、宿县之日伪军5000余人,沿宿 (县)蒙(城)公路西犯蒙城、涡阳等地。八路军第四纵队在蒙城东北板桥集地区开展反“扫荡”斗争,激战3日,粉碎敌人的“扫荡”。

1941年

1月6日 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在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向北转移途中遭到国民党军8万余人的伏击和围攻,除2000余人相继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在谈判时被无理扣押,副军长项英在突围过程中遇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到3月,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

1月25日 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新成立。此后,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将所属部队改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共9万余人,继续坚持大江南北的抗日战争。活动在安徽境内的主要有3个师:第二师由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而成,师长张云逸(兼),政治委员郑位三,坚持淮南抗日根据地斗争;第四师由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而成,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坚持淮北抗日根据地斗争;第七师由无为游击纵队、第三支队挺进团和皖南突围部队组建而成,师长张鼎丞 (未到职),政治委员曾希圣,坚持皖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2月—4月 新四军第四师3个月反摩擦战斗。2月10日,国民党军汤恩伯部以9个师共10万余人的兵力,向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发起进攻,攻占根据地大部分地区。这是国民党顽固派继皖南事变后制造的又一次严重的反共事件。

4月10日 新四军第二师展开天(长)仪(征)扬(州)破袭战。破袭战历时8天,共歼日伪军800余人,粉碎了日军在皖东建立点线联系的“囚笼”战术。

5月1日 新四军第七师在无为白茆洲正式宣布成立,张鼎丞任师长 (未到任)、曾希圣任政委,全师共1900多人。

5月4日 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在天长成立。张云逸、罗炳辉兼任正、副校长。

8月1日 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成立。

8月23日 淮北苏皖边区军政党委员会和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委员会、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成立。华中局决定:划定淮河以北、陇海路以南、运河以西、津浦路以东地区为淮北苏皖边区。成立淮北苏皖边区军政党委员会,邓子恢任书记;撤销皖东北区党委,成立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委员会,刘子久任书记;成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刘瑞龙任主任。淮北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

9月 新四军第二师在天长创办兵工厂。

11月17日 大桥、新张家自卫战。 11月初,国民党桂军出动6个团兵力,先后侵占合肥广兴集、全椒周家岗、定远大桥等地。新四军第二师决定以第四、六旅组成津浦路西野战司令部,进行自卫反击。 17日凌晨,第四旅第十一团发起大桥战斗,全歼桂军2个营。 17日至18日上午,第六旅第十六团又在大桥以南新张家歼灭桂军1个营。战后,新四军将全部俘虏优待释放。

1942年

2月11日 新四军第二师贯彻中共中央精兵简政方针。主力部队按五分之三、地方部队按五分之二的原则进行缩编。主力缩编后,每旅保留2个团。被精简的部队人员,除一部进入抗大八分校学习外,大多作为骨干充实到地方各级政府和武装中去。

2月20日 新四军第七师发起皖中破袭战。对芜湖、荻港等地敌军重要据点发起袭击,炸毁芜湖日军电灯公司,焚毁其特务机关及东门车站,并破坏芜(湖)当(涂)铁路多处,还破坏荻港敌军事设施。 5月,第七师各部又分别向无为、安庆、东流之敌实施破袭。

6月 淮北、皖东、皖中各根据地开展整风学习。各根据地的县以上党组织都成立了“学委会”,各区党委书记担任“总学委会”书记。华中局和各区党委开办了党校和轮训班,分批分期抽调各级干部参加整风,学习中央统一布置的整风文件。

9月 淮北苏皖边区成立精简委员会。至1943年1月,淮北行署进行3次精简。部队也进行缩编,增加了部队的战斗力,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

11月14日 淮北33天反 “扫荡”。日伪军共6500余人,分5路向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的大“扫荡”。淮北根据地军民在区党委和新四军第四师领导下,积极开展反“扫荡”作战,历时33天,大小战斗37次,取得反“扫荡”战斗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淮北抗日根据地。

11月 淮北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淮北区党委由邓子恢任书记,统一领导淮北根据地党政军民工作。同时,决定撤销淮北军区,由第四师兼淮北军区,彭雪枫兼司令员。

1943年

1月上旬 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由苏北阜宁县移驻盱眙县黄花塘。

2月 淮南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撤销皖东津浦路东和津浦路西2个区委,统一成立中共淮南苏皖边区委员会 (简称淮南区党委),谭震林任区委书记。成立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方毅任行署主任。由新四军二师兼淮南军区,罗炳辉任师长兼军区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

3月初 皖中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皖中区党委由曾希圣任书记。第七师整编为含和、沿江、皖南、巢合庐4个支队和1个独立团。同时成立皖中军区,由新四军第七师兼。成立皖中行政公署,主任吕惠生。

3月25日 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抵达第四师指导工作,并处理在山子头自卫战斗中被新四军生俘的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鲁苏战区副司令韩德勤的问题,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为争取韩合作抗日,决定将其释放,于4月1日礼送出境。

4月30日 日军 “扫荡”巢无中心区。日军以第一一六师团为主,配以第十五师团共6000余人,分8路向皖中巢(县)无(为)中心区“扫荡”,新四军第七师主力机动转移后,不断在侧后伏击敌伪,日军被迫于5月6日撤兵。

4月 淮北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中共淮北区委决定,为战胜敌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遵照毛泽东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全区军民中开展大生产运动。新四军第四师各部队积极响应。仅师直各单位当年春夏两季就开荒4600余亩,收粮5万多斤,菜25万多斤,养猪3600余头,鸡鸭12万余只,同时全师节约粮食100万斤以上。

5月1日 中共淮北区委发出《反蚕食斗争的指示》。到年底,先后摧毁了叶场等日军重要据点,开辟13个区72个乡的抗日政权,收复2000多平方公里国土,解放50多万人民,打破了日军的“蚕食”政策。

10月6日 黄丝滩江堤退建工程委员会成立。此项工程在皖中行政公署主任吕惠生领导下于同年12月1日动工,1944年5月3日竣工,修筑江堤长达13华里。新堤建成后,保障了无为、巢县、和县、含山、舒城、庐江、合肥等县数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免受洪灾威胁,并使数百万亩良田受益,该堤又名“惠生堤”,被誉为皖中“敌后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

11月18日 中共淮北区委发出《关于开展城市工作的指示》。要求把城市工作与根据地工作看成同等重要的两大任务,各级党委要专设城市工作部门。

12月10日 淮北行署发出《开展纺织运动的指示》。

1944年

1月14日 中共淮北区委加强各级政权的民主改造,要求在三四月份实行乡选、区选和县的选举。至6月,全淮北边区实行乡村制和乡选的乡有687个。

3月24日 中共淮北区委发出 《关于开展敌伪军工作及敌占区工作的指示》。

7月中旬 美国盟军飞行员在皖中根据地获救。美国第十四航空大队轰炸安庆日军机场,中尉飞行员约翰被日军地面炮火击中迫降后,被新四军第七师沿江支队及时营救脱险。

8月15日 新四军第四师西征。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发展的指示,彭雪枫率第四师主力部队5个团西征。

9月11日 彭雪枫壮烈殉国。新四军第四师九旅二十五团、十一旅三十二团和骑兵团,在师长彭雪枫的指挥下,向盘踞在夏邑县八里庄的顽军第二十八纵队十二支队李光明部发起围歼。彭雪枫在战场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13日,中共中央致电,对彭雪枫牺牲深表哀痛,调张爱萍任第四师师长。

10月14日 第四师发起涡北战役。经连续战斗,计毙、伤、俘顽军6000余人,取得了路西反顽斗争的重大胜利。

1945年

1月上旬 中共皖中区委决定,将皖中区委改称皖江区委,皖中行政公署改为皖江行政公署,皖中参议会改称皖江参议会,皖中军区改为皖江军区。从此时起,皖中抗日根据地对外统称皖江抗日根据地。

4月—6月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确定新民主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纲领,概括党的三大作风。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七大的历史性贡献。大会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6月19日,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 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毛泽东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7月15日 淮北根据地召开全区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必须把大城市与交通要道工作做好,才能争取最后胜利。

8月 新四军第二师兼淮南军区发动攻势作战。新四军第二师兼淮南军区部队控制了淮南根据地境内的津浦、淮南铁路运输,在安徽境内先后收复了定远、来安、嘉山、天长4座县城,扩大了解放区。

同月 新四军第四师兼淮北军区发动攻势作战。历时两个半月,在安徽境内相继收复泗县、五河、灵璧、萧县4座县城,共拔除日伪据点60处,毙伤日伪军2074人,俘虏伪军7253人。除陇海、津浦铁路沿线仍为日伪军固守外,淮北路东和路西地区全境解放。

同月 新四军第七师兼皖江军区发动攻势作战。首先收复了无为县城,继而攻克凤凰颈、襄安、望城岗、运漕、雍家镇、白渡桥等40多个日伪军据点,后将巢县以南、长江以北所有日伪军据点全部攻克。与此同时,皖南支队也扫清了芜湖周围日伪军据点,并收复芜湖郊区一部,使当涂、宣城与苏浙解放区连成一片。铜陵、繁昌境内沿江各据点亦相继收复。

9月2日 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在全国抗战中,淮南、淮北、皖江根据地军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新四军第二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发展到近5万人,建立2个专员公署、17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拥有人口330万,解放区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新四军第四师主力和地方武装发展到5.57万人,建立了2个专员公署、23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拥有人口700余万,解放区面积达4.13万平方公里。新四军第七师主力和地方部队发展到2.71万人,建立了3个专员公署、14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拥有人口约300万,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

9月24日 中国第十战区受降仪式在蚌埠举行,共接受苏皖两省长江以北地区共68234名日军官兵投降。

9月28日 新四军第七师及中共皖江区委北撤。从9月28日至10月3日,驻皖南、皖中的新四军第七师、皖江军区部队和中共皖江区委、皖江行署等地方党政干部奉命撤退到苏北淮阴地区。

10月25日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成立。邓子恢任书记,下辖淮南区委及8个地委。淮南区委书记萧望东,原淮南路东地区成立华中第三地委,李世农兼书记;原淮南路西地区成立华中第四地委,黄岩兼书记。原淮北路东地区成立华中第七地委,赖毅任书记;原淮北路西地区成立华中第八地委,吴芝圃任书记。同时成立新四军华中军区,张鼎丞任司令员,邓子恢任政委,下辖苏中军区、淮南军区及8个军分区。

10月29日 苏皖边区政府成立。李一氓任政府主席,统一领导华中各解放区的政权。边区政府下辖8个专署机构,其中淮南津浦路东、路西地区为第三、第四专署;淮北津浦路东、路西地区为第七、第八专署。

11月10日 新四军华中野战军成立,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下辖第六、七、八、九纵队。其中第四师一部分合编为第九纵队,张震任司令员兼政委;其余部分编入华中第八军分区。至此,新四军第四师番号取消。

1946年

2月 淮南区委发动群众进行反奸斗争,对罪大恶极的汉奸、敌伪分子进行清算审判。

6月21日 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罗炳辉病逝。29日,苏皖边区政府决定将天长县改为炳辉县。1960年炳辉县恢复为天长县。

6月26日 皮定均旅突围。当日,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以22万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其后,国民党军向其他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当晚,中原军区主力实施突围。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在旅长皮定均率领下,奉命掩护主力转移,东出大别山,于7月20日到达苏皖解放区,后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

7月初 新四军新二师兼淮南军区重新组建。周骏鸣任师长兼司令员,下辖第五、六旅,淮南独立旅和第三、四军分区。

7月16日 国民党军队向淮南解放区进攻。为保存有生力量,中共淮南区委和淮南军区主力部队及地方党政干部于7月29日撤出淮南地区。至此,淮南解放区全部为国民党军队占领。

11月24日 国民党军队侵占淮北路东地区。华中七地委率地方部队及大批地方干部撤离到运河以东地区。除洪泽湖上有数百人仍在继续坚持战斗外,淮北路东各县陆续被国民党军队占领。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徐健】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